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隨我一起沉沒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北大西洋的慢慢長夜裡沉過兩條船,一條是泰坦尼克,一條是搖滾電台。
當年看《泰坦尼克》的時候,我年紀還小,恨不能和那艘船一起就此沉入冰冷的北大西洋。這樣一艘滿載著榮耀與夢想的船沉了,傑克也死了,我又怎麼可以獨活?
昨晚看《海盜電台》,我再次希望在沉船的時候,自己能在那條船上。如果搖滾電台的DJ們沉入了大海,那這個海平面上的世界就只剩了那個最喜歡繩子的英國大臣,豈非無聊得近乎恐怖?
雖然我暈船,這輩子也沒有坐過幾次海船,但是請原諒我葉公好船的心態,而且這心態近乎變態,我總是很嚮往端坐在船頭,感受著巨大的船身徐徐沉入海中的畫面,我覺得那樣的畫面很有鏡頭感。電影看多了,一想到什麼事情,總要拿電影的標準來衡量。很多時候,一幅幅鏡頭就是可以衡量世間萬物的基本度量單位,攝影機就是神的眼睛。
在搖滾電台被英國政府宣佈為非法之後,電影中的一句台詞是這樣說的:從此,我們就成了孤魂野鬼遊蕩在北大西洋的海面上。這句台詞讓我想到了及其殘酷的無限制潛艇戰,讓我想起了當年孤軍奮戰在北大西洋的沙恩霍斯特號,在我的印象中,北大西洋,就代表著悲壯,代表著人類最大的野心,雖然這野心往往是被摧毀了,但是你所誕生的每一個野心,都將成為北大西洋海底的呈堂證供。從泰坦尼克到今天,北大西洋底除了有麥克哈里斯之外,還有無數人類野心的殘骸。這些代表著野心與夢想的殘骸是不會消亡的,他們在北大西洋底躺著,北大西洋底沒有,電影中還有。
《海盜電台》是一個有關搖滾的故事。船上的人們是永遠年輕的,是隨和的,把別人結婚才十幾個小時的老婆給睡了也不會翻臉,在別人門口擺好了姿勢的妞,一轉眼就被對門的給劫和了。船上的人們這樣隨和,是因為他們生活在自由當中,他們為了在廣播中說出一個F開頭的單詞不惜得罪政府,他們為了把這個救萬民於壓抑中的電台開下去,冒著沉船的危險轉向北大西洋的深處。自由的手段是搖滾,搖滾的目的就是自由,搖滾,這個純技術的音樂術語,和自由成了一丘之貉,讓英國的大臣像《1984》中的老大哥一樣氣急敗壞。蒙太奇的運用,似乎在對每個人提出同樣的問題:換成是你,你願意回到陸上的世界繼續苟活嗎?如果多一張船票,會不會有無數人登上這條年輕的破船,隨他們航向死亡深處?難怪從加勒比到索馬利亞,這麼多人爭當海盜。
《海盜電台》中美女如雲,更不乏大被同眠的大場面,可我不喜歡那些美女,頭一次。我打內心裡反感這些被刻畫得充滿肉慾的骨肉皮,她們正如凱文所說的:這就是搖滾帶來的不好的那一面。這讓我自己也很驚訝,我原以為我要到60歲才能達到這樣的境界。對於片中的美女,導演表達了發自內心的藐視,沒有給幾個漂亮的鏡頭,相反,在船即將沉沒,那個剛認的父親逃生的時候,對在水中如禮花一般綻放的黑膠唱片,給出了全片最美麗的鏡頭。搖滾在那一刻,有了色彩,有了既明確又讓人難以琢磨的8運行軌跡,它們和搖滾電台一起沉入大洋,和泰坦尼克和沙恩霍斯特一起長眠,人類歷史上那些不死的夢想和野心有了永恆的背景音樂。
船,從諾亞方舟開始,到《2012》,一直承擔著拯救的意象。片中的男主人在船上找到了喜歡自己的一群人,找到了自己的初夜,甚至找到了自己的父親,這多少有些刻意了,這些人依靠一條船,對抗著整個國家,一條船承載了如此多嚴肅的意象,也難免最終會不堪重負沉入大海。可搖滾電台沉沒之後,那聞訊而來的無數條小船,就是薪火相傳的火把,讓人想起「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的革命詩篇。以船開頭,以船結束,就此完成了一個圓形敘事結構。
未曾喜歡過搖滾,你就沒有真正的年輕過。「如果你記得60年代發生過什麼,那你一定沒有親身經歷過真正的60年代」,如果你能清晰地訴說年輕時發生的故事,那你一定已經不再年輕了。幸好,有搖滾,幸好,有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