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7,524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子曰:喵之。

2009-11-21 07:35:57

我抬頭一望,滿天花板染盡玫瑰色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細節:
一部好的片子總是注重細節的發展,簡而言之就是「一個小女孩和一個老頭通信的故事」,因為細節的充實,而產生了令人震撼的感動。當最後馬克思仰坐在沙發上「含笑」九泉的時候,我們無需詢問為什麼他們家不鎖門,只消隨著鏡頭往上仰去,那滿天花板的信件足以給他人生中最正常最舒心的一個微笑做一個完美的註腳。我彷彿看到了毒伯爵該隱最後躺在廢墟里,「一如往昔的笑了」。這部片子幾乎全部是由細節縫製而成的:亨利N世們詭異的死法;瑪麗天馬行空的問題,比如美國小孩是不是從可樂瓶里生出來的,繼而又因易拉罐口太小而否定了這個想法;他爸喜歡在車庫玩死鳥;馬克思為了防止鳥在頭上拉屎所以在帽子上畫上眼睛;缺了一個m的million……

當然並不是說細節越多越能證明作品的優秀,比如新概念的無病呻吟:類似於以135度窩脖子的角度仰視天空或者對木棉扣子的瘋狂戀物癖,只能讓自己腦門上的「考試鉛筆」兩個大字更加pika pika的光芒萬丈。不過話說回來,正如片中所引用的愛因斯坦的那句話:世界上只有兩件事情是永恆的:宇宙和人類的愚蠢。所以,一部好片子的細節,總是為劇情服務的,而不是為了讓你所謂的若有所思而刻意加進去的連自己都不明白的元素。


瑪麗和馬克思的情感:
我曾經用冬瓜丸子湯就過巧克力,也吃餃子的時候就過巧克力,就是沒有把一整板巧克力夾在麵包里吃過。我曾經看過同學把蚊子活捉放在筆管里把它餓死,但是我沒見過徒手抓蒼蠅然後收集在一個瓶子裡。我知道SHELDON把麥片按纖維含量進行分類,但是我沒見過剪完指甲還裝瓶子裡貼上標籤按年份分類的……我曾經設想過隨便找個人寄一封信,或者放在漂流瓶里,然而,有人卻做到了,還做的很好,保持了那麼久。

有人問,這倆人,究竟是忘年戀還是愛情,我也困惑這個問題,就跟楊振寧一樣讓我不解。舍友跟我說,比如說,這個小閨女就是崇拜她老師,想照顧他,那他也別讓她白奉獻著,給她個名分,反正自己老婆也死了,又不是外遇。但是我終歸還是不能釋然,雖然這和我沒關係而且很八卦。我知道這和那個不太冷的殺手和齊耳短髮的小丫頭之間的愛情是不一樣的,就算再重口味點,那也和洛麗塔里那對偽父子的關係不一樣的。我寧願理解成是一種柏拉圖,一種所謂超越了愛情和親情的一種情感,大概相當於傳說中的共產主義的階段吧。那種沉浸在極大的喜悅中的情感,與血緣無關,與力比多無關。但是這柏拉圖也柏的太徹底了,唯一的一次見面,還成為了人鬼情未了。

瑪麗和達米安的情感:
在感情世界裡大概沒有比自己的老公跟別的男人跑了更讓人絕望的事情了吧。如果說瑪麗的老公是雙性戀的話,我倒真的相信「我愛的是你這個人,而不是你的性別。」「我愛的人恰好和我同性。」之類在BL小說里最常見的兩句自欺欺人的話……倘若瑪麗不是那麼為了馬克思那麼或喜或悲的話,她老公或許也不會奔向紐西蘭的懷抱,成天睡在綿羊堆里,儘管需要擔心他們會不會在下雨後縮水。畢竟,沒有人喜歡和成天沮喪的人在一起是吧。連馬克思都照著他的表情譜,對門口的乞丐露出了恐怖的微笑,雖然我卻看見了他的大腦在嘿嘿的傻笑。雖然沒嫁給伯爵住進蘇格蘭城堡生9個孩子養條狗,但是能和從小就心儀的對象結婚,還去了希臘度了蜜月,留下個孩子,也算是個不錯的結局了吧,至少對她來說~


定格動畫:
近年來定格動畫似乎日益吃香,從多年前的《聖誕驚魂夜》、《殭屍新娘》,到最近的《鬼媽媽卡洛琳》和《瑪麗與馬克思》。讓我想起小時候的阿凡提。在人們日益習慣高科技的3D動畫片所帶來的感官刺激時,一股懷舊的味道蔚然成風,我不是否定3D的浮誇,電腦製作的確也是灰常麻煩的,只是當你開啟3D MAX面對冰冷的XYZ軸的時候,巧克力熱狗和那瓶眼淚的觸感便蕩然無存。據說,製作定格動畫的人,都是些童心未泯的孩子,在搭建著那方小小的佈景時,將自己沉浸在那個童年未完成的夢裡,所以說整個製作過程,實際上就是他們自娛自樂的過程。雖然我們總說表現形式總是情節的輔助元素,然而定格動畫的確更讓人肅然起敬。PS:怎麼我看的幾部定格片的調子都這麼暗= =是否暗調的動畫片就得用定格才有感覺,而熱熱鬧鬧哈哈一笑的片子都得用3D?


聲音:
我曾經為了聲優而追廣播劇或者動畫片,如今碰見一個為了喜歡的作曲家而追電影的……我寧願去騾子上去拖OST……但是不可否認音樂的確對電影起到很大作用。我很喜歡最後瑪麗站在桌子上聽的那首Que Sera Sera(http://www.songtaste.com/song/42066/) 「When I was just a little girl, I asked my mother, What will I be? Will I be pretty? Will I be rich?」 雖然我並不覺得瑪麗去掉了腦袋上的天堂巧克力總管通行證之後就更漂亮了,但是看著她日益的自信還是好的,甚至還完成了她的打小的夢想——嘿咻大業。
PS:這部動畫片的配音非常之好,瑪麗說話的時候我都震驚了,這簡直就是個小天使嘛,孩兒,咱雖說不俊,但是聲音甜也夠了……


思想:
這部片子跟慾望都市和NANA一樣總是讓人引起深思。這種隔三差五就勾搭你左思右想的片子實在是很吸引人,我覺得自己就跟一隻被魚逗愣之的喵一樣跟著跑。我忘了是梁文道還是誰,曾經評述《世界是平的》這本書為何如此火爆,其中有一點就是:當今的人們都很忙碌,他們沒有時間去對一部作品深思熟慮領會其晦澀的精神,畢竟當今能坐下來安安心心的研究榮格的老百姓不多;而太過於膚淺的快餐作品又會讓人看完就扔,只有那些隱藏些小智慧小哲理,而且還能引起你的共鳴,且用一種比較新穎的比喻包裝過的東西才能讓人印象深刻,甚至「連比爾蓋茨都喜歡」。自從世界是平的以來,衍生出了許多類似的比喻,可見其火爆程度。

人們總是習慣於對那些能引起共鳴的片子產生好感,這也就是為什麼《海盜電台》在豆瓣上的評分如此之高,而實際上就是部水準比一般商業片好點有限(英國演員給它貼了很多金)的片子。因為人們在緬懷那個年代的那種烏托邦的生活。私認為劇情實在是很雞肋,跟《贖罪》一樣,都是好演員被一個糟糕的劇情所糟蹋了,我的小麥……T T咬手絹。


心理學:
不可免俗的,要設計到這個問題。彷彿學科一交叉,就會射出萬丈光芒——尤其是電影和心理學。但是一不小心便會淪落成「弗洛伊德理論濫用者」。但是馬克思的人格分裂很難不讓人想到《美麗心靈》和《搏擊俱樂部》這兩部經典的心理學電影。最近,《和精神病人的對話》這部小說火了起來,也沒繞開這個惡俗的病例,只是說一個男人的人格分裂成了仨。回想《喜歡就是喜歡》這部除了華麗的聲優嘛也不剩的動畫片,裡面就一句話讓我記憶猶新:因為我當時太寂寞了,所以分裂出了一個人格來陪我。再仔細想想,我所看過的作品裡,凡是人格分裂者,無一例外都是極度的孤獨。我也經常和自己聊天,但是也沒到那個透明的我不受我控制的地步。所以我好奇,究竟是哪種境界的孤獨才能分裂出第二人格來陪伴自己?又是何種超脫的境界才能分裂出第三人格?而且這些人格還都不受自己控制。其實做夢和別人說話,就是一種自己與自己所創造出來的那個人進行交流的過程,這難道不能歸於第二人格嗎?同學給我的結論是:我做夢不和別人說話。(喵了個咪的= =+)

結尾:
與其說是部影評,不如說是篇最近所看所思所想的產物。很喜歡豆瓣上的那句話:親愛的陌生人,我可以用一瓶眼淚和你交換巧克力熱狗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