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9,036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粥粥冰

2009-12-20 20:04:24

孤獨的靈魂渴望交流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這註定是long long ago的故事,在通訊還沒那麼發達的年代,才有最原始的郵件如此受到重視的存在。想來是上世紀90年代了吧,筆友盛行的時候,報刊雜誌的邊縫裡總是大量的徵友資訊,人人爭先恐後地交筆友,直至今日,我仍然記得當年看到某同學家裡兩大紙盒子的信件時的驚訝和羨慕。有朋友總是好的,哪怕是見不著面的筆友,哪怕只是偶爾問候談不上多麼深交;而如果能夠做到交心,那便是莫大的快慰。

故事的開頭,瑪麗是個孤獨的小孩,缺少父母的關愛,沒有朋友,只有因被忽視、被欺負而滋生的自卑,以及找不到答案的無窮好奇心。在自我充溢的小天地裡,她以獨特的視角觀察和理解著這個世界。
而馬克思,雖然已經是大齡成年人,但由於亞斯伯格症,他對世界滿是恐懼和不解,在孤獨和自我的層面上,他的處境和幼年的瑪麗卻基本相似。
一封由瑪麗突發奇想而寄出的信讓這兩個南北半球的人擁有了交集,而他們的生活也因此有了改變。
同樣的孤獨讓他們分外珍惜這種來之不易的交流,也更懂得真誠幫助彼此解決生活中的難題。即便幼年瑪麗只是小孩子,但那種發自內心的熱忱和善良在這裡發揮得淋漓盡致而恰到好處。而且,對於巧克力和諾布里玩偶的共同愛好也讓瑪麗和馬克思很是相知相惜,於是,不論年齡身份,跨越時間和空間的區隔,友情就在一封封信件和禮物中傳遞和維繫。

伴著這樣的奇妙友情,瑪麗一天天長大,馬克思一天天變老。她愈加自信,戀愛,結婚,生子,而對老朋友馬克思的關注,成全了她對自身學業與事業的選擇和潛心;而他,愈發平和、安靜,漸漸告別焦慮,懂得自我控制和平衡,懂得寬容,生活依然單調、精神卻並不貧乏,直至生命的最後一天,馬克思喝著甜味煉乳,坐在椅子上安詳地離開人世。友情填補了他生命中的空虛從而沒有留下任何遺憾。

這是一個跨越年齡、跨越國界的友情故事,即便是其中出現過小插曲——瑪麗寫書,馬克思生氣、失望、憤怒……。這次對友情的考驗證明了情感世界中信任與被信任的重要性,交流需要建立在信任的基礎之上。對於瑪麗而言,馬克思應該是一個個實實在在的朋友,而不是某個案例客戶、某個無光痛癢的「書中人」。最終瑪麗將書全部銷毀,及時挽回了中斷的友情。故事得以精彩繼續,而友情歷久彌堅。

影片結尾,瑪麗終於來到遙遠的紐約,親自站在馬克思的住所,看到眼前那些早已在信中熟知的事物。以為會是平實的結尾,沒料到讓人震驚的一幕出現了:那貼滿了信紙的一整面牆赫然橫在眼前。那是怎樣的孤獨和幸福!情感在這裡達到高潮,故事也就此收場,留下讓人感慨和深思的餘味。

在一片叫好聲中,是什麼成就了這個簡單又美麗的故事?也許正是那種孤獨的心酸讓人心生憐惜,那種對友情的呼喚讓人產生共鳴。

無論週遭多少喧囂,可能每個人骨子裡都有著或多或少的孤獨,暗暗地潛伏內心,不為人所知。孤獨的靈魂需要交流,發自內心的真正的交流。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不在乎年齡、性別、國別及其他。可是,卻很難……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