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諜網女特務--Female Agents

超级女特工/ 幕后女英雄 / 敌后女英雄 / 暗处的女人 / Female Agents

6.8 / 6,326人    Germany:117分鐘

導演: 尚保羅沙洛梅
演員: 蘇菲瑪索 茱麗迪巴狄厄 瑪蓮吉蘭 黛博拉馮索 莫里茲布雷多 瑪雅桑莎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芹菜

2009-11-26 17:19:01

按下扳機,一槍爆頭,我卻依然愛你


   美女。懸疑。戰爭。間諜。愛情。刺殺。蘇菲瑪索。法國電影。
這幾個名詞組成了一部法國大片的種種噱頭。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因為要學習法語的緣故,所以才找了這部電影。電影開始之後我才知道這是蘇菲瑪索的作品。
開頭的槍戰足夠刺激。在中央火車站。片頭就挑明了這部電影的矛盾雙方。
   所以,很多人,就在片頭的時候自然而然的認為這是一部簡單的槍戰片或者戰爭片。
   也包括第一次看的我。在教室裡,黑暗中,安安靜靜地把這部電影再看一次之後,卻突然發現了很多被我遺漏的情節,以及被我主觀武斷錯判的主題。

   關於戰爭片。
拍的驚心動魄還不夠。大場面可以撐起一時的大片,卻難以留下經典。能夠使一部殘忍的戰爭片成為經典,人性的脆弱,心理細節與掙扎,相互觀照,相互扶持是鏡頭不可忽視的景像。這些微觀真實血淋淋小人物的生命旅途才能賦予整個宏觀戰爭背景下的影片真實感,現場感,才能具有奪魄的震懾力。
  大成本製作卻被罵的狗血淋頭的《珍珠港》。宏大的場面,俊美的主演,最前沿的特效。標準好萊塢製作,卻又如何?空洞的主題,沒有靈魂的角色,泛泛的台詞,不痛不癢的演出,英雄化式的人物。美國夢的樣板。雖然說它的主題在於愛情,可是依然,在宏大的歷史背景下,我們作為觀眾需要的是絕對真實。是需要體會到他們的決絕,他們深深的無奈,他們至死不渝的諾言,他們豐富的心理掙扎。
   黑白片《辛德勒名單》。史匹柏身為一個猶太后裔,用嚴肅的思考回答一段歷史的記憶。不堪回首的,充滿血腥,卻又不能不能迴避的話題。流血已經止住,可是傷口依舊在陣痛。使我們深有所感,不需要大場面的交戰畫面。空幻的物化的景像,它永遠沒有靈魂。

   關於真實。
這是一群成份複雜的女人。她們有的是脫衣舞,有的是年輕的拆彈專家,有的是失去丈夫的女軍官,有的是曾與納粹相愛的美麗女人。她們或苦苦掙紮在戰爭背景下的現實生活,或深深的隱瞞著自己的歷史,或已對死亡無所畏懼。
  這部電影中,她們在接到命令後並不是像我們的電影中樣板革命戰士一般毫不猶豫地衝上去堵住槍眼。我暗自猜想,我們的革命先烈們,一個個風華正茂的才子俊秀,誰不愛著自己的青春與生命?誰沒有各種牽掛?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本來這生命就不是屬於哪一個人私人空間。父母,髮妻,手足,朋友。一個一個以自己為中心的點發散出一個個圈。
   我們的電影裡,英雄高大全,不會出賣組織,不會在受刑時哼哼一聲,更不用提留下眼淚或者情緒脆弱崩潰。但是,你會被感動嗎?它真實嗎?人性若是都如此鋼鐵般的堅毅,那麼這個世界將錯過多少美好?我們塑造的英雄人物,沒有恐懼掙扎,沒有兒女情長,有的只是一腔報國情。可是,若是一個本就堅毅成這樣男兒好漢,他不去妥協不被重刑嚇到還有什麼好看呢?若是將人性脆弱,自私,自我,個人主義表現的淋漓盡致後,再看到這些人頑強抵抗,為國捐軀,是不是更有感染力呢?
   這就像希特勒的演講。開始時聲音弱小,猶如病態,高潮時聲,嘶力竭振臂一呼。觀眾自然受用。可惜,我們的文化就是不肯承認英雄人物也是有弱點。一個個被異化的符號也只能在那些被異化的年代,在那些被洗腦的受眾里閃閃發光。我們要的是真實。

   關於死亡
   像讓娜,一個殺了自己丈夫的脫衣舞孃,一個死囚犯。或許用許多人的觀點來看,她的生命基本上已經沒有任何價值。但是,就是這麼一個女人,在她死刑來之前,她依舊可以選擇寧願上絞刑台,也不要奔赴戰場。
  這是因為,死亡或許是最後的通告。但是死亡也給了你一個終點線。但是,充滿變數的戰場,下一秒就沒有人知道會是什麼樣。人們對未知的恐懼通常要比對死亡的恐懼強大。
  人們似乎都把死亡做為終極審判。可是,死亡前夜的黎明才是最可怕的。因為,那是一個與恐懼共度的絕望孤獨。在這部被死亡殘繞的電影裡,天主教徒最終像現實投降,走向一條她們認為永不會升天堂的道路。在那個時候,死亡,是最大的解脫和對自己的信念最後的堅持。
  藝術的表達形式中,赤裸裸直接的或許是最刺激人的感官的,但是卻是因為缺少了一些修飾而喪失了美感,原生的張揚力量沒有拿捏收放的分寸。
  有人說,蘇西的死亡是整片的亮點。著上他最愛的紅妝,在初見的房間。物是人非。她最終向愛情妥協,卻用鮮血祭奠了自己的忠貞。已經換了時代背景,他們都背負上不同的歷史使命。這不是簡單的兩個人的情愛關係。他們背後的利益集團和他們肩負的責任,使他們之間已經超越個人的抉擇。再見時,已不再愛人。舞台背景換了,角色也不對稱了。
 
  關於正邪
  海因里剋死的那一刻,大家不約而同地鼓掌。
  他是納粹,她是聯軍;他是邪惡,她是正義;他是殘忍,她是仁愛。
  都是符號。都是歷史國家空洞地強制地賦予的符號。被貼上的標籤。
  細節。很多被忽視的細節。他不忍看著他們剝下卡萊的衣服。在露易絲哥哥自殺後,他問了一句,我可以將你的死刑換成驅逐出境。
這些細節洩漏了一個被洗腦了的軍官還殘存的人性。
  他殺了蘇西。對,他開槍殺了自己的愛人。難道他就沒有淚水嗎?難道他就不撕心裂肺嗎?不能忽視整個片子的另一個線索就是他一直在尋找著他的愛人。一直的鍥而不捨的。
  這個男人被導演塑造的是真實的。他是納粹。他是情人。這兩個衝突的角色在他的身上掙紮著。最終他選擇了自己的信仰,只是這信仰不是愛情。若不是在戰爭中,若不是可惡的二戰,他與她一定會有圓滿的故事。可是,在他們刀光劍影的往來中,沒有浪漫,也沒有眾人期待的愛情故事。兩聲槍響,她的屍體被抬出之後。在他的面前,他伸出的手卻又最終收回了。他是如此殘忍自私卻又如此愛著她。
  在我的眼中,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正邪。在這場戰爭中,像海因里克這樣的青年並不是天生的殺人機器。他們是時代的殉難者,他們犧牲了自己的愛情,青春,生命,家庭,友誼。只為了滿足一個瘋子的臆想。只是一次選擇,卻決定了他們終將走上一條沒有退路的死胡同。而我們,大多時候只被他們最明顯的符號所迷惑,在很多人眼裡,他只是一個簡單的殘忍的納粹符號。
   這是不公平的。在絕對的歷史環境下,他們那一代註定了無法主導自己的命運。在歷史的洪流里被席捲。如果他不恰好不是德國人,那麼他的故事或許會是榮耀的一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