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我倆沒有明天--Bonnie And Clyde

雌雄大盗/我俩没有明天(台)/邦妮和克莱德

7.7 / 122,074人    111分鐘

導演: 亞瑟‧潘
編劇: 大衛紐曼 羅伯班頓
演員: 華倫比提 費唐娜薇 金哈克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09-12-11 10:42:52

《邦妮和克萊德》:恣意隨性到末路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芷寧寫於2005年1月23日)
   當年著名的「好萊塢花花公子」沃倫·比蒂作為《邦妮和克萊德》的製片並決定出演克萊德一角時,曾詢問過他彼時的紅顏知己娜塔麗·伍德是否想要接演邦妮,可伍德手頭有戲,於是這個角色落到了費·唐納薇身上。
    這樣一來,費·唐納薇便有幸在新舊好萊塢交替之際,塑造出了一個獨特的有獨立思考意識的女性形象。雖然影片在1967年公映時遭到了現實中受害者家屬和保守人士的非議,但青少年卻奉片中特立獨行的雌雄大盜為偶像,菲·唐納薇在片中的衣飾甚至成了當年至IN風尚。
    產生這種觀影效果的主要原因是時代因素,後甘迺迪時代的美國青年對國家意志懷有強烈不滿情緒,影片故事發生在上世紀30年代,改編自經濟大蕭條時期德州情侶大盜的真實事件,而在反戰情緒高漲的60年代後期拍攝此題材時,導演阿瑟·佩恩夥同編劇們巧妙地著力於角色對社會制度的反叛,將持槍搶劫傷害無辜轉為向社會秩序的挑戰,這種傾向從片中多個場景便可體現,如,克萊德見到一家人在一所空屋前躑躅,在得知這原是他們的家,因付不起貸款而被銀行沒收時,克萊德便對門上的銀行封條開了一槍……這樣的表述符合彼時群情宣洩的需求,讓民眾感覺痛快,可以說那個思潮雲湧的時代推動了該片的觀看熱潮。
    影片內容關乎暴力和末路,但所營造的氛圍卻十分躍動詼諧,彷彿將一個窮途末路的故事輕鬆化浪漫化,把幽默和絕望有機融合,彷彿憋悶桎梏空間下的開溜與放縱。其中邦妮選擇跟偷她母親汽車的小偷克萊德同路的戲份,則彰顯著人物大膽而無所謂的心緒,兩人駕車瀟灑而去,從而釋放出一種突破框架與規矩的雀躍激盪。而他們的犯罪過程也被呈現得風趣愜意,每次搶劫成功,都會伴有輕快的配樂。得手的他們會不斷換新車換好車,在一望無際的路上無拘無束地駕駛,彷彿一種對自由的嚮往和追逐,令彼時觀影的年輕人腎上腺激素彪升……
    然而,觀眾們都明白,這種輕鬆恣意不可能永遠,最終的死亡會來得突然且暴力。雌雄大盜的最後時刻被營造的頗為壯美,既在意料之中,又猝不及防,這段戲在此後的光影歲月裡,常常被拿來效仿,足見其魅力——四週靜謐,景色怡然,鴿子於飛,心緒安閒,而此時鏡頭不停地在角色間切換,告密者突然藏匿,雌雄相望,肚裡明白大限將至,就在克萊德返身欲取槍時,伏擊四起,慢鏡下,兩人被打成窟窿……這組鏡頭的剪接和慢鏡的使用,大膽流暢,俐落詳盡,既交代了所有的情感細節,又奉上了一場暴力美學。
    片中的邦妮有著彼時反叛女性的獨立精神,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和男人一樣叼著雪茄,和男人一樣去搶銀行,持槍造型酷眩拉風,即便過著沒有明天的日子,也要在今天肆意到天明。而伊始長鏡中的居家邦妮,顯得焦躁而空虛,渴望改變庸碌枯乏,於是當她看到渾身帶有危險氣息的克萊德時,便決定加入。在以後的歷程中,邦妮開始佔據主導優勢,而這個地位或許部份地來自於緊張環境下克萊德的ED,而當其威風重振時克萊德的神情,則突顯了邦妮的主導傾向。
    另外,有關克萊德兄嫂的戲份,表現出了小幫派內部的微妙角力,也提示出人性中的真實面——在非常環境下,自己的兄弟和女人是不可兼得的,因為這兩者是不可調和的對立,想要維持局面只能讓自己憂慮緊張至生理失調。而在哥被斃嫂被捕後,邦妮和克萊德迎來了和諧的黃金期,可見,男女搭配真乃自然規律,當然個別上天的誤造除外。
    影片的拍攝手法、反傳統評判的立意、人物的塑造刻畫,使得這部影片在業界始終佔有一席之地,它似乎有著犯罪片、公路片乃至西部片的模式,但具體設置和技藝則區隔於之前的好萊塢製造,有著歐洲新浪潮電影的風格,鏡頭平實光滑,敘述自然倘佯,但實際上,這是對更早期好萊塢風格的一種回溯。
(http://nicolew.blog.hexun.com/6607443_d.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