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富貴浮雲--Mr. Deeds Goes to Town

迪兹先生进城/富贵浮云/迪兹先生进城

7.8 / 23,228人    115分鐘

導演: 法蘭克卡普拉
編劇: Robert Riskin Clarence Budington Kelland
演員: 賈利古柏 珍亞瑟 George Bancroft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已註銷]

2009-11-29 23:40:12

有錢以後


剛看到那條震驚的一家六口被殺的新聞,據稱都是600萬的拆遷款惹的禍。

唉,都是錢鬧的!
一定有很多人這樣嘆息道。
是啊,何必呢,人命永遠比錢大。
對於我或者大多數沒見過什麼錢的人來說---在銀行看工人點鈔不算,一夜之間忽然成了百萬乃千萬富翁實在是個挑戰,雖然我並不是彩票站的常客,卻經常喜歡從那裡經過的時候朝裡面望上一眼,說不定那個總是穿著舊甲克的中年男人明天就是百萬甚至億萬富翁哩!我這輩子還真沒見過活的真正的百萬富翁。

一夜暴富的事情到不是稀罕事情,就如新聞裡的拆遷戶,個把熟人也因為修路畫圈的緣故成了百萬富翁,其實人還是那個人,還是那個認識了許久的面孔,可是再次見面忽然雙方都不自在起來,總覺得自己說話多了幾分尊敬的口氣,而對方也開始有了幾乎難以掩藏的傲慢。
人還是那個人,只是口袋裡的錢多了。

人們說女人變壞就有錢,男人有錢就變壞,其實錢是中性化的東西根本無道德上的意義,象雅典的泰門那樣,與其說是詛咒金錢不如說是詛咒人性,並不是錢本身有魔力,而是人賦予了它魔力,關鍵是人心而不是金錢本身。

卡普拉這部電影講的就是一夜暴富的故事。
而影片的拍攝年代正是20世紀30年代美國經濟大恐慌時代過後不久,羅斯福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改善民生,實行社會福利的政策,整個美國社會的主流知識分子都傾向於左翼和批判大資本壟斷,提倡和睦簡樸互助勤勞的西部小鎮式的思想。卡普拉這一時期的幾個經典作品,乃至其最為人所道的風雲人物都是宣揚這種思想的,他作品中的大資本家都是醜角式的,肥胖,貪婪,缺乏基督教的博愛精神很有夏洛克的味道,而他影片中的正面人物,無論是理想主義的議員史密斯先生,還是為窮人提供住房貸款的小銀行家,本片的主角繼承了財產的迪茲先生,甚至那個一夜風流中只從富翁父親那裡取了幾十錢的正派的記者,都表現出一種美國式的單純和社會正義感。他的電影是幾近童話式的,輕鬆愉快的,既有義大利移民那種熱烈的感情和強烈的家庭觀念,也有美國人的樂天歡快,其中的人物是理想化的,有一套固定的從敵對到相愛的模式,他講故事的方法是傳統的,內容是老套的,思想是正統的,但卻具有經久的魅力,很像是從木偶奇遇記里出來的。他的主要人物都是樂天勇敢對抗大企業大老闆的人,而且表現出一種平民式的尊嚴,作為一個義大利人,他和那些正統的清教徒不同,他的人物總是在工作之餘去聞花香的,有一點對於商人的嘲弄。本片的主角就是把自己的銅號看的比千萬美金重要。

賈利古柏有一種把任何角色都自我化的特點。他無論演出什麼角色都是賈利古柏,單純,自然,灑脫,是典型的美國男人。他扮演的這個偶然繼承了千萬遺產的人,本來就不在乎金錢,而是出於好奇體驗了自己曾經的夢想,給馬餵糕餅,跳上救火車,他那牛仔式的性格在大城市裡屢屢遭到嘲諷和捉弄,也曾經幾乎沉迷於其中,不過在遭遇了一翻後,他決定把財產捐給破產的農民,做一個普通人,得到了人們的讚譽和姑娘的愛情,這是典型的卡普拉式的故事。

其實嚴格的看來,影片的前半部份有些粗糙和混亂,最精彩的,也是導演本人擅長的是最後的法庭戲,極其具有喜劇特色,幾乎是漫畫般的使人發笑,而其中透露出來的那種宣揚慈善與博愛的精神又很動人。

有錢以後怎麼辦,
是揮霍無度還是做點有意義的事情。從本質上來講,慈善源於基督教教義,來自博愛平等精神的現實體現,金錢不是用來彰顯身份和炫耀家族的,而是上帝恩寵的體現,作為嚴格的基督教徒,金錢代表的宗教和事業上的意義要大於本質的意義,這是理解那些美國富翁和名人喜歡做慈善的舉動的根本,雖然其中也有避稅的嫌疑,但是無論他們的初衷是否有利益的動機,他們捐助了公共圖書館,建造了音樂廳和博物館,許多名人去世後拍賣遺物的款項建立了基金會。
我覺得他們對於金錢的態度至少是理性的,現實的,也是令人欽佩的。

反觀我們中國的富翁,很令人羞愧--也許他們自己並不覺得,因為他們相信那是理所當然屬於自己的,很少拿出來做公益,仍舊是為子子孫孫積累和揮霍。一個商人賺錢本無可厚非,那是一種職業,自然要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但是英國早在伊利莎白一世時期就頒布了救濟貧民的法律,而西方知識分子從狄更斯到馬克思對於資本社會的揭露反思始終每停止過,由於西方思想的反思懷疑精神和基督教倫理下的道德觀念使得資本社會在不斷的修正和完善自身,使其更加公正和人性化。列寧說過,資本主義越到東方越腐敗不是沒有道理的,因為專制的政治制度沒有造就真正的獨立的資產階級,尤其是中產階級,更別說產生剋倫威爾和拿破崙那樣的商人的戰士,對於體制的依附性很強,加之中國儒家傳統的家族觀念使得只會產生喬家大院那樣對者滿屋子的銀子感嘆有什麼用的半個商人。這樣傳統下的資本家,自然是不屑於做慈善和捐助的,因為這種文化只把其救濟的特權留給了官方,個人和家族化的思維使得每一個有錢人把慈善看作無用的愚蠢的。
而最根本的是這種文化是缺乏社會關懷與博愛的觀念的。假如有人像片中的迪茲這麼做了,不但會被指責為瘋子還會有可能被懷疑別有居心。即便是出於自我保護和不招惹麻煩,捐助和慈善也是不可能成為主流的。

有錢以後怎麼辦,相信許多人都有自己的夢想,不過,錢這東西沒有不成太多也是禍害,會招來不少蒼蠅,所以我常想起我祖母說過的話,窮忍著富耐著。
別做就好。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