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11-30 11:21:1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歷史總是憂鬱而無情的----見證了那麼多滄海桑田,風雲變幻,怎麼能夠不憂鬱;然而歷史的軌跡並不會因情感而改變,所以無情。有如以水邊一塊石頭的角度,看三十年河東河西的變化,讓人唏噓不已。
這部電影有如一副悽美而又暗艷的歷史圖畫,被導演緩緩展開。感謝貝托魯奇給中國的歷史帶來了人文主義關懷,讓一個傳奇人物豐滿而完整。讓我們記得這個生來就擔負著罪名的末代皇帝溥儀也是一個有悲歡嘆息的普通人,也對洶湧而來的歷史洪流無能為力。
公元1908年11月14日,清光緒帝駕崩,旗兵從奶媽的懷中抱走了愛新覺羅溥儀,連夜趕入紫禁城,聽候慈禧派遣。次日慈禧駕崩,溥儀成為了中國曆史上最後一個皇帝,其時年僅三歲。三年後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瓦解,清皇室被迫與北洋政府簽訂《清室優待條例》,規定北洋政府每年拿出四百萬銀元供清室花銷,皇室可繼續使用紫禁城,代價為清皇室永遠交出政權,清朝滅亡。而這些,年幼的溥儀並不知道。
讓一個未成年的人去承受這家族與歷史的傷痛對他來說無疑是太沉重。歷史在一開始已經給了他那麼多,無疑是從頭在導演一場悲劇。溥儀在他一步步被剝奪曾經是他所有的名望,權力,自由的時候是一個覺醒的過程,有如千年一夢,沉醉許久醒來卻發現天上一日地下十年,世界已經不再是他所理解的那個世界了。
一個虛幻的夢,越晚從中覺醒就越會覺得它無法承受。當年幼的溥儀爬上城牆,看見袁世凱信步太和殿前,他的世界第一次崩塌了:他明白中國不再是自己的了,他不再是皇帝了,屬於他的只有森嚴城牆內的紫禁城;當成年的溥儀被馮玉祥的軍隊包圍,被迫離開居住16年的紫禁城。當他走在這十幾年朝思暮想但未曾踏足過的宮外,他甚至迷茫了----他無法理解,曾經顯赫一時的皇帝為何會落得如此下場。他的夢太深了。
試想假如自己銜著金玉出生,怎麼不會意氣風發,豪情萬丈。溥儀也曾為自己的身份想過,為自己的責任想過,他決定要有所做為。他信心滿滿地當上日本政府扶持的偽滿州國皇帝,自以為能夠成一番事業,有一片家園。但是啊,他糊塗了,或許說,他從來沒有清醒過。太天真,太單純,成了日本人的傀儡。想像那被玩弄於掌心的滋味,那被人抓住任意擺弄的把柄,他其實是在坐一個不屬於他的王位。
在我們的想像中,天之驕子是無數人夢想坐到的位置,然而事實與想像相差太遠,我們常常看到皇帝光鮮的一面,少見著他們的羈絆與無奈,尤其是最後一個皇帝。對於一個強加於已的皇位,溥儀表現得更多的是徬徨。曹雪芹欠世人一個完整的紅樓夢結局,但是在第一百二十回寶玉的結局,大概也會如此徬徨。一個留連皇位,一個眷戀紅塵,他們都是末代歷史的犧牲品,身不由已。溥儀那暴躁的性格,在大時代的變遷中被磨得體無完膚,最終被馴服了,不再控訴。當深刻知道自己對歷史無能為力時,幻想都灰飛煙滅,他最終沒有了激情。這一切都表現得現實而可怕。
幸運的是電影有一個夢幻般的結局:1967年,61歲的溥儀買票重遊了曾是自己宮寢的紫禁城,在寶座下拾起了他幼時偷藏的蛐蛐罐,遞給前來詢問身份的小紅領巾,告訴他自己曾是中國的皇帝。這時他有一個天真爛漫的笑容,彷彿時光回退,他仍然是那個不諳世事的小孩子。事實上是的,在他內心深處,依然是一個懵懵懂懂,天真而且單純的小孩子,而他一輩子沉重的經歷不過是夢幻。同年,末代皇帝溥儀於北京病逝。
導演貝托魯奇以一種平和的心態給予了這位中國末代皇帝最深刻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