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復仇 [港]--Vengeance [2009]

复仇/暗标/復仇

6.5 / 6,802人    108分鐘

導演: 杜琪峰
編劇: 韋家輝
演員: 強尼哈雷狄 黃秋生 任達華 葉璇 林雪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龍笑

2009-12-16 15:19:21

《復仇》:銀河映像,可以想像


Sololau/文

        王家衛面對著歐美觀眾選擇了妥協,所以《藍莓之夜》的男女主人公沒有像《花樣年華》里周慕雲和蘇麗珍一樣將感情深埋在記憶里,伊莉莎白和傑瑞米最終得以純美地在咖啡店重逢。杜SIR也愛戴墨鏡,但那目光是冷峻而非敏感,故而《復仇》雖然加入了個老外但還是地地道道的香港電影,骨子的濃重的本土情懷始終沒有變。杜琪峯和銀河的執著與勇氣令人嘆服。只是,現在的銀河映像不再如以前那樣令影迷難以想像的同時又驚喜不斷了。
        
        電影《復仇》很明顯是拍給法國人看的電影,只可惜杜SIR沒請到真正的「獨行殺手」阿蘭·德龍。強尼·哈里戴在法國人心目中的形象也已定型,雖然他充滿男人味但絲毫沒有殺手的冷酷氣質。聽說浪漫的法國影迷看到螢幕上的這位搖滾巨星時第一反應就是大笑,選角上的遺憾導致異國觀眾無法順利進入情境,似乎也註定了《復仇》的不利。
        
        暫且撇開明星,這部電影隨處可見銀河以前作品的影子,大至《放逐》中情義的宿命,或《槍火》里以靜制動而富有張力的槍戰場面設計;小至《文雀》中的雨夜大戰,《意外》里天象和光線的關係問題。片子的每個橋段都似曾相識,這與其說是杜琪峯在細數往昔般的念舊,不如說《復仇》其實是他以往作品的拼湊之作,因為全片看來都是規規矩矩的程式化作品,缺乏新意是最大的尷尬。
        
        或許作為影迷一味的要求電影創作者多點新料多點好料是有點苛刻,但《復仇》絕非沒有創新潛質的作品。單說本片中燒烤地和垃圾場兩場槍戰。前者設定的情景是一片漆黑,月亮又被烏雲遮蓋導致光線時有時無,本應是極其巧妙而精彩的槍戰,但杜琪峯卻處理的十分混亂。子彈亂飛,人物慌張,驚險有餘卻巧妙不足。後者一堆殺手用大紙箱做掩護包圍三人,阿鬼等人也用同樣的方法滾著紙箱衝向包圍圈,這場面充滿了悲壯意味,但卻顯得有些輕描淡寫,上百發子彈沒幾個鏡頭就打沒了,而且射中了誰都看不清楚,馮先生淫笑著的幾個狙擊鏡頭一閃,一場戰鬥就這樣結束了。兩場戰鬥論手法論氣勢都無法與《槍火》的荃灣商場大戰相提並論,只能流俗。
        
        香港回歸後的頭十年是銀河最意氣風發的十年,像《一個字頭的誕生》、《非常突然》、《暗花》、《暗戰》、《槍火》、《PTU》等佳作都誕生於這一時期。那些電影立足於香港本土並且帶有明顯的實驗性色彩,在受到影迷們熱情追捧的同時也逐步確立了銀河日後的一貫風格。但有一個事實是當一個優秀作者的風格成熟之後,他也會相應地侷促於自我風格的渦旋中,很難再拍出具有突破意義的作品。像徐克近年來雖然不斷的嘗試創新,但每次都不盡人意,觀眾記住的還是《黃飛鴻》和《笑傲江湖》。這似乎可以用銀河常常拿捏的一個主題——宿命,來形容。
        
        大約從06年的《放逐》開始,銀河就不再難以捉摸,《黑社會2以和為貴》中占米仔憤怒而無望的眼神成了銀河神話的巔峰。之後雖然不乏《神探》這樣的靈動之作,但大部份作品還是墨守銀河的「成規」。
        
        回歸後銀河的執著使自己無法成功北上,相比之下《復仇》作為杜琪峯跨國創作的第一部作品就顯得意義非凡,但從法國的票房和口碑來看,崛起於彈丸之地的銀河,發展前路仍然困難重重。少了電檢的困擾,多了異國觀眾的挑剔,杜琪峯和他的銀河會不會像王家衛一樣妥協,或者是「適時」的做出改變,我們拭目以待。
        
        以前的銀河映像總是令人難以想像,現在的銀河映像,完全可以想像,甚至無需再想像,只要靜靜地觀望。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