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誘.惑--Doubt

虐童疑云/诱·惑(台)/圣诉(港)

7.5 / 136,128人    104分鐘

導演: 約翰派屈克史丹力
編劇: 約翰派屈克史丹力
演員: 梅莉史翠普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美亞當斯 薇拉戴維絲 Carrie Preston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胡安焉

2009-12-24 01:41:28

凌駕於真相之上的是什麼?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從來沒有看過一部影片,裡面沒有任何人死去,甚至沒有任何人受傷,主題卻如此沉重,壓得人喘不過氣來。
除非我們還少不更事,否則我們一定遇到過這樣一種人,他們對自己認定的事情一如既往,絕不動搖,就像Aloysius修女一樣,僅僅憑自己的直覺,和一些談不上確鑿證據的蛛絲馬跡,就一口咬定Flynn神父有孌童行為,誓除之而後快。在她進行道德審判的過程中,一人身兼原告、律師、陪審團、法官和行刑人數職。她憑著自己對正義的信仰,不惜撒謊也要把Flynn神父攆走。但是,作為一個普通人,她又不是俠客或超人一類的正義化身般的角色。和詹姆士不同,她是一個寡婦,喪夫後才當上修女。她待人無比苛刻,孩子們都害怕她。她甚至不允許學生用原珠筆寫字,原因是這導致了人們都不再注重書法。她像原教旨的化身一般嚴格和殘酷,過著清教徒一樣的自律生活,飯桌上像太平間一樣安靜,學生見到她像猶太人見到納粹。
再說Flynn神父,他是一個反傳統並且開明的神父。他喜歡搞一些親民的活動,帶給教區人民世俗的溫暖,送玩具給學生,甚至建議在聖誕聚會中用流行曲取代頌歌,以宣示宗教信仰並不與通俗文化為敵。當然,他寫字也用原珠筆,不難想像,他並不能寫出一手令Aloysius修女喜愛的漂亮書法。故此,除Aloysius修女外,影片裡幾乎所有人都喜歡他,尤其是黑人小孩Miller。
但是,編劇並不要觀眾做簡單的道德評判。影片中Aloysius修女對Flynn神父的指控事實,並非昭然若揭。現實中的是與非不像數學題裡的單純,《撞車》里有種族偏見的白人警察最後捨命救了黑人婦女,而唾棄他而去的同伴卻陰差陽錯地失手殺死了黑人青年。現實中的例子更是舉不勝舉,比如討工傷賠款的劉漢黃成了殺人兇手,刻薄野蠻的台商成為被害人。等等。編劇在整個故事裡沒有透露神父是否有孌童行為,正如片名,一切都是doubt。
無論小Miller自身是否願意,世俗法律和基督教教義都不容許孌童行為。針對Aloysius修女有理無據的指控,Flynn開始時處於絕對的優勢。但慢慢的,隨著修女鍥而不捨的偏執行為,他變得焦躁,無法自圓其說。他變成在強調,他的所作所為,對小Miller是好的,對所有人都只有好處。但他也承認,有些事情不能坦白,那超乎了Aloysius修女理解能力的範疇。但編劇沒有交代這不能說的事情是什麼。按照正常推論,有可能Flynn神父也是同性戀,並且和小Miller之間存在一段畸戀。
可是這一切都沒有任何證據,一切都處於曖昧之下。甚至Aloysius修女為逼走Flynn神父而撒的謊,也僅僅能證明神父是因為犯了過錯而離開了上一個教區。它甚至不能證明神父犯過的過錯和孌童或同性戀有關。而且,Flynn神父也在Aloysius修女面前為自己從前犯過的過錯懺悔了,卻沒能得到寬容。
我們往最善的方向想,事情也有可能是這樣:12歲的小Miller是天生的同性戀,為此在公立學校被欺負,且沒少被父親揍。然後,他轉到教區學校後卻是唯一的黑人孩子,當時是1966年,膚色加性傾向的雙重歧視可以要了他的命——要知道斷背山裡的JACK在1981年還被歧視同性戀的人殺害,所以,當開明的Flynn神父接納並保護起Miller後,得到了Miller太太的感激和小Miller的尊敬。最後,為了保守小Miller是同性戀的秘密,面對Aloysius修女的指控Flynn神父不能為自己辯護,只得離開教區。在這一種想像下,所有人物都出於善良而行使著自己的正義:Aloysius修女代表著嚴肅的正義和關懷;Flynn神父則代表著慈悲、寬容和犧牲精神。
可是編劇沒有為任何一種假設下定論。影片從頭到尾也沒是否有定過Aloysius修女的推斷是正確的可能性,亦即Flynn神父確實有違犯教義的同性戀傾向和違犯法律的孌童行為。那樣的話,Aloysius修女就成了一個superman一樣的角色,當司法力有未逮時,充當一名正義仲裁的代理人;而Flynn神父儘管可以得到世俗的同情,但他卻沒資格成為一名神父(天主教不承認同性戀),同時還犯了孌童罪。
在向觀眾提供了這樣的雙向可能性後,劇本已從多角度拷問了人性的善與惡、是與非。可是劇本的精巧還不只此。編劇為Aloysius修女設定了一個自忤的困局。表面上,神父象徵著開明的、變革的,甚至帶一點對傳統教條背叛傾向的角色,而他的行事也是不拘小節,不默守成規的。而Aloysius修女正是為了捍衛原教旨的莊嚴而向他展開攻擊,Aloysius修女的人物形象恰恰和神父相反,是個教條主義的、呆板僵化的、一絲不苟的人。但是,當故事發展到她得不到Miller太太的支持,又搜集不到證據指控Flynn神父後,她卻選擇了以撒謊的方式達到了其目的。這種謊言在世俗的指控中可以撒,例如周星馳在《九品芝麻官》中為了騙常威供出犯罪事實,把他親兒子抱來滴血認親,卻騙他這是張敏的孩子,最後伸張了正義。可是Aloysius修女不是包龍星,她是把自己供奉給主的神職人員,她如果憑撒謊逼走神父,那麼即使她的動機是善的,她的行為也不過和神父無異——即使她能證明Flynn是同性戀,沒資格伺候主,可她自己使用了撒謊手段,同樣也沒資格再伺候主。何況神父的行為,無論過程如何,結果卻是好的,他既保護了小Miller免受別的學生欺負,又使Miller更快樂和信奉主。正如他面對詹姆士修女的質疑時曖昧不清的表白所述:我做的這一切都是出於愛,是天父所說的「凡人之愛」。
這樣的話,無論是Aloysius修女,還是Flynn神父,都不過是以自己的方式實踐著自己的善良和正義。到底孰是孰非?或許正如天真單純的詹姆士修女所驚嘆:It's upside down。
不得不提,由於劇本改編自著名戲劇,所以敘述上相當精練,絲毫不拖沓,也不枝蔓延伸。和故事情節相反,影片裡的每一組鏡頭,都有著明確的作用,絕不曖昧不清。編劇為doubt的雙方都留下了相當多的疑點,而且針鋒相對。對人物形象的刻畫也故意營造反差。比如影片裡神父和同僚們邊吃飯邊說著粗俗但無惡意的笑話,鏡頭一轉,修女這邊的飯局靜得像守靈一樣,年輕的詹姆士修女只不過吐出一點不喜歡的食物,就馬上迫於Aloysius修女的瞪視而重新塞回嘴裡。再比如,神父對孩子總是呵護呵護再呵護,修女對孩子總是懲罰懲罰再懲罰。而針對指控的孌童嫌疑,影片裡既有修女從遠處看到神父拉小London的手被抽回的畫面,但又交代了神父常檢查孩子們的手和指甲是否乾淨的習慣。對此正方可以指控,神父確有孌童傾向,在小Miller前已勾搭過小London並被拒;反方可以辯護道,神父只是在檢查孩子有沒洗乾淨手,被調皮倔強的小London推開。而無一例外的是,編劇對出現的種種可能性不置可否。影片在細節和鏡頭運用上極花心機,即使是看似平常的一個鏡頭,也帶有暗示和伏筆,但事實始終在兩方面的「證據」之間搖擺,真相始終不明。在角色心理方面,觀眾在看第一趟時,會感覺Flynn神父的內心歷盡滄桑。可是影片完後,特別是最後一幕Aloysius修女倒在詹姆士修女懷裡痛哭懺悔,坦承自己所提出的指控也並非確鑿無疑之後,你會發現,其實她的內心歷程也同樣坎坷。對於本片來說,真相併不是重點,編劇並不想觀眾在觀影后只關心「到底Flynn神父有沒做那樣的事」,影片沒有給出足夠的證據支持正反的任一方。而現實中的事情往往也如此,不同信仰、不同文化、不同價值觀念和不同動機的人犬牙交錯地混雜在一個大社會裡,令到發生的很多事情根本就沒有唯一的正確解答。簡而言之,這個世界是不能一元化地去理解的。
如果說,彼此都有一顆善良正直的心,修女愛孩子,神父也愛孩子,卻因為愛的方式不一樣,為了刻板的道德教條鬥個你死我活,何嘗不是一幕悲劇?如果讓我來回答標題的問句,凌駕於真相之上的是什麼?我會說,是寬容。
順帶一提,影片裡Flynn神父隨著情節的發展,主持過三次佈道。表面看,神父的佈道和影片的主線情節無關。但其實影片的主題早已暗喻在佈道內容中。我此前對天主教的佈道不甚了解,看過本片後,我覺得它就像編新約的作者一樣,用寓言故事來宣播教義——只不過由神父結合當下的世情來編故事並講出來罷了。
第一次佈道時神父說了一個故事,一艘船在風雨中迷失了方向,在一個晴朗的夜晚,船長通過觀察星象,認定了一個正確的航向。然後,接下來的二十天都是陰天,他再也看不到星象,船也沒有抵達陸地。面對自己內心和船員們的質疑,他不由對那個星象產生了懷疑,他甚至懷疑連那個晴朗的夜晚都是自己想像出來的,只是為了給自己一個堅持下去的方向。然而,除了死磕到底,此時他已再無退路。這個佈道中的故事的高度象徵性、隱喻性和對整個劇本的作用,堪比卡夫卡的長篇小說《審判》里那個著名的寓言「在法的門前」。故事裡迷航的船長遭遇的困境其實就是Aloysius修女的困境,同樣地,為了貫徹正義的Aloysius修女和為了逃出生天的船長,眼前僅有的可走的窄道也只有執迷不悔一途而已。
我相信,每一個敘事藝術的創作者都會遇到眼前一亮的故事,它既關懷人的處境,又不忽視現實的複雜性,不提供答案或真理一類的東西,卻促使觀者去思考。這部影片就是讓我眼前一亮的作品。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中演員們的表現,接近完美。絕大多數時候你都可以放心地把情緒交到他們手裡。本片男女主角都是往屆奧斯卡小金人得主,碰到這樣一個可以讓他們盡情發揮的劇本,實在如魚得水。最後本片男女主角和兩名配角同獲去年奧斯卡提名,難怪後來有人把它當作了演藝教材影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