電影訊息
真愛伴我行--Malena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真爱伴我行(台)/玛莲娜

7.4 / 112,693人    109分鐘 | USA:92分鐘 (heavily cut) | Turkey:84分鐘 (TV version) | Denmark:92分鐘

導演: 吉斯皮托那多利
編劇: 吉斯皮托那多利
演員: 莫妮卡貝露琪 朱賽貝索法羅 Luciano Federico Matilde Piana Pietro Notariann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2009-10-18 10:29:32

人民意志與道德


       這個問題緣起於觀看《西西裡的美麗傳說》。美麗的瑪蓮娜在丈夫從軍乃至陣亡之後的很長一段時間裡,都是目光乖順,逆來順受,可是她的順從被人民意志想像為非道德。瑪蓮娜後來迫於生活淪為娼妓(我莫名地將此行為視為對於週遭的反抗),這自然更被視為非道德。她身上的一切都被人民意志設定為「非道德」。可是人民意志是否便是道德。
    我想,道德是這個世界裡永恆的東西。在此所指的這個世界,涵蓋範圍自宇宙爆炸的蠻荒,到宇宙最終的消亡,這是我們認識的侷限。我們體認的事物和尋找的規律都是在這樣一個界限範圍之內。而有界性就規定了某種絕對性,或者說規定了某種絕對規律,絕對底線。絕對性不多,但是肯定有。也許道德便是其中一個,因為它總會存在。可是道德並非單純是人民認定的品質。它應是客觀而非主觀的,類似於「光速無可超越」這樣一條定律。上面提到的電影,或說我們一直以來,似乎都混淆了「人民意志」和「道德」這兩個概念。這使得觀眾在看過之後,會對「道德」大肆抨擊。可那不過是偽道德,是人性的共同陰暗打著道德的旗幟吶喊。只因為他們人多勢眾,無人來批駁,甚至說來質疑他們的評價標準。
    越來越多的人將「道德」當成一種符號,把他們認為是對的事物都賦予道德的色彩,用道德這一強大的武器來使自己的意見更有權威性和說服力。可是道德,會不會從很久以前就被誤讀了,包括中國古代的三綱五常三從四德,包括西方中世紀封建教會的禁慾主義,這些意志一度強大,統領了大範圍的民眾思維。可它們就是道德麽。
    先來說說道德。雖然下面這樣的思路可能有點怪,給人感覺也有點裝,但是我確實常常會借用《道德經》的分析方法,將「道」與「德」分離,單獨分析。「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是世界的緣起,如同宇宙爆炸時的狀態。「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德」是「道」在天地間運作的一個輔助。暫不談它們具體所指,總之如此看來,它們確是不依存於人之意志,自我存在的東西。也許它相對於「光速不可超越」這一真理而言,會更偏於人性。但是這不表明,人民意志便是道德。道德的基本性質是恆定性。它是在塵埃流逝,時代變遷中,總有的一些不會更改的東西,像生死,像愛。像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縱橫銳氣。
    它們總會存在,無論多麼不被某些人或者越來越多的人在意。但它們不會消亡。這是真正的道德。
    而人民意志之於道德,也許有時是契合的。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道德。比如《偽君子》和《慳吝人》。以《偽君子》為例,達爾杜弗的作為確實不堪忍受,因而受到人們群起之唾棄。這是因為,人們在這一部作品中,能全面地看清這樣一個人物,人民意志只需接受所看,然後加以評價。正面因素會起導引,導引觀點具有道德傾向。是的,道德傾向,達爾杜弗被唾棄,最終還是根源於他拂逆了真正的道德,而並非取決於他拂逆了人民意志。
    而當人民意志無法對局勢進行全觀時,便只能自我猜測。可是揣測這一方式太不定太脆弱太嬌嫩了,它經常因由人性的欠然而使得出的結果導向非道德的一邊,並且揣測對象越是美好便越容易勾引出人性之欠然的一面。這就是瑪蓮娜式的悲劇。此時,公眾意志本身已成為非道德,只有身為局外人的我們,才能以近於道德的標準評析。
    瑪蓮娜式悲劇在從古至今的許多作品中都能找到。不再贅述。不過我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道德文本,《俄狄浦斯王》。一般人們會分析其中的命運成份,而我想偏重一次道德。
    其實,我在復習古希臘悲劇時發現,索福克勒斯本身已有察覺命運與道德的衝突。命運在劇作中充當的是陰影的角色,迫使俄狄浦斯一步步走入罪孽。而道德,我認為它才是劇作真實的閃光點。是道德成全了命運,而非命運鑄就了道德。若非俄狄浦斯本身超凡的品格,包括對抗命運的勇氣(最初的出逃),包括救民於水火的責任心(追蹤案情),包括承擔罪惡的魄力(刺瞎自己雙眼),等等。如果沒有這些美德,命運的悲劇無法形成,命運的詭計也永遠不會實現。也許有人會說,道德也是命運賦予俄狄浦斯的。我以為不然,道德是自來存在的。這一點我之前說過。我以為,只是道德與命運兩者,在俄身上體現得更為突出,更為強硬。因而這場針鋒相對的悲劇才如此激烈,如此深刻。
    而人民意志,在此是命運的幫兇。他們完全可以赦免俄狄浦斯,可是他們的沉默,最終為俄狄浦斯選擇了放逐。
    然後是如何處理道德與自身的問題。之前讀劉小楓的《沉重的肉身》,他在談到身體欠然與個體熱情的矛盾時提到兩個概念,道德理想主義和道德寂靜主義。所謂道德理想主義,指的是將自我投身到公眾事業,為了公眾的意志而奉獻個體。可是公眾意志並不一定是道德,之前有說過。人們只是容易把公眾意志等同於道德。道德寂靜主義則是安於生命,靜渡此生,有些類似於伊壁鳩魯和斯多葛學派,甚而禁慾主義。可我以為道德並非隱忍、順從,任命運的無常擺佈。這樣的所謂「道德」太弱小太無力,無法想像它是可以永恆的東西。
    於是我給自己規定了一個概念,叫做「道德修補主義」,既是安於個人生命(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每個人的有界性,類似於宇宙的有界性),也在認識到欠然之時,盡力彌補。雖然不知道結果如何,盡力則已。至少能夠無愧於心。
    如何處理道德與自身,其實是我一直無法理順的問題,寫出來的東西也總是幼稚,無法讓自己滿意。我想以我現在的悟性,還是無法真正回答這樣的問題。道德究竟是什麼,究竟應該如何處理。我無法擁有一個確定而強大的答案,因而無法擁有一顆確定而強大的內心。我只是會將我的疑問這樣記下,留待有緣人,和有心人,來為我指點迷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