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情盡系搖滾時——《海盜電台》也是封情書
文/滿囤兒
「作為一個出生在1950年代的人而言,60年代的搖滾潮是絕對不可能錯過的。當時的官方電台BBC根本不願意播放搖滾樂,所以我們只去聽那些獨立電台放的節目——他們根本不吝嗇去放搖滾。正是有了這些音樂,我這一代人才能成長起來。我很愛這些音樂和DJ們,我要向他們表示我的敬意,所以我就動手寫了這個劇本。」談起劇作意圖,《海盜電台》的編劇兼導演理察-柯蒂斯說出了上面這番充滿愛意的話語。如果說《午夜巴塞隆納》是伍迪-艾倫寫給巴塞隆納的情書,《文雀》是杜琪峯寫給香港的情書,《海角七號》是魏德聖寫給台南小鎮的情書,那《海盜電台》無疑是柯蒂斯及主演們寫給那個搖滾佔據青年們信仰的1960年代,一封最真摯熱忱的情書。
一手捧紅「憨豆先生」系列,接連寫出《四個婚禮和一個葬禮》(1994,Four Weddings and a Funeral)、《諾丁山》(1999,Notting Hill)和《BJ單身日記》(2001,Bridget 瓊斯's Diary)等多部優秀劇作,導演處女作《真愛至上》(2003,Love Actually)以4000萬美元的投資博回全球2.4億美元的票房,柯蒂斯已經成為了舉世公認的愛情喜劇天才。在這次的第二部導演作品中,他卻並沒有再次祭出愛情喜劇的殺招,而是用整部電影寄託了自己的一段「愛」——對音樂的愛,對搖滾年代的愛。柯蒂斯用《海盜電台》抒寫出自己以及主演們共同的情誼。那段搖滾歲月本身就是無數人的浪漫愛情。那些粗鄙卻又活力四射的非法電台DJ們正是這滿溢的情感最好的宣洩口。
上世紀的60年代,整個世界都在經歷著社會體系的大變革。當時許多歐美國家的青年人開始奉行一套與其父輩截然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尤其是學生)更加熱衷於參加政治抗議活動,反對任何形式的戰爭。人們開始更加關注為婦女和有色人種爭取權利。美國和英國的年輕人開始吸毒,並且隨著避孕藥的普及,比其父輩享有了更多的性自由。那一時期的流行音樂,尤其是搖滾樂,反映出當時青年人中所湧現出的新思想方式。英國那時在音樂和時尚領域裡都是很有影響力的中心,為音樂痴狂的人們無法計數。如今,最新潮的音樂在網上也可以第一時間免費下載。失去了那份等待,也就失去了那種快感。最初的戀人若即若離,讓人患得患失。那才是值得用青春去守候的。
「那是令人目眩神迷的一個年代。無論是大紅大綠的鮮艷裝束,還是令人心潮澎湃的搖滾樂,甚至是小眾的同性戀的愛情,都是那麼迷人。要記住,1960年代只有一次。」從享有「好萊塢聖經」美譽的《綜藝》雜誌對本片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人們對那個搖滾年代是多麼的留戀。那些保守的人們有時會嘲諷那段時期為「時髦放縱的六十年代」。甚至有些人,尤其是政治家,對20世紀60年代提出了嚴厲的批評。他們認為當時有許多傳統思想(如對婚姻或教育的態度),都被時髦的觀點所取代了。又恰恰是這些時髦的思想,為今日帶來了諸多社會問題。可是柯蒂斯們卻不這麼認為。在他們心中,那是一個自由、享樂、歡樂和進步的時代,是初戀時完美的情人。
不同於20年後的「猜火車」一代,60年代的青年們還沒有抱怨社會抱怨到終日與毒品為伴的地步。儘管搖滾樂的骨子裡就透著反社會的基因,但是60年代那些執著於偷聽獨立電台的青年們追求搖滾樂,只是不願意走父母為自己安排好的道路。他們只是渴望有自己的追求和愛好。他們只是由於人多勢眾,才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強大到足以動搖社會的根基。搖滾樂簡單、直白、有力,特別是它那強烈的節奏,與青少年精力充沛、好動的特性相吻合;搖滾樂無拘無束的表演形勢,與他們的逆反心理相適應;搖滾樂歌唱的題材,與他們所關心的問題密切相關。他們只是正好在搖滾樂中找到了自己的聲音而已。於是,鮑勃-迪倫出現了,披頭士開始統治世界,滾石、平克-弗洛伊德等相繼成為夢想與不朽的代名詞。今年60歲的主演比爾-奈伊接受採訪時表示:「整個60年代我都在聽鮑勃-迪倫,後來我開始聽披頭士。可以這麼說,整個搖滾樂的精華都蘊含在60-70年代中了。有的時候需要一些回憶來釋放我們的情感。」
是的,本片之所以擁有普適性的感染力,正是因為它是柯蒂斯及主演們一次密集的情感釋放。這些傢伙當年正是那些為了偷聽獨立電台,甚至不去教堂做禮拜的小青年中的一份子。他們每天都必須在片場播放鮑勃-迪倫以做暖場。導演拍攝的是對美好音樂和簡單生活的回憶,而演員扮演的則都是量身定做的「自己」。2009年4月1日,披頭士成員保羅-麥卡特尼攜其女友南茜-謝維爾一起出席了本片在英國的全球首映。作為搖滾年代的代表,麥卡特尼欣然接受了柯蒂斯們的誠意。
影片上映後,有不少影評人批評影片情節拖沓。年輕觀眾則認為本片缺乏DJ飆放歌或是比拚搖滾樂積累等炫目片段。言外之意,本片缺少《海上鋼琴師》中經典的「斗琴戲」那種視覺衝擊滿點的段落。其實,本片的核心恰恰是那個時代最標誌性的精神——激情。對於希望用本片示愛的柯蒂斯而言,劇中人物的激情是比音樂更為重要的東西:「60年代之所以令人著迷正是因為激情——社會上充滿了新鮮的力量。我要控制住影片中情緒的力量,如果在螢幕上過度展示了激情的話,那麼這個電影也不需要什麼音樂了——搞點女人和毒品就能High上天。」正是這份激情,凝聚了這群愛心不老的老傢伙們,以超40奔50的平均年齡,打造出這封完美的情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