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支羽
2009-11-01 02:58:29
《卡波特》:站在玻璃地板上的小說家
導演:貝尼特·米勒
主演:菲利普·塞默·霍夫曼,凱薩琳·基納,小克利夫頓·克林斯 等
因為寫書而親近,又因為太過親近而疏離。這便是一個小說家的生活視角和藝術高度,永遠只能站在隔層的玻璃地板上窺視樓下的風景,體味其間的恐懼與悲傷,而後,又一次次沉默地離去。——陸支羽
沒想到《卡波特》要講的是無能為力,因為看得太清楚,於是悲傷地難以碰觸。一如我們絕然想不到《冷血》會是卡波特最後的遺作一般。《冷血》,那註定是小說界的一樁傳奇,妄圖探觸他人的內心,卻至終放逐了自身的靈魂。這樣的深度剖析,恐怕一輩子只許有一次。影片如此平靜地描摹了卡波特最後的創作生涯,而故事的內裡卻呈現出難以自抑的不平靜。於是,卡波特的藝術之魂,一如遁身牢籠的囚犯那般,陷入進萬劫不復的生命困境,直至最後那一場冰冷的絞刑。
導演的克制與隱忍極好地契合了卡波特的小說家心境,沒有刻意營造血腥與暴力的殘殺場面,卻深入到人心的內幕中。卡波特的不動聲色,像一束半明半滅的光,及至後來的微微躁動,同樣顯得儒弱而無奈。事件過渡的間隙,畫面中一度出現別具一格的空鏡頭,或而是極遠處的列車,或而是無枝葉的枯樹。在我以為,這便是卡波特守望麥田的距離,亦是他面對「殺人事件」的內心尺度。於是,他的眼光唯是小說家的丈量,而非站在救贖者的高度。
影片極為細膩地刻畫了卡波特四年的心路歷程。一部小說的醞釀與誕生,就像一場泣血的儀式,一寸寸揪出卡波特內心的柔軟,而後又一寸寸摁回去。藝術家的複雜心境亦隨之躍然乍現,就像一個清白之人兀自覺察到自身的罪惡。於是,一切猶是那句話的再度詮釋,「非黑即白,沒有中間地帶。」因為寫書而親近,又因為太過親近而疏離。這便是一個小說家的生活視角和藝術高度,永遠只能站在隔層的玻璃地板上窺視樓下的風景,體味其間的恐懼與悲傷,而後,又一次次沉默地離去。
影片中有幾個細節極好地昭示了卡波特紊亂的心境。或而,亦有人釋之為「冷血」,以其呼應派瑞與卡波特「同質不同形」的暴力真相。
其一是關於書名《冷血》的命定,卡波特執力向派瑞辯解那不是自己的主意,而事實卻並非如此;這一段落確乎極為犀利地暴露了卡波特內心的慌亂。
其二是卡波特一度向派瑞抱怨寫書進度慢,實則卻已然不動聲色地寫到了第三部份,唯差一樁結尾;而亦正是這未完成的結尾,才促使卡波特陷入無盡的苦惱,他的躁動不安亦在死刑的一度延期中粗暴地「出鞘」了。
其三是在派瑞被絞死之後,卡波特回家給他的密友打電話,他對她訴說了自己的無能為力,而對方卻回應他,其實你並不想做出努力。是啊,卡波特從一開始就不曾有過真正的救贖之欲,他註定唯陷在寫書的臆趣中。他曾經一度面露狂喜地為他的讀者朗誦新書的精彩段落,而事實本身,卻並不是那麼「值得興奮」的。於是,一切都成了過眼雲煙,唯有小說永恆。
「Mpre tears are shed over answered prayers than unanswered ones.」
PS:近午,GiGi來簡訊問我,你覺不覺得利用別人的信任套取秘密是很卑鄙的事情?我說,你這話使我想起卡波特,獨為一部小說的誕生,便篤使他作了這番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