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荷頓奇遇記--Horton Hears A Who

霍顿与无名氏/霍顿奇遇记/大象亚钝救细界(港)

6.8 / 150,352人    86分鐘

導演: 吉米海沃德 史帝夫馬提諾
編劇: 肯道里歐 辛柯保羅
演員: 金凱瑞 史提夫卡爾 艾拉費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豬頭妖怪

2009-10-20 07:31:39

亂燉《霍頓與無名氏》


決定看《霍頓與無名氏/Horton Hears a Who!》的原因很簡單,因為它的劇情似乎很合我的胃口:叢林裡有隻叫霍頓的大象發現了一朵沾著一粒微塵的苜蓿花,而這粒微塵中存在著一個充滿了生命的世界,他們看不見也摸不著,他們的聲音只有大耳朵的霍頓才聽得到。如果我們能在一粒微塵中發現一整個世界,那麼我們所存在的這個世界——這個我們看來碩大無比的世界——會不會也只是別人眼中的一粒微塵呢?這是一個充滿了哲學意味的問題,或許永遠也不能排除這個可能性,就好像你永遠也無法確認自己沒有生活在一個「駭客帝國」中一樣。

然而影片看到差不多一半時,當其中的各類隱喻越來越明顯的時候,我漸漸發覺它的不簡單了。於是看完立刻去查原著的背景:1954年。在四年之前的1950年,麥卡錫於西維吉尼亞洲的維靈市宣佈他手上掌握了外交部五十七個有安全隱患者的名單,就此拉開了一個後來以他名字命名的時代的序幕。也正是在1954年,參議院通過決議正式譴責麥卡錫議員的所作所為背離了美國所向來堅持的傳統價值,結束了這段充滿了憂懼、告密和迫害的非常時期。所以《霍頓與無名氏》的原著就相當於一部美國版的《動物農場》。

在微塵裡的那個迷你世界中,出現的情況是對民眾的阿諛。當Whoville的鎮長站在陽台上告知鎮民們他們的世介面臨危險時,鎮議會的議員們卻對此嗤之以鼻並以百年慶典和風箏大賽為許諾,通過「民主」的方式最終決定無視鎮長的警告。一個真正的政治家固然肩負民眾喉舌的要職,卻不應淪為民意的弄臣,純以討好多數為己任,使民主蛻變成一個簡單的數字遊戲。一個真正的政治家不僅要代表民眾說他們想說的話,還需要不顧利害地說他們不想聽的話。這就是政治家與政客的區別所在。

而在霍頓的那個世界中,狀況就更險惡了。霍頓因為堅持他那不可理喻的「謬論」而成為一個既定秩序的挑戰者。當袋鼠發覺哪怕利用自己的地位和權威也壓制不了霍頓的異端觀點時,就轉而向禿鷹這個體制外的強援求助。一個成熟的體制,它的存在不會是沒有用意的。就像一道病毒防火牆,不能因為偶有誤報或降低了效率便就此無視它過濾了更多病毒的價值。需要做的始終都是改進它,而不是繞開它。禿鷹失敗之後,袋鼠又搖身變為一個煽動家,打著"for the children」的口號輕鬆操控了狂亂的民意並為己所用,此時民眾成為了她手中最強有力的工具。民主並不意味著多數就可以壓制少數、為所欲為,因為多數人並不總是正確的,因為多數人也可能成為多數的施害者。

大象霍頓是一個堅定而樂觀的行動者。無論是當幾個小毛孩之外整個叢林的動物無一相信他時、當那朵苜蓿花掉落到300萬朵苜蓿花的花叢中時,還是當他被憤怒的動物包圍並被關進囚籠中時,霍頓都一如既往地堅稱那個微塵中確實存在著生命。哪怕他們看不見、摸不著,但"A person is a person,no matter how small.」一個不同的聲音就是一個不同的聲音,無論它多麼微弱。霍頓堅持並且做到了,因為他忠於自己內心的程度是「100%」。在最終每個動物都聽見了Whoville的呼喊聲後,霍頓卻把兔子送他的餅乾乾樂呵呵遞給了眾叛親離的袋鼠。對於原則的堅持並不是用來打壓他人的手段,僅僅是為了堅持原則而已。

JoJo則身兼兩種不同的身份:孤獨、不被理解的孩子以及沉默者。生活在父親濃密的期許中,卻在夜裡獨自跑去天文臺,沉浸在一個自己的紛繁天地裡。在那天文臺打開的一瞬間,我以為是在看一部蒂姆·波頓的電影。而在Whoville的每一個人都在為生存而大聲呼喊的時候,正是JoJo最後的加入才使大家的呼喊聲終於突破了壁障。在某些特殊時刻,發出自己的聲音不單是一種權利,更是一種責任。

個人眼光看來,《霍頓與無名氏》的深度在我所看過的好萊塢動畫片中數一數二,同時又不乏生動的人物和笑料,真正的老少皆宜。整體而言,比之《瓦力》或《飛屋環遊記》都毫不遜色,甚至更勝一籌,如果你能看懂的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