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大獄言家--A Prophet

预言者/大狱言家(台)/预言先知

7.8 / 102,228人    155分鐘 | France:150分鐘

導演: 賈克歐狄亞
編劇: 湯瑪斯畢德坎 賈克歐狄亞
演員: 塔哈拉辛 尼爾斯艾列斯鐸 Adel Bencherif Hichem Yacoubi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arveykarl

2009-11-17 00:17:08

牢籠中的《預言者》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忽明忽暗的光線,好像黑暗中的探照燈,它在尋找,尋找獵物;冰冷的走廊里,腳步的回聲比獄警的喊話還要響,刺耳,叫你不由得毛骨悚然。突然,亮光落到一個人身上,找到他了,馬利克,這隻待宰的羔羊——他是一個罪犯,因為襲警被判入獄;但他又是無辜的,對於接下來要面對的一切,他一無所知。在六年的監獄生涯之後,他將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囚犯蛻變為隻手遮天的黑手黨黨魁。
雅克.歐迪亞的《預言者》,講述了一個小人物的發家史,充滿靈氣,精彩絕倫,堪稱現代版的法國《教父》。通過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和緊張而又富於變化的敘事節奏,我們見證了馬利克完成的一次偉大革命,生活因此而走上了全然不同的軌跡。然而,這又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悲劇,與命運無關,導演用豐富的畫面語言向我們展現了故事之外的故事——現實,宏大而深刻的主題——人的命運始終被外部世界所操縱。馬利克只是被選中而已,甚至連自己被選中,他都毫不知情,從頭到尾,或生或死,所有的一切,都不是他能控制的。從而,我們可以發現電影不同於其他藝術語言的獨特魅力:經由選定的視角和準確的畫面構造完整呈現角色與環境的關係。

1.牢籠
電影中反覆多次出現「牢籠」,包括窗戶外面的護欄、監獄中隨處可見的裝有鐵欄的牢門、高牆上的金屬網等等。隨著故事的推進,畫面中主人公與「牢籠」的關係一直在發生著改變,這很好地表現了馬利克與自由的關係。首先,當年僅十九歲的馬利克被送往監獄時,他透過車窗上的護欄注視著窗外路邊「自由」的行人,此時鏡頭幾乎貼到了鐵欄上,強烈的壓迫感告訴我們,馬利克和他們不同,他即將失去自由。緊接著,視角從一個窄小封閉的空間轉移到另一個窄小封閉的空間,在審訊室裡,馬利克被接連提問帶有侮辱性的問題,他吞吞吐吐地回答,眼睛不停地往窗外看,還是鐵欄,窗戶被封得死死的,窗外的囚犯們正在放風。此刻即便是窗外的人也同樣失去了自由,馬利克已身處監獄之中,眼前的一切不是夢。冷峻的開場清楚地交待了主人公的處境和心情,並對其接下來的遭遇留下了懸念和鋪墊。與馬利克不同,反派一號、現任監獄黑勢力頭子、科西嘉人凱撒的出場採用了截然相反的畫面語言,從健身房出來,凱撒的第一個全身鏡頭就發生在一個相對寬敞的大廳裡。他從牢門外走進鐵欄,攝影機沒有跟隨他,而是隔著欄杆觀察,凱撒彷彿身在「籠外」(欄杆的另一邊),瀟灑的姿態儼然一個自由人。他去和監獄的管理人員交易,事實上,整個監獄都在凱撒的控制之中。此後,凱撒又不止一次地從籠外走進畫面,或者穿行於牢籠而不受控制,這都表現出他非比常人的權力和特殊地位。而馬利克雖然逐步混入了凱撒的圈子,卻還是長時間地被困於牢籠之內,鮮明的對比把兩位主角的關係表露無疑,直到後來凱撒安排他負責送餐的工作,這才有機會穿越牢門而出。畫面中逐漸遠離的「牢籠」標誌著馬利克的身份在悄然發生著變化,他開始受到凱撒的器重。一個有趣的鏡頭是:伴著輕快歡愉的音樂,凱撒一行十一人依次穿越牢門,攝影機與人物分置鐵欄兩側,畫面上的馬利克排在隊伍的最後一個,但他已經身在「籠外」,也表現出了幾分瀟灑自在。但值得注意的是,這些改變完全是由凱撒安排的,馬利克自己沒有任何決定能力。
隨著凱撒逐漸信賴馬利克,且眾多手下因為薩科奇對科西嘉人的特赦獲准出獄,馬利克開始有機會幫凱撒執行更為重要的任務。他被安排先後三次假釋出獄,畫面場景也因此而拓展到了監獄之外。然而意味深長的是,當他第一次獲准出獄,替凱撒談判並拯救人質時,汽車在公路上徑直地向遠方駛去,開到了隔離帶的另外一邊,攝影機又一次和主人公分置於鐵網兩側,只不過這一次不是出而是入,在沒有「牢籠」的現實世界中,馬利克開始發揮自己的應變能力,卻被無情地拖入了另外一個「牢籠」。故事情節告訴我們,馬利克越來越順利,他開始有條不紊地發展壯大;但畫面的選擇則在暗示,現實已將主人公的命運死死鎖住了。

2.字幕
除了片頭字幕和片尾的電影名稱之外,全片共使用了十次額外字幕,與文學敘事中段落標題劃分結構的功能不同,這些字幕並非出現在黑場上的白色章節符,「海耶布」、「一年」、「哈亞德」、「眼睛和耳朵」、「喬迪」、「經濟」、「拉提夫」、「聖誕節」、「信念」、「四十天四十夜」,它們之中包括人名、時間、還有事件,不規則的出現,對故事情節的推動也沒有太多顯著貢獻,那這些字幕究竟有什麼用呢?與賈樟柯在《三峽好人》中使用的白色字元非常相似,這些詞語是畫面內容而非故事情節必不可少的組成部份,我們要忽略它們的字面含義,進而理解其對於電影的意義所在。每當字幕出現,畫面升格,音效和音樂卻沒有任何變化,影像變得不再真實,而類似的幻象也同樣出現在馬利克的夢中,即未來被預知的時候。
「海耶布」是馬利克生命中殺的第一個人,是凱撒給他的入門任務,此後他便跨入了凱撒的犯罪王國。可海耶布死後並沒有離去,他化作靈魂和馬利克住在一起,一起聊天,一起抽菸,見證馬利克的蛻變。只過了「一年」,馬利克已經完全適應了監獄生活,他遇到了「哈亞德」,這個人教他讀書習字。接著,凱撒讓馬利克成為自己的「眼睛和耳朵」,與此同時「喬迪」找他合夥毒品買賣,越來越大的生意使他不得不認真學習「經濟」。埃及人「拉提夫」突然闖入破壞了毒品買賣,馬利克生平第一次動用自己的力量擺平挑釁。然後在「聖誕節」,他接到了凱撒最重要的任務。在海耶布「信念」的鼓勵下,馬利克出賣了凱撒,並故意拖延假釋時間,好讓自己被關禁閉。在禁閉的「四十天四十夜」里,凱撒王國覆滅了,馬利克成為了新的頭目。
全部十條字幕無一例外都強調的是馬利克要面對的事情,他克服了困難、適應了環境、認真學習、把握機會、最終完成蛻變。但所有的事情沒有一樣是馬利克為自己安排的,事實上他是被安排、被操縱去面對這些不得不面對的遭遇。即便最後的「四十天四十夜」,馬利克已經預知到要發生的一切,利用各方條件化身預言者全身而退,但他依然無法改變什麼,他所做的只是想盡所有辦法生存下去。

3.預言者
作為靈魂出現的海耶布是畫面上的另外一個幻象,他曾多次替馬利克預言,但當馬利克真正成為「預言者」接管大權之後,海耶布卻消失了。由此我們可以猜測,海耶布的靈魂其實是馬利克分裂的自我,當本我幫助自我並最終得到統一之後,靈魂自然不見了。與命運抗爭的本能或許正是馬利克被選中和成功完成轉變的原因。
當馬利克刑滿釋放,重新走在寬闊平坦的大路上時,他的身後跟著三輛氣派的車。這不但表現了他的身份已經今非昔比,更追加了巨大的壓力。馬利克不停地回頭看,他只有二十五歲,但他已經成為甚至超越了凱撒。前面的路只有一條方向,後面的車隊是保護,更是逼迫。他已經走上了這條不歸之路,沒有別的選擇,必然會重蹈凱撒的覆轍。正如之前高速公路上的暗示,馬利克走出監獄,卻已踏入了另外一個牢籠。
我們之所以身處牢籠恰恰是因為我們無時不刻不想跳出牢籠,這個悖論是社會的現實,無法改變。就像馬利克被凱撒控制,凱撒被他在監獄之外的生意和老闆控制一樣,生存的抗爭可以改變現狀,卻改變不了命運的走向。

電影不僅可以講故事,更能細緻入微地表現故事發生所處的、促使故事發展成型的現實世界。正如導演雅克.歐迪亞所說,《預言者》的創作意圖,是對當代社會的暗喻。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