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春去春又來--Spring, Summer, Fall, Winter... and Spring

春夏秋冬又一春/春去春又来(台)/春夏秋冬(港)

8 / 87,631人    103分鐘

導演: 金基德
編劇: 金基德
演員: 伍永秀 徐在英 金永敏 金基德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菜菜

2009-10-26 22:17:01

老和尚的教育是失敗的


從心理分析和教育的角度看電影《春夏秋冬又一春》

從佛學的角度來解讀這部電影,除了很多評論裡提到的人性本惡、罪惡與救贖、輪迴,我並不能讀出更多的東西。比如,在夏的部份里,青年和尚逃走的那晚,他除了帶著一尊佛,還抱走了老和尚喜歡的雞;而在秋里,他被警察帶上船的時候,那隻白貓已經在船上,等著一起被帶走。這個看起來像是佛家裡的一種儀式,我不太明白。我只能從愛恨的角度去看。抱走雞是出於恨而要奪人所愛;帶著貓是因為貓寄託著老和尚的愛。

看這部電影是一種視覺的享受,也是思想和心靈的修行。不過,我卻走不了多遠。我更願意從心理的角度來分析這部電影。

小和尚的童年,生活在兩種極端的環境裡,一個是大自然的無拘無束、生生不息,這讓人的天性像野草一樣生長,是極度原生態和肆無忌憚的東西;另一個是時刻縈繞著的老和尚的唸經和教化,這個需要克己和理性,佛家固然是大慈大悲之念,但對於一個心智沒有發育健全的孩子來說,畢竟還帶著幾分僵硬和冷酷,即便出發點是教人道理,但是讓一個孩子背上綁著石頭過河翻越岩石也是有幾分殘忍的行為。

自然薰陶、佛家教化從某種角度來說是兩個極端,缺乏俗世里父母的寵愛、同伴的友愛、親鄰的睦愛對孩子性格成長方面的滋養。這種滋養往往是被忽視的。老和尚固然是智慧的長者,畢竟克己寡言,愛不外露,所以小和尚的童年是不完整的,得到的愛是殘缺的,這種殘缺造成了他性格上的極端,一方面是自然教化出來的肆意不羈;另一方面是佛家理性教化出來的克己反省,這兩種力量自身沒有被平衡融合掉,只是像兩隻猛獸,暫時被關在不同的心房裡,總有一天會出來互相撕咬。

為什麼老和尚教出來的小和尚最終會變成殺人的兇手?

這個需要從教養方法的角度來檢討,而不是用一句「人性本惡」和「人來到世間就是為了受苦贖罪」來含糊過去。春中,小和尚虐待小動物致死,只不過是無知小兒的遊戲,或許在他心中並沒有生死的概念,所謂的罪惡和贖罪,是成人和高僧的視角。所謂「心裡有什麼,佛就是什麼」,原本空無的心靈硬性地被灌入了罪惡,一下子讓他面對生死,思考那麼深刻的問題,無疑有些矯枉過正,會給年齡幼小的孩子帶來心理陰影。老和尚對小和尚的教化雖不乏智慧,但方法肯定有問題。這個不是對佛的質疑和詆毀,老和尚雖然是得道高僧,畢竟他也是一個凡人,並不等於佛。

佛總喜歡高高在上,用悲憫的眼光看著世人。世人如果心裡有佛,便會感覺到佛的慈悲;如果心裡無佛,那便如同弱勢者無法接受別人的憐憫一樣,感覺自尊遭到了冒犯。

在佛家的眼裡,眾生如螻蟻,大螻蟻和小螻蟻都是螻蟻。但是大螻蟻和小螻蟻是完全不同的,需要用不同的方法去教化,得道高僧並不一定就是好的教育者。即便是螻蟻之間的互動,卻也會給心智成熟帶來巨大的變化。如同單根細細的筷子很容易折斷,一把筷子就不那麼容易折斷。

影片結尾給人留下俗世苦難、罪惡輪迴的感覺,暗示了小和尚也會有著和老和尚一樣的將來。讓人無奈又感傷。如果從教育和心理的角度看問題,倒是讓人生出幾分希望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