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霹靂彈--Thunderball

之霹雳弹/铁金刚勇战魔鬼党/雷霆万钧

6.9 / 127,019人    130分鐘


演員: 史恩康納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赱馬觀♣

2009-11-28 21:04:56

別把哥當真,哥只是個傳說!


很早以前看過,情節已經忘得差不多了。碰巧上週沒有廣告插播的動作頻道再度播出,於是又看了一遍。情節比較簡單。魔鬼黨劫持了北約運載核彈的飛機,並以核爆作威脅索要一億英鎊贖金。心有不甘的英政府緊急派遣007等特工展開調查,試圖在大限之前找到飛機奪回核彈。影片在邏輯上有不少地方比較粗糙。比如飛機神秘失蹤的手法頗為高明,可魔鬼黨的老大卻偏偏要和飛行員妹妹扯上干係,以致於讓龐德很輕易地順藤摸瓜找上門來……然而,這諸多邏輯漏洞卻為何沒像今天的許多同類型作品似的使你產生一種批判衝動呢?

原因在於風格。

首先,五六十年代好萊塢影片,以及同時期香港邵氏電影,色彩上普遍具有共同點:鮮艷、亮麗,飽和到幾乎失真。可恰恰這種「失真感」反而更適於與十誡、賓虛、007以及古裝武俠之類的題材相匹配。因為它們講的故事本來就是離現實很遙遠。其次是場景。本片中英特工首腦的辦公室,高大敞亮裝飾奢華,一副中古英式風格。不經意間營造出一種輕鬆氛圍,彷彿在此進行的不是關乎國家安全的高級會議,而只是一場愜意的宮廷茶會。第三是喜劇風格。康納利也好,摩爾所也罷。他們所塑造的詹姆斯·龐德的最大特色就是,總以輕鬆幽默的方式去面對問題化解危機。即使這些危機嚴重到足以使英倫甚至整個世界陷入一場浩劫。而他的死對頭們,諸如把玩白貓的魔鬼黨老大,也似乎很願意陪著這位風流倜儻的英國金牌特務玩一場貓戲老鼠的遊戲。總之,通片彷彿都在提醒觀眾:別把哥當真,哥只是個傳說!

本片中有段情節最具代表性。女人要殺龐德卻不急著下手,而是先與之共度春宵。次日一早,女人開門招呼手下進屋。此時幹掉龐德輕而易舉,消音手槍扣下扳機既可。但不介,非要費力勞神地押出上車,結果讓龐德藉機逃脫!可是龐德也沒跑了,被圍堵在舞會現場。此時女人再次心血來潮,非要上去與之共舞一曲。結果白白搭上了小命……單從邏輯角度,女人第一次的行為,勉強可以解釋為榨取美男的剩餘價值。可第二次,無論如何是傻的冒泡。但冒泡又如何?看這部電影,本沒打算死扣邏輯,而是為了體味風格。風格之中,共舞不再弱智,而是致敬——龐德此時處境就好像《西北偏北》裡的拍賣場的桑希爾,而簾幕後伸出的手槍與《三十九級臺階》的結尾如出一轍。

現代版007卻不然。色彩上與同時代的大部份影片一樣,追求以更接近真實的冷色為主。場景也絕少風格化。比如你在一部當代反恐作品中看到的司令部或指揮中心,十有八九都是頂棚較低光線昏暗擁擠嘈雜充斥著各式桌椅監視器和電子設備。最重要的差別是幾乎不再有喜劇,只有嚴肅。無論是龐德,還是伯恩、傑克鮑爾,始終小臉緊繃不苟言笑。整得好像核彈真要爆炸,大堤真要潰壩,女友生命真的危在旦夕!

照理,什麼東西都是越真越好(至少也沒什麼不好)。可放到007身上,真,卻未必是好事。因為在追求寫實化的同時,卻不得不保留一些就舊有的戲劇元素。而這些元素往往只與「戲說」相得益彰,卻禁不起寫實的考驗。於是便很容易成為製造漏洞或敗筆的罪魁禍首。比如你讓龐德變得更低調、平民,那火爆的飆車賽艇場面是否太過招搖?如果你讓龐德變得更有血有肉,那槍林彈雨之中毫髮不傷是否就有些矯情?如果你讓龐德用情專一,那影片是否還每集提供一個新鮮面孔的邦女郎?如果你讓匪首更窮凶極惡,那抓住龐德之後遲遲不殺最後導致其逃脫是否還合理?

囉嗦了半天,其實就是內容和形式之間出現了問題。而這幾乎以成為現代類型片的通病。比如看過銀河新片《意外》的人一定會好奇:製造意外的職業殺手平時是怎麼接生意的?也就是說,片中那兩個買兇人是通過何種途徑找到古天樂的?如果掉在地上一支香菸都足以引發整個團隊的緊張關係,那牽線搭橋的聯繫人無意間走漏風聲的危險性又豈是他們所能忍受的?而之所以產生這樣的疑問,皆應該片故事講的煞有其事,演員演的一本正經,逼得觀眾去「認死理」。可反之,如果換做許冠文的《摩登保鏢》,就不會有誰去質疑「手指堵槍管」「學馬叫開門」等情節的可信度。因為大家很清楚,這是一部荒誕喜劇!

此問題上,甚至號稱神作的《黑暗騎士》也存在可探討的空間。雖然我們理解,側重角色成長曆程感情糾葛心理陰暗面的刻畫會讓影片變得更有深度。但關鍵卻在於,它是否真的適用於漫畫改編電影?原著中角色造型多是高度誇張的,與漫畫這種藝術形式的特徵相協調的。可一旦被照搬到殘酷的寫實風格的現代反恐戰爭背景中,那人們難免會問:蝙蝠俠的斗篷和小醜的花臉,到底對他們人生目標有何實際幫助?

在網際網路上,經常能看到「別當真,不過是一部電影」的勸誡。可在說這話的時候,是否也該先確定一下導演在以何種心態講故事?如果人家導演骨子裡一本正經,而你卻勸觀眾要不必當真。那這句話豈不是成了為劣質編導推脫擋箭的工具?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