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Ryeland

2009-11-14 21:38:52

根據叔本華的人生理論:在意欲層面對於高考的批判


叔本華把人的不幸福原因歸結為兩點:痛苦和無聊。他說:人生就像一個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永不停歇。所以,對於這位具有很深宿命論思想的哲學家來說,人生的最大痛苦就是無法實現自己永無止盡的慾望。
但叔本華同時提出了「聖人」的概念。他認為:人生當中的意欲雖然是先驗的存在,卻有一種可以制衡的手段,那便是以從事藝術、智慧、哲學或科學等分方面的研究。叔本華的聖人思想與東方的佛教思想有異曲同工之妙:抵制意欲,完全進入形而上的生活,像一個隱士那樣思考,才能達到永久的幸福。
高考,我們撇開制度上的的理解,在某種程度上,是對於青少年意欲的壓抑。我們可以這麼說:一個血氣方剛的年輕人,充滿了幻想與衝動,渴望解放他的自由,實現他的某種意欲,而這種意欲包括自己的性慾,遊戲欲,交往欲等。這些意欲是先驗的,但在意識尚不明確的情況下很少體現,卻在思維逐漸成熟的道路上一瞬間被激發出來。對於青少年們來說,最重要的莫過於體驗這些新鮮的事物。在國外,教育制度——雖然有制約,但總的來還說是鼓勵其進行切身體驗,這樣的優點在於:他們不會生活在制度的壓抑之中,使他們更早的具有體驗和創新意識。但同時過度的體驗會使他們走上精神和思維的極端,過多的反叛意識使他們開始對人生猜忌,甚至絕望,這也就是歐美社會校園槍擊事件經常發生的原因。這在具有記實精神的電影——《大象》中,有很深刻地描述。
在中國,這種現像被另一種極端所替代,青少年的意欲被具有人生決定論的高考所取代。青少年的普遍思維是:高考時關係到我的人生的,我需要在高考中博得一個好成績,以便取得更高的社會地位和社會價值。而在大學,我有無盡的時間和精力從事任何我喜歡做的事情。事實上,有些意志思維還沒有成熟的青少年在大學裡一下放鬆了自己的神經,開始永無止盡的滿足自己的意欲。
首先我認同高考有其積極的一面。因為在一個衝動的年齡段,如果沒有一種平衡的制約,青少年將會因過度的注意滿足而失去人生的大好時光,這對於某些沒有經歷而又過於衝動的人尤其是這樣。雖然這話有些不公——有些青少年同時也具有敏銳的思維和理想。但絕大多數的人,即使是有少許思想內涵的人也難以擺脫滿足意欲的境地。首先是意欲太過於強大,其次是他們太衝動。
但是高考的缺陷恰恰在於:他告訴青少年們:如果你過了這一個關卡,你便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在這個境界裡,你有無窮的時間去實現你的理想。事實教育我們這是一種實在的意淫:千千萬萬的大學生因為生活過度無聊而揮霍時間,另外有一些比他們略微好些,好好學習以便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以滿足他們的金錢欲和社會地位,很少有人能觸及到形而上的思考,或者這種思考被現實所取代,他們開始注意謀生。這其實就是一個可悲地倒循環。
在歐美這種情況也有很大體現,而造成他們的實質原因卻是不一樣的。歐美學生由於缺乏人生意識而過早地體驗了意欲,他們產生了享樂主義,覺得人生不過如此,我們何須努力?而在中國,這是由於長期的壓抑造成的。長時間的制度緊閉讓他們徹底厭煩,他們要用自己的身體來報復這種制度。
我認為這合理的制度的原因是:在其本質上,高考所帶來的只有意欲上的轉變,其實是一種新的意欲取代了其舊的,這種意欲包括:金錢,美女,社會地位,活著榮耀。這都是把沒有實現的意欲換一種更高級的形式體現。我不否認有這樣的人:他們真的在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就大多情況而言,許多人經過教育沒有對意欲有很好的認識。他們花了更多時間來社交、遊戲、甚至享樂,也有些人開始策劃自己的人生地位和財富,但是只有少數的人觸及到對理想的追求上。一般大學生的潛意識反應是:我們如何生活以打發時間。
這是很不人道的一種教育方式:只考慮教育我們進入新的模式以滿足我們的各種需要,卻忽視了智慧和藝術等形而上思維的力量。按照叔本華的理論:人若要實現幸福是需要某種制衡的,因為意欲實在太強大了。我想在某種程度上,教育的功能就是感化我們的思維,使我們對藝術或科學有更為深刻地認識,以更好的實現自己的人生形而上的目標。
縱觀現在流行的所謂網路文學,青春文學,他們宣揚的無非是高考制度對於他們心靈意欲的壓抑,這種解放也是一種淺層次的,享樂式的解放。也有很多人把高考的弊病歸結為這是一種制度對於個人的壓抑,這是很有道理的。我今天想做的知識從意欲的角度批判它。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