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漢娜姊妹--Hannah and Her Sisters

汉娜姐妹/姊妹情深/汉娜姐妹

7.8 / 76,827人    103分鐘 | Spain:106分鐘

導演: 伍迪艾倫
編劇: 伍迪艾倫
演員: 芭芭拉荷西 嘉莉費雪 米高肯恩 米亞法羅 黛安薇絲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陸支羽

2009-10-26 05:26:03

《漢娜姐妹》:在艾倫的「脫口秀」里撒點野


導演:伍迪·艾倫
主演:芭芭拉·赫希,米亞·法羅,凱麗·費雪 等

人類唯一可以確認的真理,是人生無意義。——托爾斯泰

都說伍迪·艾倫的電影是「好萊塢脫口秀」,一個人便可以撐起一台戲。而在《漢娜姐妹》中,艾倫請來了漢娜三姐妹撐場,更是熱鬧得令人熱淚盈眶。
都說艾倫是「話癆天才」,我算是領教了;但喜歡艾倫終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而是長期積累的過程。就像曾經通過布努埃爾的目光愛上西班牙中產階級的審慎魅力一樣,我亦是藉由艾倫的神經質,才得以一寸寸撩撥起對曼哈頓人的「喜」愛。沒錯,那是帶點「伍迪·艾倫式喜感」的喜愛。


圓形「家族史」

都說《漢娜姐妹》是艾倫處在巔峰期的傑作,又有說這是一部關係錯綜複雜的「現代都市家族史」。細究起來,來頭還真是大得神奇,就像中國百姓熱愛趙本山的念叨一樣,紐約人想來也對艾倫喜愛得緊。
在《漢娜姐妹》中,每個人都充滿了神經質的一面,患得患失,歇斯底里,荒誕得像一把把心靈的鐐銬。觀影過程中,使我一度想起的,是海岸邊那些漂浮的木樁,一如漂浮於冠冕堂皇之上的精神的硬殼;而生活的真相,則猶然埋藏於深深的水底,不為人知。
看《漢娜姐妹》的過程,使我第一次覺得艾倫的電影竟而如此有魅力。那些神經脆弱而敏感的中產階級知識分子,兀自以一種謹小慎微的方式存活於世,就像艾倫心頭的一面鏡子,以正面示人,卻自我承受著背面的黑暗。
艾倫採用默片的方式對《漢娜姐妹》進行了分幕。穿插於影片中的歌劇段落,則極好地渲染出了一種黑色幽默背後的嚴肅主體,確是一種極好的反襯。故如現實中,人的生活註定不會像歌劇那般高雅持重。
影片中倆夫妻因為不能生孩子,便妄圖藉由朋友的精子來受孕,這一橋段的構想與很多影像達成頗具妙趣的重合。我兀自看到了歐容《彌留的時光》和王小帥《左右》的影子,還有丁度·巴拉斯的一部叫做《Ladybird》的小短片。
統觀《漢娜姐妹》的結構,如是:開場是一群人在一起聚會,而後一個個打散、分叉、遠離,直至最後又重新被平衡地系扎到一起,形成了一個「合——分——合」的圓形結構。而這種結構又絕然不同於好萊塢的「大團圓」結局,而是獨具伍迪·艾倫氣質的神經質手術台,用鏡頭細究一簇簇散開的神經,有時候太崩潰,有時候又太靦腆,但終究要牽繫到一起。
細想來,《漢娜姐妹》的這番結構真跟阿薩亞斯的《夏日時光》有些許類似,同樣是頭尾呼應的聚會,故事的主題亦都是氣色同質的變奏曲。


艾倫「脫口秀」

有時候還真想在艾倫的「脫口秀」里撒點野,跟這個緊張兮兮的紐約小老頭拌拌嘴。艾倫太愛念叨了,說起話來就像錢串子,而且密度又精語調又諷刺,特別是那部《安妮·霍爾》,我絕然看不慣他在劇院門口對費里尼評頭論足的那股悍勁兒。沒辦法,誰叫他的紐約風味那麼地道呢?叫人不得不敬服。
《漢娜姐妹》中,艾倫飾演了米基一角,活在現實與疾病的恐懼之中。他說:「我今天不死,明天不死,但終有一天都會死。」他總是如此滿腹牢騷地滿大街亂竄,如此倉促地思考蘇格拉底、尼采和弗洛伊德,像一個緊張而狼狽的藝術家。從艾倫身上,我們看到了太多知識分子的困惑與恐懼,一如那段冗長的街邊思考。

「有許多偉人就各種可以想像得到的題材寫了不少書,但最後沒人比我更了解人生。我看過蘇格拉底,這人曾狎玩希臘的小男孩,他能教我些什麼?還有尼采,他的永恆循環的理論,他說我們這一生會以同一方式不斷出現直到永遠,好極了,那表示我要再次看溜冰表演,不值得。弗洛伊德是另一個悲觀主義者,我做心理分析多年,從沒事發生,心理分析員感到很沮喪,最後裝設了沙拉吧。」

這就是艾倫咸澀而無奈的嘀咕。然而,艾倫的「話癆痞」註定是不同於埃里克·侯麥的。侯麥的電影更傾向於藝術家的氛圍,艾倫卻表現為中產階級的典型小人物形象。換句話說,侯麥雅得悶騷,艾倫俗得可愛。
所幸的是,影片最後,艾倫所有的困惑與緊張都在一場老電影的薰陶中煙消雲散了。真是無奈哈,束緊多年的生活竟而就在這短短一瞬間被悄悄解開了。於是,一切回到原初的美好。唯有一些細枝末節的小變奏罷了。

PS:不得不提的是影片的配樂,棒極了。想像艾倫小老頭步履促急地走過曼哈頓大街的場景,我就想笑。咔咔。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