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震撼效應--In the Valley of Elah

决战以拉谷/以拉谷/进退维谷

7.2 / 75,528人    121分鐘

導演: 保羅海吉斯
編劇: 保羅海吉斯 馬克波爾
演員: 湯米李瓊斯 莎莉賽隆 Joseph Bertot 布蘭特布利斯科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芷寧

2009-12-13 05:41:25

《決戰以拉谷》:戰爭所攜來與帶走的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芷寧寫於2008年2月20日)
    不論《In the Valley of Elah》被直譯為《決戰以拉谷》,還是演繹為《進退維谷》、《震撼效應》,都有那麼點怪,如果就發現兒子邁克的死因真相及其因伊戰而形成的人格改變,所帶給父親漢克·蒂爾菲爾德(湯米·李·瓊斯飾演)的震撼而言,《震撼效應》這個譯名還算靠譜。影片英文名出自《聖經·撒母耳記上》的第17章,3000多年前,以色列入和腓利士人交戰於以拉谷,以色列牧羊少年大衛憑藉勇氣機智和沉著,用五粒石子打敗了巨人歌利亞,當漢克將這個故事當作睡前讀物講給警探艾米麗·桑德斯(查理茲·塞隆飾演)的兒子戴維聽時,小孩反問道:「為什麼國王會讓一個孩子去決鬥?」這個問題讓漢克無法回答,就如他無法回答兒子邁克的質變和戰爭之間的關聯一般。從這個意義上講,這個片名還是有點意思的。
    本片是自《撞車》後,保羅·哈吉斯執導的第二部作品,他也是本片編劇,自去年編劇創作《硫磺島來信》與《父輩的旗幟》後,哈吉斯再一次將自己對戰爭的認知和思考,結合真實發生過的事件,以光影手法呈現出來。總感覺哈吉斯是個有點「賊氣」才華的影人,善於把握嚴肅題材,巧妙地通過個體的遭遇、命運和情感來反應一個大的命題,從而激發眾人做廣泛的思考,並能很好的權衡片中各個理性與感性的層面,讓說教氣息不明顯,也沒讓情緒飆得收不住,且其中每個細節的設置也都是意味深長的。
    在這部《決戰以拉谷》中,哈吉斯的創作態度依舊嚴肅,還啟用了對的演員擔任對的角色,採用層層剖析的敘事手法,將故事呈現得頗有衝擊力,準確而舒緩地把思考和反問傳遞到觀眾那裡,不矯情刻意也不強勢逼人,卻極具說服力。該片情節的取捨設置也做的頗有技巧:雖沒直接狠挖軍方內幕,卻讓觀眾了解到它問題連連;也沒任何直接的反戰言論,幾乎所有有關戰場真實情況的敘述以及對戰爭不滿的台詞都出自士兵的口中,顯得客觀而可信;更沒有正面表現戰爭場面,所有有關伊戰的模糊畫面都是通過邁克手機裡的視訊來表現的;影片甚至沒有直接挑明戰爭與改變人性之間的關係,似乎只是觸及了周邊,但其用意不言而喻,反而令其所營造的批判氛圍更濃了。
    哈吉斯慧眼獨具的選中了曾刊登在《花花公子》雜誌上名為《死亡與恥辱》的文章作為影片的雛形,《死亡與恥辱》講述了一名伊戰大兵剛剛回國就慘遭殺害的真實事件,其父隨即展開調查,最終查明兇手竟是兒子的三個戰友。並非特意營造迷局,在將這個真實事件用電影手法再現時,哈吉斯耍起了排查「不同嫌疑對象」,這種多角度多層面的解析方式,從而步步驚心地反映出美軍中存在的諸多尖銳而現實的問題——心理超負荷的大兵們表現的十分變態,不論毒品依賴還是軍紀敗壞,不論在伊拉克時的虐俘,還是歸國後的肆意找樂子,一旦出了問題,上面還利用職權扯謊包庇。
    當一個年輕人的內心由單純轉為驚懼繼而淪為暴虐後,所造成的殘酷真相令人觸目驚心。影片多次運用了比較手法來再現這種令人難以置信的人格轉變,從戰場上返回的兒子卻在美國國內駐軍基地附近變成了支離破碎的「烤肉」,漢克尋求兒子死因的過程,實際上是認識兒子到底變成了怎樣一個人的心痛過程,戰爭對那個居家大男孩進行了可怕的「改造」,在調查過程中,他的醜陋逐漸浮現,通過修復的手機視訊,漢克看到了兒子對受傷伊拉克人的欺凌,借他人之口,他得知兒子變得十分衝動,愛說髒話,還總出入色情場所。
    當女警探艾米麗懷疑起邁克的戰友時,曾當過軍警的漢克予以了強烈的反駁,在他看來,一同經歷過生死的戰友是不可能殺掉彼此的,然而事實證明他太純潔了,當罪魁禍首最終認罪時,其中那個曾幫漢克修過車並和他一起抽菸聊天懷念邁克的士兵潘尼顯得十分坦然,他表示他不討厭邁克,但事情就是這樣失控的發生了,他是第一個拿刀捅向邁克的,如果這事兒不發生,沒準哪天邁克也會殺了他,因為他們常常「在上一秒歡笑,下一秒就惱怒」。那夜,這些大兵們在一場因口角而起的打架中捅了戰友邁克42刀,並在野外把他肢解了、燒焦了,一任之後野獸撕啃,而後,他們居然能堂而皇之地拿著邁克的信用卡去買霄夜吃,就跟什麼都沒發生過一樣。影片後段,當漢克回到家中,打開早先兒子從伊拉克寄來的郵包時,看到了兒子寄給他的照片,照片上的邁克和後來殺他的戰友們一起坐在軍車上燦爛的笑著,這張擺拍的作秀照片,和漢克在兒子手機中看到的照片風格完全不同,正如那些大兵所言「不想讓父母看到我們這樣」,變化了的兒子依然希望老爸心目中的他還是美好的。
    片中的漢克是個相信勇氣的人,因為相信,他講少年英雄大衛的故事給小孩聽,他也是個以從軍報國奉獻國家為榮的退伍軍人,並以兒子繼承父職為傲,在他的軍人長子大衛10年前因軍用飛機失事而亡後,他沒有如妻子瓊安(蘇珊·薩蘭登飾演)要求的那樣「至少把邁克留給我」,繼續毫不猶豫地支持小兒子從軍。然而,事實真相顛覆了他以往的價值觀,他不得不苦澀地接受兒子被改變的事實,也不得不重新評估他的信念和價值觀。影片有個比較匠氣的對比反襯,開始不久便設置了漢克糾正某人升星條旗時將旗拖在地上的不敬做法,並告知其絕不能掛倒國旗,因為倒掛國旗表示已陷入危機需要國際援救,片尾,漢克將一面破舊的國旗倒著掛上去,其用意昭然若揭。
    這部流露著反戰情緒的影片整體基調顯得十分低調樸素,從而留給了演員們很大的表演空間,而該片的演員也都十分出色,不論影帝影后們還是無表演經驗的參演大兵們。《時代週刊》曾這樣評點「專注的演員和出眾的劇本讓本片遠遠超越了《撞車》。」特別是湯米·李·瓊斯那水過無痕的表演功力十分了得,他將這位外表堅強遭受喪子之痛的老人塑造得絲絲入扣,將那逐漸遞進的情緒拿捏的舉重若輕,有媒體如此評價——「湯米·李·瓊斯足以問鼎最佳男演員。」只是這次最佳男主角的競爭似乎較激烈,湯米最強的競爭對手應該就是《血色降至》的丹尼爾·戴-劉易斯。
    由主張反戰女演員的蘇珊·薩蘭登來演士兵的母親似乎再合適不過,她出場的戲份不多,卻十分搶眼,不論初聞噩耗時的撕心裂肺,還是認屍時的悲愕過度——當看兒子那沒留下什麼的屍身時,母親伸出手,觸摸著隔離玻璃,吶吶地問:「只剩下這些了?」查理茲·塞隆的表演自然內斂,給予了屬於女警探這個角色所需的戲份,當她向漢克表示,在漢克給她的兒子講了大衛的故事後,小孩想要一個彈弓,「這樣下去,我是不是還得給他買個玩具手槍?」這句看似不經意的對白卻暗含著教育方面的隱憂。
    漢克一直以勇敢正義愛國這樣的信念來教育兒子們,然而在伊拉克,邁克遭遇了噩夢,因懼怕遭遇恐怖襲擊,美軍士兵手冊上規定,巡邏時遇到有人擋在前面,哪怕是小孩,也要快速開過去。就這樣,邁克眼睜睜地看著一個小孩被撞死,他的信仰坍塌了,他打電話給漢克,痛哭流涕地說:「爸爸,發生了一件可怕的事。」然而,電話那頭於睡夢中驚醒的漢克卻沒能聽出兒子那岌岌可危即將失控的情緒,沒找到情緒出口的邁克很快掛了電話,接著,這個單純而脆弱的美國大兵在信仰崩盤後,開始如其他人一樣沉迷於毒品和變態行為,所有這些容納在影片裡的豐富資訊,令人難免想起小孩的那句提問:「為什麼國王會讓一個孩子去決鬥?」
(http://nicolew.blog.hexun.com/17101623_d.html)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