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虎觀影團
2009-12-19 06:48:36
《入殮師》影評及鏡頭分析【雅虎觀影團】
為活著得生命製造美,為死去的生命製造美是《入殮師》這部影片的主題。他不僅僅是講述一個職業的故事,它時時刻刻滲透著日本的傳統文化和人們之間複雜的情感。影片雖然多數時候涉及死亡、葬禮和遺體,但是導演卻在很多地方用一種輕喜劇的方式來展現入殮師的工作以及他與周圍人的情感故事,使得影片溫馨而感人。
影片以入殮為主線,以喜劇的方式來表現葬禮與死亡,是為了讓人們不要畏懼死亡,最終卻沒有止於笑聲中,而是依然讓觀眾感悟到死亡的悲痛,實則是給我們以最深的沉思,來反觀生命,該如何的活著。《入殮師》的悲喜都隱忍有度,是真正的東方式的情感流露。但是還隱含著另外一條主線,那就是大提琴。
片中有這樣一幕場景,小林第一次處理完屍體回到家中,看到桌子上已經死去的家禽開始反胃,繼而在妻子身上找安慰,深夜,想起自己的過去、母親和父親模糊的臉。導演在這裡首先用鏡頭聚焦在黑暗的房間抱著妻子的小林,鏡頭靜止,文字獨白響起,接著,下一個鏡頭轉向了獨自坐著的小林,依然是靜坐的小林,然後鏡頭切到母親的照片,下一個鏡頭又是獨自靜坐的小林。構成了四幅具有內在聯繫的靜態畫面。繼而吊燈亮起,小林拿出了大提琴,鏡頭也開始運動。導演在鏡頭運動中設置了一個巧妙的轉場,音樂未斷,在鏡頭搖過一片燈光的時候,小林回到了童年,看到了自己的母親、父親,以及他們一起去河邊撿石頭、去洗澡的場景。但是導演把小林父親設置成虛焦,因為小林已經記不得父親的長相。大提琴、石頭這些具有象徵意義的物件一一展現在觀眾面前。在大提琴沉重的音符中流露出對生命及生活的迷茫和困惑。從大提琴出現開始,小林父親的故事也隨之而來,但在時長2小時10分鐘的片子裡,小林的父只是在最後10分鐘出現,之前一直都是虛寫。而就在這10分鐘裡,導演把故事推向了高潮。強烈的父子情深凸顯出來,使影片得到昇華。
聖誕節小林在入殮社吃飯的一幕場景也是以大提琴悠揚的音樂貫穿始終。在音樂聲中,社長、女社員分別想到了自己以前的事情,小林更是沉浸在這個曲子裡。在以大提琴為背景的音樂中,貫穿著4個葬禮、美麗的白天鵝、社長熟睡的姿態、一段送葬隊伍、雪山風光,值得提到的是,這些葬禮沒有哭泣、沒有爭吵、活著的人和逝者都是以最美的面貌呈現在觀眾眼。短短的5分鐘,其實就是小林在入殮社這段工作的經歷的片段,有溫情、有神聖、有感動、有快樂。並不是像之前故事中小林妻子誤會他做的是一件可恥的工作。這段場景用了15個疊化效果,給人一種mv般的視聽享受。1:26:04-1:31:14之間的這段蒙太奇。剪輯節奏是比較緩的。但這段的資訊量很大,敘事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和景深鏡頭的綜合運用使得觀眾在最短的時間裡通過聯想得以最大的資訊。加之悠遠低沉的大提琴配樂,這一段使人沉浸之中而心生感傷。
導演通過入殮師這個職業,反映了日本文化,為我們揭開了入殮師真正的品質。用影片中入殮社社長的話說,就是「幫助他人踏上安穩旅程「的人。但深究這個職業的內涵確是對日本文化的傳承。在大悟第一天上班的時候,社長就讓他假扮一次逝者的遺體,其實是讓他體驗一下作為逝者的感覺,做過一次逝者之後,死亡的恐懼在他眼裡儘管不能立刻消失,但至少讓他明白了該如何去面對一個逝者的身體,這是作為入殮師的職業道德。影片細緻入微的向人們展現了日本人的入殮程序,讓人不得不驚詫於日本文化中的儀式,每一步每一個動作,都要求精益求精,這不僅是對於逝者和他們家人的尊重,更是對生命的尊重。
影片最後,小林感受到了父親的愛,結尾10分鐘的影片,沒有人物對話,導演只是運用了音樂和一幕幕的閃回表達思想。最後小林把送給妻子的石頭緊緊的攥在妻子手裡,並讓即將出生的寶寶感受到這份愛。導演想告訴我們的是,活著的時候,人們應該互相理解,相互寬容,否則死亡一旦降臨,我們就再也沒有機會對逝者表達自己的感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