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毀滅效應--Good

好人/字作孽(港)/毁灭效应

6.1 / 7,831人    92分鐘

導演: 文森提艾墨林
編劇: C.P. Taylor 約漢瓦萊素
演員: 維果莫天森 傑森艾塞克 茱蒂懷塔克 史蒂芬麥金塔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麥兜

2009-11-04 04:56:24

迷失的真相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片尾,集中營,當身著黨衛軍制服的Halder神情恍惚地尋找樂聲的源頭,一組長鏡頭緊跟著Halder的腳步,再現了集中營的種種慘象,鏡頭之末,當看到一群形容枯槁的囚徒樂隊正在奏樂,淚眼朦朧的Halder呢喃著,吐出影片的最後一句台詞,
  ——「It's real.」
隨後鏡頭拉遠,此時的螢幕,充斥著飛揚的塵土、咆哮的納粹士兵、驚慌失措的猶太人、和一旁堆積如山的行李箱。

真相,對於「好人」Halder來說,姍姍來遲。而這,難道不正是用一個濃縮的符號,代替了一個被狂熱和盲從所操控的民族,去揭示一場來之不易的靈魂蕩滌嗎?

 「安樂死計劃」

   1938年,克勞爾家生出了一個殘疾新生兒,請求希特勒准許對該嬰兒實施安樂死。希特勒親自處理了此事,對該嬰兒實行了安樂死。之後希特勒授權實施一項屠殺身心殘疾嬰幼兒的「兒童安樂死計劃」,該計劃的受害者約為5000人。1939年希特勒啟動了屠殺成年殘疾人計劃。納粹醫生和醫院院長公然叫囂:「解決精神衛生領域問題的方案必須是一個能夠消滅這些病人的方案」,「如果你們醫院的病人太多,把他們打死好了,這樣你們就會有地方了。」1939年10月希特勒簽署了一份文件,文件稱:「一些根據人道的判斷被確認為不可治癒的病人在確診後准許被實施慈悲死亡。」根據納粹專門執行安樂死的機構統計,70273人被「消毒」,他們竟然還說在未來10年內可為帝國節省885439980馬克,13492440公斤肉類和香腸。後來將殘疾人安樂死的計劃進一步在德國佔領區擴大實施。接著大規模屠殺吉卜賽人和猶太人,進行所謂「最終解決」,被殺害的人數達600萬人。

   ———Halder是個大學教授,他的家庭生活混亂不堪,主講的文學課枯燥得讓他的學生寥寥無幾,他也只在自己的小說創作中尋求解脫。一個潦倒而且軟弱的中年男人,在強權面前只能是迅速地繳械投降:當系主任要求Halder要刪除課程中有關禁書的內容,他試圖爭辯,可系主任以開除相威脅的時候,他立馬無語;湊巧的是,Halder出版的小說中的某個情節與納粹提倡的「安樂死計劃」不謀而合,他因此由一個失意的教授一躍而成帝國的思想菁英而飛黃騰達,而原本對政治毫無興趣的他,對納粹安在頭上的烏紗帽也持著無所謂的態度,甚至天真地認為自己依舊能置身事外。極具諷刺意味的是,當加入納粹的Halder去看望獨居的母親時,竟然發現雇來的保姆置患有老年痴呆症的母親於不顧而外出「度假」,屋內極度雜亂,瀰漫著惡臭,隱喻了當時這個特殊人群的悲慘境遇。

 「生命之源計劃」

  希特勒和他的黨羽們堅信雅利安人是神族的後代,他們來到這個世界唯一的目的就是去統治比他們更劣等的種族。為了製造所謂的純種「雅利安嬰兒」,納粹發起了「生命之源」計劃,當時負責「生命之源」計劃的正是納粹黨衛軍頭子海因里希·希姆萊。從1933年開始,他就授意所謂的「黨衛軍菁英」專門選擇金髮碧眼的德國婦女發生性關係,以便為「元首」創造更多的「優秀人種」。除採取種種措施鼓勵雅利安人生育以外,為了實現純種雅利安嬰兒的批量生產,納粹在國內和他們所佔領的地區設立了眾多秘密的生育基地,稱為「勒本斯波恩中心」,向雅利安婦女提供了一個可以生小孩並對外保密的地方,使她們可在那裡悄悄產下非婚生嬰兒。希姆萊為了實現所謂「光大德意志優等民族」這一極其荒謬的目標無所不用其極,甚至以生孩子的多寡為標準來提拔黨衛軍成員。

   ————Halder拋妻棄子與年輕貌美的Anne結婚,並不只是表面看上去小三插足那麼簡單。在一次宴會上,導演藉著納粹軍官Freddie之口道出「生命之源」計劃的輪廓,「只要是正統的女孩,不會有什麼壞影響的」,以此安慰Halder背叛婚姻的愧疚,後來,還是這個Freddie,發現自己不育後,為了不影響在黨衛軍中陞官,甚至冒出借種生子的念頭。導演在此高明地把喪盡人倫道德的納粹嘴臉刻畫得噁心無比。


「水晶之夜」


  一名在法國的猶太裔青年刺殺了德國駐巴黎大使館秘書Ernst vom Rath成了這一事件的導火索,1938年11月9日晚,納粹黨員與黨衛隊襲擊德國全境的猶太人,據統計,一夜之間,有91名猶太人被殺害,有約1574間猶太教堂(大約是全德國所有的猶太教堂)、超過7000間猶太商店、29間百貨公司等遭到縱火或損毀,3萬名猶太人被逮捕。許多猶太商店的窗戶在當晚被打破,破碎的玻璃在月光的照射下有如水晶般的發光,這就是該事件名稱的由來。

  ————身著黨衛軍制服的Halder同樣置身現場,整部影片Halder共出現三次幻覺,一次是與Anny四目相對心旌蕩漾的時候,一次是希特勒的特使對他大加讚賞之後,還有一次就是在這個「水晶之夜」。當Halder看到滿滿一車即將被送進集中營的猶太人恐懼和渴求的眼神之時,幻覺再次出現。他無論如何也想不到這是一場計劃已久的陰謀,認為這只是一次民間自發的行動,他只是維持秩序而已,眼前的一切就像幻像一般,都只是暫時。這也是彼時多少德國人相同的心理。


  反猶運動

  納粹政權迫害德意志猶太人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影片主要表現的是第一階段,即所謂的「社會死亡」,在此期間,納粹禁止猶太人當公務員、法官、律師、醫生等;不許猶太人進入公共娛樂場所;不向猶太人商店購買商品等。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限制了猶太人在經濟、政治、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的權利,使德籍猶太人的社會地位降為「次等公民」。1935年9月15日,納粹黨在紐倫堡召開了代表大會,希特勒在會上宣佈了剝奪猶太人公民權新法律,使猶太人再次由「次等公民」降為無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的「國家居民」,從此失去了作為公民應有的權利和一切法律保障。

  ————Maurice,Halder的好友,一個猶太心理醫生,是本片最具有時代特徵的角色,他生活富足,看似風流倜儻,卻愛憎分明,後來因生存所迫,不惜違背原則和尊嚴求助於Halder幫其逃離困境。其中有兩場戲以極大的對比反差表現Maurice內心的痛楚:之前在海邊慷慨激昂地痛斥Halder加入納粹黨,之後在公寓裡情緒失控地向成為黨衛軍官的Halder央求一張離開德國的車票。兩人之間有一段關於音樂家馬勒的對話微妙地點名了猶太人的命運(1897年,為了保住維也納國家歌劇院藝術總監這個極具聲望的位置,原是猶太教徒的馬勒改信天主教)

「馬勒是猶太人。」
「但是他皈依了。」
「那又怎樣,他還是一個猶太人。」

就像無數如Maurice一樣的德國猶太人,生於此,長於此,為這個國家戰鬥過,流血犧牲過
「那又怎樣,他還是一個猶太人」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