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強制資訊時代

2009-11-11 16:35:40

反高潮的英雄


美國人拍的《桂河大橋》是部經典電影。有些電影經典在於它的歷史地位,由於它先行的探索,使後來人從這裡找到前進的方向,並把這條小路變成柏油馬路。另有一些經典屬於很難被超越的巔峰之作,作品本身獨闢捷徑,很難被複製。電影世界所蘊含的藝術深度與創作靈感,不是高科技製作的問題,這一點就是翻拍電影與首拍版本的區別。
電影一開頭很有樂趣。鏡頭語言的幽默感,美國戰俘懶散娛樂的段落,讓觀眾感受到影片由遠至近苦中作樂的氛圍。到了英國軍官以死抵制日本軍官命令的時候,那本滾落在地的《日內瓦公約》副本成為日本人藐視一切的證據。英國人的軸勁為他們贏下這一回合,隨後立即開動馬力,為日本軍官解燃眉之急。先是提高戰俘們的工作進度,然後確定新的工程目標,重新選址,終於在要求的工期內,開通了鐵路。這段故事表現出英國人的固執與傲慢。他們始終認為自己對生活對信念孜孜不倦地追求,生活必將給他們一個令人滿意的高分。最後英國軍官發現了由美國戰俘帶路的炸橋小分隊,雖然引爆手死了,英國軍官在嚥氣之前,趴在了引爆器上,炸毀了他引以為傲的大橋。這座大橋是他對自己戰俘生活的自我救贖,就如他所說,修橋不是為了向日本人示好,而是為了讓自己的手下這群英國士兵,不會因為虛度時光而喪失人生目標,只有這樣,人生才有意義。英國軍官這麼說,也這麼做。從指揮調度到重新選址,他都全力以赴,無論自己和手下的軍官們會不會被曬死,他都會堅持軍人的原則。以死力爭國家與軍隊的尊嚴,然後,對自己的工作與承諾全力以赴,就是按中國優秀士大夫的標準也絕對夠格了。
幸好英國軍官沒有一軸到底,臨死前,把自己苦心修建的、象徵困難時期凝聚力的大橋炸毀。
這部電影的宣傳就點出,電影裡的部隊軍官即代表劇中個人形象,同時也代表其所在國家老百姓的典型性格。
美國軍官喜歡泡妹妹,遇到大事臨頭,自己的利益置於虛無縹緲的國家利益之上。很明顯,他們所理解的國家利益不知什麼時候能兌現,說不準明明執行了公務,還被領導批評不會幹活,不會保護自己,所以,他們的行動中首先確保自己的安全,然後才去執行國家計劃。這種想法沒錯,如果自己被俘或殘或死,搞不好自己的小命就墜落到國家行政機關的文山會海之中了,除非某天良心發現,才會想起有這麼一個人需要國家去拯救。
不過就這種人而言,他們不會為組織做太多的工作,也不會對組織抱有太大的希望,屬於自給自足型。要不是因為偷換已陣亡上級的軍銜,他說不參加炸橋小分隊就不參加了。如果他不參加炸橋小分隊,就要面臨軍事法庭的審判。一旦炸橋成功,他就可以名正言順地回國了。
美國人很會適應環境。在日本軍營裡,油嘴滑舌地辯解,再用高級打火機說服日本軍官批准自己的病假,讓他可以大熱天泡病假。要不是軸勁的英國軍官添亂,這次炸橋小分隊的傷亡可以更小。這是英美軍官劇中人物性格上的衝突。
日本軍官眼裡只有上級和天皇,對他來說,戰俘跟屍體沒什麼區別。所謂「幸福地工作」,只是一句美麗的謊言。影片一開始,就交代了美國軍官埋屍無數,日本軍官講話時,仍然用「幸福地工作」來勉勵戰俘們。
這是日本人的慣性思維,在他們眼中,失敗就是自殺,沒別的路可走。對於失敗者的家族來說,死亡是一種程序,一種生命取得最後尊嚴的一種方式。所以,他們生來不需要人道,不能忍受失敗,在他們眼中只有成功和死亡,沒有投降這種說法。
勝者為王,敗者自殺。這是日本武士殘酷的競爭法則。既然用這樣的條件要求自己,日本軍官無論他怎樣辯解,也用同樣的標準衡量他管理的戰俘。對他來說,這些戰俘生死無所謂,關鍵是及時開通那條鐵路。
軸勁的英國軍官幫了日本軍官大忙,作為指揮官的日本軍官看到戰俘們的變化,以及工程進度,對英國軍官逐漸改變態度,建成後言聽計從。建成前,晚上的慶功晚會上,戰俘們輕鬆娛樂,且鬼且女的裝扮讓人忍俊不禁。
戰爭不僅帶給人類創傷,也給人們一個看待世界的角度和機會。不同的人性格局在這場戰爭中所賦予的角色各不相同,要是沒有這場戲,我們就沒有機會欣賞在崇山峻嶺中艱苦拍攝的外景,或湍急或緩慢的河流,讓人絕望疲憊的沼澤,漫無邊際的原始森林。電影最關心的是英國軍官為了自己人生目標,苦心修建的大橋,實際蘊含著人生的意味,即重要的是過程,不是結果。每個人都有自己或明或暗,或名或利的人生目標,重要的是一直朝那個方向去努力,而不是自己最終排名多少。
電影后半段炸橋戲中,英國軍官成為了反高潮的人物。後來拍攝的戰爭電影為了影片高潮的需要,順便搭上國家意志,讓觀眾在快樂中悲傷,比如《拯救大兵瑞恩》,不會輕易地把影片的重要角色以反高潮的戲劇段落下場。
前半部英國軍官讓已成涓涓細流的戰俘們,如河流般匯聚,流向開闊的河道。後半部份以美國軍官為主線,觀眾感情對之如河水滔滔的英國軍官轉眼變成為日本人死心塌地幹活的軍官,這時觀眾的感情對他如蓄洪水庫,炸橋小分隊又成為主線。等大橋炸完,觀眾們心中終於石頭落地。
以現在人的眼光來預測,一旦這部電影現在拍攝的話,一上映肯定會出現,由於英國軍官反高潮的行為,使劇情不利於盟軍們戰友之間的感情,就連日本人也要站出來,指出電影對日本軍人描述失實的地方。這官司大了,好幾個國家的大使館,文化官員都得忙著上電視、報紙,發表自己的意見,解釋電影初衷,其實這就為了一個劇情。
電影中的故事和角色成為文化領域紛爭的導火索,甚至成為國家交流的不利因素,電影負載太多意識形態領域的概念,稍有不慎就官司纏身。當然也有人藉此炒作,讓更多的人對此感興趣,這是後話。
戲劇被商業化政治化「規則」了太多,所以,才會缺乏稜角,缺乏自然。單看電影不會覺得有何不妥,只有與早期電影做對比,才能看出早期電影與現在電影目的性與政策性的區別。
過高的藝術出版制度扼殺了藝術市場。對於一個需要民間傳播的文化藝術來說,沒有民眾,就沒有基礎。在文化淨土中,緩慢生長,更多地賦予官方態度的藝術根本沒有生存能力可言。
這部電影本身沒有參雜這些意識形態的東西,才讓我們看到極富情節、戲劇感的電影,這是一部成功的戰爭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