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夢醒人生--Waking Life

半梦半醒的人生/浪族色彩/梦醒十分

7.7 / 66,956人    99分鐘 | Argentina:100分鐘 | Australia:101分鐘 | Germany:100分鐘 | Spain:101分鐘

導演: 李察林克雷特
編劇: 李察林克雷特
演員: Peter Atherton Steve Brudniak John Christensen 茱莉蝶兒 Charles Gunning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Summer

2009-12-12 17:41:02

Life is not a dream, be aware, be aware, and be aware.


在豆瓣上溜躂一圈,覺得應該有人好好說的說的本片,無奈只能由我這個懶人暫且充當一下這個角色了,咳咳。【歡迎潛下去的比我還懶的人來批評指導扔板磚】

這部電影一下抓住了我,我承認,是有很多主觀色彩在裡面的,對夢的研究,量子物理,自由論,關於生活,存在,還有人與人的交流方式,都是我非常感興趣也是一直在關注的問題。所以看到這部電影真的非常想跪在地上,捧著盤,仰頭45度,瀑布淚,還要在腦袋頂上打個光的。

所以與其說這是一部電影,更像是一種交流,像涉及語言起源話題的那個女的說的那樣,人類有各種各樣的交流模式,而這部電影就是其中之一,是導演在世紀交界之處希望傳到一個強有力的信號,而如果你能接受到信號的話,就不會覺得這是滿頭霧水的對白了,而是,你也是對話之中積極的參與者。

首先,關於夢。

一段時間,我總是再做同一個夢,夢見自己在飛,我可以控制氣流,輕輕向下踩一下,就會上升,可以控制高度,控制速度,控制降落,一切,就像真的在飛一樣。 一直對佛洛依德夢的解釋很感興趣,得知這叫醒夢,也就是電影裡多次提到的lucid dream,這是夢一種比較高級的狀態,在這種夢的狀態之中,夢者是對自己的夢有掌控能力的,可以思考,可以判斷,可以行動,並不一定是飛翔,飛翔是一種少有的狀態,可以僅僅就像是電影裡那樣就是進入一個又一個日常生活的情節之中,但是對自己的夢有部份掌控能力,並且這種能力可以主觀上得以訓練,控制夢的能力也就更強,我一直在對自己做這些有趣實驗,也確實有不少收穫。

而關於夢與現實,一直以來都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話題。我們是在夢中還是在現實中,怎樣才能確定我們不是從一個夢中醒來,卻進入了另一個夢中,怎樣才能區分夢境與現實?這個話題又可以被我非常主觀的解釋為——怎樣才能有真正的存在感? 我看過兩個對這個話題最有意思的探討;一個是米蘭昆德拉,他既提出了問題,也解決了問題,提問和答案還都是一樣的,那就是——生活,永遠在別處。另外一個就是這部電影啦,很巧妙的是,導演的提問和回答也都在題目里了,那就是Waking Life.

但其實這部電影的劇情不僅僅是一個個夢那麼簡單,若是真的要很客觀的從電影內部的心理學角度來分析的話,我偏向於整部電影都是男主角死亡之前的思想停留,跟stay的劇情框架是一致的。關於人死前的的意識存在的問題,片中也有簡短介紹,簡單說來就是當人的機體已經死亡之後,大腦還會有5分鐘左右的生存時間,而這短短的幾分鐘,在思維的過程中可以是幾個月,甚至幾年的時間線,而大腦這段時間的運作其實於夢非常類似,都是潛意識的記憶空間的思維活動,能夠反映出最基本的心理和渴望。

本片也正是如此,其中幾處暗示有,1.電影剛開始男主角搭車後被撞,2.Jesse 和Céline在床上討論人死前的意識停留,以及3.最後男主角發現自己無法從一個有一個夢中醒來,推斷自己可能已經死了。這些都應合理的推理為,(加上我的部份主觀推測),男主角車禍身亡,但是由於他壯年夭折,對生活抱有諸多疑問亟待解決,(好吧,這兩句是搞笑用的)所以潛意識裡渴望能夠得到一個答案,於是在幻覺世界裡產生了大量此類話題的對白,其中夾雜著一些生前的記憶碎片,和臨死一瞬間的回憶。

在對具體內容展開之前,我想先提醒大家,有沒有注意到不知道在電影哪分鐘裡男主角的一句台詞,(好吧,我是非常不負責任的影評者,大概是跟那個地下道里遇見的女人的對話裡),他說,他進入了很多對話之中,這些對話似乎都是在討論一個主題。。。

噹噹噹噹~一個華麗的切入點。

所有這些不同的話題,你說他涉及了物理學也好,生物進化學也好,哲學,心理學,甚至法學,政治,民主,自由,等等似乎觸類旁通,但其實僅僅是一個話題,導演只想跟我們說明一件事情,但這件事情之所以導演沒有那麼直白的用語言的形式明確表達出來,而僅僅是暗示,是因為,對於不同觀影主題來說,會有不同的理解與看法,而僅僅明確提出這個主題,就會把這個主題的範圍大大狹隘化了。(似乎我現在就在大大狹隘這個主體,呃。。。)

如果讓我總結的話,我會說,整個話題都是關於Life的,(我無法直接翻譯這個詞,因為譯成,生命,生活,生存都不夠妥當)也就是電影名字的後半部份。(關於前半部份,我會稍後說明)

如果要剖析每一段對話的話,這個影評就會有一個很難看的長度了,(這是我非常不希望發生的)因為導演在這麼一部短短的電影中想表達的東西太多了,所以我就抓我認為的重點來說了。

整個電影最核心的一個人物,是在大橋上高呼:Life is not a dream! be aware, and be aware,and be aware! 的那位仁兄,並且據推斷這個人物的形象很有可能就是導演本身。 其中關於認知和life他說,他並不完全贊同某某的觀點(原諒我忘記那哥們叫什麼了,並且很無知的不知道他是誰),而說,Life understood is life lived.(這也就正是本片的一個中心思想吧,啊,回到小學語文課的感覺真好啊)。

無論擁有怎樣的人生,混混沌沌都是可恥的,就算是在清醒的」現實「狀態之中,毫無知覺的渡日,如在半睡半醒之中,(所謂waking,電影名字的前半部份) 那又與真正睡夢相差幾何呢?但是這世界上有多少人是在這種所謂的半夢半醒的狀態之中的呢?

如果真的要去計數的話,得到的只可能是一個殘酷的數字。地鐵上多少面無表情的朝九晚五上班族,多少自覺欣慰穿著「白領」奔波的靈魂,早已忘了自己年輕時的初衷與夢想,多少大學校園裡荒廢時光的「新世紀接班人」。還有多少高考考場裡渴望著自己理想的院校的孩子。等等,你以為這就是有目的,有意識的行為嗎?

哦,不, 我們早就在社會中被擺弄了。整體的社會價值觀就是,一個孩子,應該接受教育,應該在學校取得好的成績,應該上一個一說名字大家都能知道的大學,應該在大學畢業之後找到一份收入可觀的工作,等等等等。

雖然不可否認這可以是一種正確的人生軌跡,但是我們的人生,還是我們清醒的狀態下(非夢的狀態下)的選擇嗎?這是我們的自由意志嗎?我們有選擇的權利和自由嗎?還是這是我們從小就被社會灌輸的一種所謂正確的生活觀?或者說是在潛在的社會觀念下的束縛下的非自由狀態?

這就應了電影裡另一位仁兄,談及自由問題的時候問道:有沒有真正的自由可言? 連我們的思考都是在尊崇所有人一致的思考程序,無非不是大腦中幾個電流蹦出的火花,那我們又怎樣才能擺脫這些本身就賦予在我們身上的枷鎖,獲得真正的自由呢?

當然這種絕對的消極主義是不可取的,誰都知道大家微觀的思維過程是一致的,但是主觀意識卻佔有更主要的比重。畢竟蘋果砸在有的人的腦袋上,能夠發現萬有引力,砸在我的腦袋上就肯定不行。畢竟有的人腦袋裡就能突然顯現出E=mc^2,在有的人腦袋裡就只能是狹隘的金錢佔有慾,嫉妒,貪婪與懶惰。

但是過份樂觀也是不可取的,這種潛在的社會枷鎖在一定程度上雖然束縛了自由意志,但卻不能否認的保障了一定的社會秩序。換句話說,在現在的這個時代,這種有點扭曲有點病態的社會狀態還是可以被接受的,借用馬克思的話就是:還迎合現在所謂的生產力。只是有一部份人會在這樣的生活狀態中感到極端的孤獨,有的人會覺得矛盾,有的人會與整個社會格格不入,但是隨著時間消逝,這一部份人中又有一部份人學會了接受和迎合,慢慢走近了社會的大圈子裡,真正的問題僅存在於少數自以為文藝的青年中。

這部份人活在未來的時代當中,就像梵谷畢卡索不能被自己的年代賞識,就像艾米麗狄耿森的詩在自己的時代活不下去,就像一直在黑暗中踽踽獨行的魯迅,把時間狠狠往前推,就像公元前就在渴望理想國的柏拉圖,像渴望完美仁君的孔孟,還有完全脫世的老莊。

在自己的年代中,都是那樣的格格不入。

是時代的問題,不久的將來或是很久之後的將來,當這種問題變成社會普遍問題的時候,就意味著,革命又將到來。你可以說我像尼採一樣唯心,一樣瘋狂,但是這種你認為可取也可以認為不可取的意識本身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

最後再回到電影當中,再回到夢的話題上來。

我也想站在橋上高喊:Life is not a dream, be aware, be aware, and be aware! 也許魯迅也好,導演也好,我也好,都僅僅是想站起來,高聲吼一下,就算能夠喚醒一個「半睡半醒」中的人也好啊。

其實無論是昆德拉也好,本片導演也好,答案都是一樣的—— 真正重要的不是區分到底是在睡夢中還是清醒著,重要的是能夠自由思考,確定自己認為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為之追求,不被周圍意志所動搖,並且能夠時刻清晰的意識到自己的行為還在自己原始的軌道上。這樣,就算現在所經歷的狀態僅僅是一個夢,也不枉此行了。

Life understood is life lived! 我再加上一句,讓它邏輯上更完整,Dream understood is dream dreamed!

PS 電影還有一個很厲害的地方就是,對白那麼多!!!開頭30分鐘,男主角基本上沒說過話。。。。。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