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G型教主--Bruno

5.9 / 153,928人    81分鐘 | Philippines:75分鐘

導演: 賴瑞查爾斯
編劇: 薩夏拜倫柯恩 丹梅澤
演員: 薩夏拜倫柯恩 Richard Bey Ron Paul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瓦達要命

2009-11-30 04:33:50

一本正經地不要臉——《布魯諾》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IMDB評分:6.6/10

    個人評分:7.0/10

    經典台詞:朝鮮,韓國,停止戰爭吧,因為你們基本上都是中國人。

 

    製造一個愚蠢,往往是一項費力不討好,但又十分牛×的工作。放眼好萊塢,有哪一個願意全身心一頭紮進傻子角色且樂此不疲的?就連被科恩兄弟譽為「天生就是演傻子的料」的鑽石王老五喬治·克魯尼都不忍繼續冒傻氣,接演了一部《直上雲霄》回歸主流視線;吉姆·凱瑞更是苦悶異常,《電影人生》、《數字23》接連轉型失敗,只因為觀眾對他的橡皮臉已然刻骨銘心。不過凡事都有例外,美利堅近年出了個怪胎,名曰「沙查·巴龍·科恩」,不僅以扮傻為生,而且在這條不歸路上越走越遠。

    沙查·巴龍·科恩第一次糟蹋大螢幕,要從2006年的《波拉特》說起。波拉特,沙查·巴龍·科恩HBO著名脫口秀節目《Da Ali G Show》中虛構的人物,哈薩克斯坦王牌記者是也。此君頭頂捲髮,手捧美國國旗,家世「顯赫」(妹妹是哈薩克斯坦排名第四的妓女,十分了不起的成就),劣跡斑斑,甫一踏上美國大地,就把那裡搞得雞犬不寧,邪惡的鄉巴佬本質表露無疑。沙查·巴龍·科恩借波拉特之手狠狠地扇了種族主義、男權主義一巴掌。2009年《布魯諾》再戰江湖,同樣也是脫口秀中的虛擬人物,不同的是布魯諾已經今非昔比、飛上枝頭變成了奧地利時尚主播,理想也更加遠大:成為繼希特勒之後,奧地利最出名的人。《波拉特》極大地拓展了喜劇的表達範圍和表達手法,將道德底線推上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布魯諾》繼承了《波拉特》的騷風賤骨,插科打諢,無惡不作,而兩者最大的共同點就是:笑不死你,也要嚇死你。

    有了《波拉特》的前車之鑑,在觀看《布魯諾》之前我已經做好了充分的心理準備,不過影片的刺激程度依舊超乎想像,看著看著就不自知地目瞪口呆,於是我不止一次地懷疑,美國電影協會面對如此大膽的尺度如此放蕩的拍攝難道已經失去了辨別能力?他們竟然只給了影片R級,怎麼說也是NC-17的級別了吧!後來才知道是由於沙查·巴龍·科恩重新剪輯了電影,捨棄了一些口味更重的場面,MPAA這才高抬貴手,網開一面。《天使與魔鬼》里,我已經敗給了梵蒂岡式英語,如今我再次敗給了《布魯諾》的奧地利式英語。沙查·巴龍·科恩專門學習的德國口音惟妙惟肖,頗具喜感,配合他的怪誕行徑,真是天衣無縫。演員改變口音,已經不是什麼稀罕事,當年萊昂納多·迪卡普里奧為《血鑽》學習非洲口音,蕾妮·澤爾維格為出演《BJ單身日記》愣是把美式發音捋成了標準倫敦音,此等犧牲精神,值得擊節。

    紀錄片是個好東西,一來省錢,二來人人皆宜,不需要很高的門檻,一部DV也能拍出像樣的作品,這是它的優勢所在;相對的,劣勢也相當的明顯,追求畫面真實和細節真實的同時故事性和觀賞性就只能退而求其次,因此紀錄片的市場一向不被看好(《就是這樣》除外),也很少有院線願意放映。紀錄片大神邁克·摩爾的紀錄片(如《華師911》、《資本主義:一個愛情故事》)能夠排除萬險獨樹一幟,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本人的政治敏感性和民眾的支持,換句話說,只要觀眾買帳,一切都好。這樣看,偽紀錄片的優勢十分明顯,一方面可以借用紀錄片的形式提高影片的臨場感真實感,不落窠臼;另一方面可以繼續講自己的故事,不必受紀錄片框架的限制,自由得體。如西班牙恐怖片《死亡錄像》,科幻黑馬《第九區》,沙查·巴龍·科恩的處女座《波拉特》以及本片。

    不得不承認,看《布魯諾》是一件很過癮的事情,極致的諷刺,極致的調侃。影片的主線其實只有一條:布魯諾的愛情。可是在貼上「同性戀」的標籤之後,一切就顯得不那麼相似了,而後主題自然而然地上升到「同性戀者在美國甚至是全世界應該如何生存」這個高尚的問題,其間花絮不斷,連同宗教觀、價值觀、愛情觀、種族觀,一併來了個顛覆性詮釋:

1、個人主義的盛行。個人主義氾濫,人人都在獨善其身,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到底有多盛行,從《宮心計》竟成為職場指南就可見一斑,至於原因,《布魯諾》給出的答案也十分「以自我為中心」:因為有趣。

2、金玉其外,敗絮其中。有些行業看起來無比光鮮,實則艱險異常,要想往上爬,要想出名,輕的要頭破血流,重的就要被「潛規則」。影片所展現的模特行業、時裝周只是冰山一角。

3、美國夢。老美是一個樂觀的民族,有時候我十分不理解這份自信到底來自哪裡,可不管怎樣我都還是十分羨慕的,可須知凡是都有兩面,以好萊塢為例,這裡從不缺乏一夜成名,也從不缺乏黑暗,每一個成功的角落可能都離不開毒品,離不開性。如果不信,看看朱迪·嘉蘭,看看瑞凡·鳳凰城。

4、宗教信仰。有人說沒有信仰是可怕的,可我說有了信仰也許更加可怕,宗教讓人自由,也讓人不自由。精神上有了寄託,冥冥之中一切都已經註定了因果,不用我們操心,是為自由;當末日來臨(如2012世界末日說),人們驚慌失措之下紛紛尋求宗教的庇佑,可內心依然聒噪,更有甚者竟走火入魔,是為不自由。因此是有宗教信仰好呢,還是沒有宗教信仰好呢,至今依然莫衷一是。可有一件事是肯定的,有一些人自稱宗教的信徒,可背地裡淨幹些褻瀆神靈的苟且之事。

5、中東問題。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衝突由來已久,這是一個民族問題的產物,也是列強爭奪世界的產物,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執一詞,一時半會兒是搞不明白的。可憐了布魯諾,就是高唱和諧之歌也化不了兩者之間的堅冰,即使想成為恐怖組織的人質,人家也嫌他太過招搖。

6、非洲難民。不論是艾薇兒的《Knocking On Heaven ' s Door》還是麥可·傑克遜的《Heal The World》,此類公益歌曲不約而同地把目光投向了非洲,尤其是非洲兒童,一想到這兒,那如柴般瘦弱的身軀總能最先形成印象,而布魯諾僅用一個IPod就能換回一個活生生的非洲男孩,叫人情何以堪。

7、換妻派對。注意,這可不是什麼家庭大聯歡,這是一場名副其實的性派對,參與者多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他們有閒錢,更有的是時間。對於這個現象,有些人罵他們不知羞恥,有些人則高唱性解放,當事者也辯解道:「我們是的,干你何事?」拜託,雖然「換妻派對」的名號夠優雅,可這不是群P,又是什麼!

8、同性戀者權益。愛情到底分不分性別,恐怕誰都能說上兩句,但事實是同性戀者依然遭受到很多人的歧視。布魯諾也曾徬徨,只不過是通過戲謔的輪迴完成自我的認同。這也是廣大同性戀者最大的難題,從徬徨無措,到勇敢接受現實。當布魯諾在直男摔跤場裡擁吻助手盧茲的時刻,他狠狠地擺了那些歧視同性戀者的無知人士一道(他把自己比喻成白人「歐巴馬」)。要想使別人受挫,莫過於蹲在他頭上拉屎來得痛快。

    值得一提的是,這部電影是沒有一個完整的劇本的(電影結構的鬆散和個別情節的沉悶歸咎於此),沙查·巴龍·科恩只是制定了一個故事的大概框架,至於怎麼拍,拍成什麼樣,則完全靠個人發揮,而且雖然《布魯諾》是用偽紀錄片包裝的,可影片的真實性毋庸置疑,因為除了沙查·巴龍·科恩扮演的布魯諾,沒有一個人知道自己被拍進了電影裡,也沒人知道走在街上的這個怪物到底是誰,一切都是以其原有的真正的面貌,新鮮地呈到你的面前。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