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CyberKnight電子騎士

2009-12-25 00:41:56

虛擬空間的子民們——《電子爭霸戰》與Cyberspace電影


虛擬空間的子民們
——《電子爭霸戰》與Cyberspace電影
文/電子騎士


「那樣不是好極了嗎?電腦和程序開始思考,而人類則會停止。」

1982年的時候,演員布魯斯•巴克林納還是亞利桑那州的一個小演員,多在NBC的電視電影裡出演西部牛仔。有一天,他收到了一個新劇本,是一個叫斯蒂文•里斯伯格的傢伙寄來的,問他有沒有興趣出演其中的一個角色。布魯斯讀完了劇本,故事講述的是一個叫凱文•弗林的傢伙,無意中墜進電腦的空間裡去,那裡的程序像角鬥士一樣互相格鬥,或者駕駛著摩托進行競速。而這個凱文則將打敗這個空間裡的主控程序,解放所有的程序……
「這都是些什麼東西」,布魯斯完全看不懂這個叫《電子爭霸戰》(Tron)的劇本,他後來承認自己對劇本描述的世界完全沒有概念——即使當時《星球大戰》已經上映了五年,但對亞利桑那州的一個演員來說,或者對絕大多數美國人來說,電腦空間還是個太過遙遠神秘的東西。布魯斯•巴克林納最終接受了影片中艾倫/TRON的角色,但這部影片在上映後票房卻相當平庸——1700萬美元投資,上映三個月才拿到2600萬美元票房,遠遠無法和當年暑期檔走紅的《E.T.外星人》相比。這部片子對當時的觀眾來說太超前太複雜了,演員大衛•華納說:「我當時的職責就是在全美國到處跑,上早間電視節目來推介本片(因為沒有別的演員肯做這事兒)。麻煩在於,當時根本沒有影片可展示,我只好舉著兩張圖片在攝影機面前試圖給電視觀眾介紹劇情。你能想像這情況嗎?根本沒可能麼。於是我只好掏出自家孩子的照片,對觀眾說『《電子爭霸戰》就介紹到這裡,下面來看看我的孩子吧』。」


Cyberspace賽博空間
今天的觀眾看起來,也許覺得《電子爭霸戰》的故事已經不足為奇:一家電腦公司電腦中的主程序越來越不服從人類的控制,它把各種為用戶服務的程序,例如財務分析程序等抓起來訓練,想要得到更多的控制權。公司的工程師艾倫設計了一個針對它的監控程序「TRON」,而這個TRON也被困在了主控程序設計的訓練遊戲裡。艾倫求助於被這家公司解僱的一位電腦天才凱文•弗林。正當凱文聯機準備對付主程序時,卻被它吸進了虛擬世界,成為了一段程序。他與被困的TRON聯手,一路逃亡戰鬥,最終到達了中央控制系統,用工程師給的一段程序毀滅了主控程序MCP。電腦程式與人類的關係恢復了正常。
但要知道,1982年的時候,絕大多數人連電腦是什麼都不知道——賽博空間(cyberspace),也就是電腦裡的虛擬空間這一名詞都還沒有出現,直到1984年,一位從未接觸過網際網路、幾乎不懂電腦的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才在他的小說《神經浪遊者》(Neuromancer)中提出這一革命性的概念。在小說中,人們可以通過「仿真刺激」(Simstim或Simulated Stimulation)技術和「皮膚電極」(Dermatrode)裝置,通過硬件平台讓自己完全神馳於虛擬的網路空間當中。你甚至可以藉助虛擬空間駕馭另一個對象,接收他感知到的所有資訊。從此,科幻小說和科幻電影擺脫了老套的三種人:機器人、外星人、複製人,進入到賽博朋克(Cyberpunk)的時代。
《電子爭霸戰》的故事實際上是對1939年的影片《綠野仙蹤》(The Wizard of Oz)的一種重寫:同樣是一個人墜入另一個世界,他/她必須打敗黑巫師,回到自己的世界中去。從骨子裡說,這是一個當代神話故事,它第一次提出了真實世界與虛擬世界這樣一種二元對立的世界觀。如果說,弗蘭肯斯坦的故事將西方固有的「神—人」對立變成了「人—人造物」的對立,堪稱工業化時代的表述;那麼對賽博空間的描寫,則可以算一種「科技創世」了:人類不再僅僅是創造了像弗蘭肯斯坦那樣的一個物種,他們可以創造整個虛擬世界!《電子爭霸戰》奠定了後來此類影片的基本元素,比如:想反控人類的邪惡電腦;強大到足以控制世界的大公司;由交錯閃爍的網格構成的虛擬空間;遊戲化的戰鬥方式;以病毒來攻擊主機的最終解決辦法等等。

CG電腦圖形處理
作為一部寓言性質的影片,《電子爭霸戰》的故事、表演其實並沒有多麼高的水準。但從風格和技術上來看,影片卻絕對是劃時代的:雖然它並非像很多地方的介紹里說的是第一部採用了電腦動畫製作的電影,只能算是第一批大電影公司製作的,大量運用電腦圖形處理的影片之一。即使今天看起來,影片的畫面仍然顯得充滿想像力:虛擬空間中飛行著像大門一樣的偵察器;有著蝴蝶般翅膀的運輸工具順著光線移動;程序之間用一隻閃光的碟子互相攻擊,還可以在遊戲場中瞬間變成摩托車飛馳……
啟發導演創作《電子爭霸戰》的靈感來源有兩個:其一就是當時非常流行的街機電子遊戲(特別是《桌球》這個遊戲);第二個靈感則來自導演在《電子爭霸戰》之前的工作——他最初組建過一個叫「逆光」的小公司,曾經嘗試過在動畫裡用光來表現角色,而不是傳統的描線與著色(ink & paint)方式。這個概念直接影響了《電子爭霸戰》的視覺效果。
為什麼這樣一部電影在當時可能橫空出世呢?這一切首先要歸功於一家叫做MAGI的公司所做的研究,他們在1975年展示了用電腦生成三維物體,不僅能表現真實的空間透視,還能完成複雜的攝影機運動。這讓斯蒂文看後激動不已。後來,正是這家公司為影片製作了大量的三維動畫。除了純粹的電腦畫面,影片涉及到實拍的特效部份實現起來也是相當複雜的,每一個畫面都有好幾層組成,通常這樣一個鏡頭的實拍素材都只有黑白兩色的,為的就是得到高反差的畫面區域,拍攝好的畫面又會被進行多次的處理,從而分離出線條和區域。許多細節的遮罩則是靠手工一幀幀畫出來的。對不同的圖層上 使用不同的濾鏡處理,然後合成在一起,就能得了片中的驚人效果。事實上,《電子爭霸戰》中的合成鏡頭遠比純三維動畫鏡頭要漂亮得多。這也體現了當時電腦動畫的侷限。
在電影開拍之前,導演斯蒂文和他的團隊花了大量的時間來做詳細的視覺設計和各種特效測試。《電子爭霸戰》本來是一部獨立製作的影片,但是後來項目發展得越來越龐大,資金上有了很大缺口,結果是迪士尼接過影片,成了東家。斯蒂文本來沒有想去找迪士尼,因為當時的主流是手繪動畫,迪士尼恰恰又是此領域的巨頭,他覺得迪士尼不會支持這樣一個離經叛道的電腦圖形動畫影片。可迪士尼當時的製片主管湯姆•威爾希特觀念開放,獨具慧眼,決定讓他放手一搏。但是這樣的工作從來沒有人做過,電腦動畫不被認可,製作人員對合成技術沒有把握,再加上導演的資歷比較淺。迪士尼一開始並沒有全力地支持這個項目。他們就做了一個2分鐘的測試,效果非常之好,這才讓公司終於放了心。
影片的製作非常複雜,後期製作涉及的工作人員超過500人——特別要指出的是,其中大約有200人是台灣的宏廣公司的,他們主要負責影片的手繪部份。據說全片總共花費了超過50萬張賽璐璐片!當時的電腦設備非常稀缺,CG方面的一個八人小組只有一台電腦可用,而這傢伙配備的300MB磁模組有洗碗機那麼大。
影片也是對表演的一種考驗,那時候沒有哪個演員有過在藍幕或綠幕前表演的經驗。飾演MCP和薩克的演員大衛•華納回憶說:「那感覺非常奇怪,迪士尼的片場就像個綵排室。拍起電影來也還是像在綵排一樣。」為了燈光的需要,整個片場一片黑暗,「片場的地板上粘了很多帶子,還有些奇怪的盒子,剩下就是我們演員了。導演斯蒂文會說『從A走到B去』這就是所謂表演了。」
然而非常遺憾的是,當時無論觀眾還是電影業內人士都對影片的革命性特點缺乏認識,影片只得到了奧斯卡服裝設計和音響兩個獎項的提名,特效方面居然沒有被給與任何肯定。2007年,美國視效協會(VES)評選出了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50部特效電影,《電子爭霸戰》排名第六。美國電腦圖形學會則將這部電影視為電腦圖形的里程碑、分水嶺,認為它開創了CG電影時代。
迪士尼已經計劃在明年推出本片的續集,影片將採用目前方興未艾的全3D技術拍攝,而老演員傑夫•布里奇、布魯斯•巴克林納和飾演大反派的大衛•華納也都會參與續集的拍攝。

Virtual Reality虛擬空間爭霸戰
《電子爭霸戰》為科幻電影打開了一扇新的大門,從此,關於虛擬空間、使用電腦CG製作的科幻電影越來越多。除了大家比較熟悉的《駭客帝國》和《第十三層》,電影還對這個神奇的空間做了哪樣的想像?在這樣的空間中,「真實」與「虛幻」是對立存在還是彼此交融?機器(尤其是電子技術)是否會帶來的新不平等?人類的主體精神是否會喪失而自己還茫然不覺?在這個世界裡,誰擁有技術,誰就能左右世界甚至人類的心靈。自由的喪失和人性的沉淪變得更加隱蔽。人們對虛擬世界的認識越來越深入,但疑慮和困惑一點也沒有減少。我們,已經半條腿跨入虛擬世界的子民們,每天的生活、工作,是正在把我們的想像變成現實呢,還是正在把現實變成想像?

《割草人》Lawnmower Man, The (1992)
約伯•史密斯是一個智力只有兒童水平的割草人,他定期為勞倫斯•安吉洛博士修剪草坪。安吉洛效力於一家政府秘密機構,負責為軍隊訓練高智能大猩猩。安吉洛與機構的合作出了問題,智障的約伯吸引了他的注意力。他決心以約伯為實驗對象,把他的智力恢復到正常水平。約伯在藥物作用下進入了一個虛幻空間,在那裡他變得隨心所欲,甚至犯罪殺人。慢慢地,現實與虛幻開始混淆,博士不得不來對付這個自己造成的恐怖的「弗蘭肯斯坦」。
改編自史蒂芬•金的小說,這個影片自然就具有了一種恐怖懸疑的氣氛。本片對後來的貢獻在於,它把「弗蘭肯斯坦」和「海德博士」的故事放到了虛擬現實中來闡釋。約伯在現實中只是個白痴一樣的人,而在虛擬空間中卻能成為上帝。雙重世界帶來了人格的分裂,也帶來了對真實世界的無責任感。這個恐怖故事的背後,蘊含了對網路時代最初的警惕與疑慮。

《六度戰慄》(Brainscan,1994)
一個缺少父母之愛的小男孩(由《終結者2》中的小男孩愛德華•富龍主演)整日沉迷於恐怖遊戲。一日,他收到了訂購的遊戲光碟,在一個木偶般怪人的引導下,他體驗了殺人的恐怖和刺激。沒想到,一個鄰居真的死去了,死狀跟他在遊戲中遇到的一模一樣。然而他已經不能自拔,只能把遊戲進行下去……
本片改編自科幻小說《死亡遊戲》,當年《家用電腦與遊戲機》雜誌上曾刊登過它,在讀者中引起很大反響。遊戲與虛擬現實的關係,虛擬世界的行為對人的影響一直是科幻小說和電影熱衷探討的問題。一個人如果天天在虛擬現實里橫掃千軍,打得血肉橫飛,那他會不會在現實中出現暴力傾向?不過要我說,本片最有價值的地方還是在於它的嵌套式結構——男孩最後發現,他收到遊戲,進而在現實中殺人的種種作為,其實才是遊戲的情節呢。

《強尼記憶術》(Johnny Mnemonic,1995)
2021年,世界出現巨大的電腦網路。幾乎所有的人都因為電磁波產生的環境污染而致病。在這個世界裡,最重要的資源就是資訊。由於駭客的猖獗,最重要的資訊都是由人腦來傳送的。強尼就是這樣一個資訊傳遞者。這一次,他傳遞的資訊里,包含著治療整個人類病痛的配方。各方勢力都在為爭奪這個足以控制人類的資訊而大打出手。
本片的編劇威廉•吉布森本人就是寫「虛擬空間」的老祖宗,本片改編自他的一部著名作品。因此影片非常能反映出cyberpunk流派的風格。在他們的筆下,未來世界混亂、骯髒,但到處充滿著超級的科技,這些科技多半與電腦、資訊有關,而主人公就是那些數字世界的牛仔。影片本身拍得並不算非常出色,但其意義卻不容忽視:影片包含了資訊=權力這樣一種思想,而駭客們的價值觀則要求「所有禁錮的資訊都要被釋放」。從人腦接入網路世界的方式到對真實世界的描寫,《駭客帝國》中都能看到不少本片的影子。也是從這部片子開始,基努•里維斯開始了他「救世主」(The One)的職業生涯。

《殺人硬件6.7》(Virtuosity ,1995)
1999年,洛杉磯,政府執法技術中心開發出用於訓練警探的模擬機原型。這種虛擬現實模擬機裝載有最先進入工智慧技術。使用者通過追捕電腦生成的集人類邪惡於一身的罪犯席德6.7,來鍛鍊他們的偵探技巧。沒想到狡猾的席德6.7擺脫束縛離開了虛擬空間,進入現實世界作惡。前警察帕克•巴恩斯被認為是最有機會制服席德6.7的人。在犯罪行為專家卡特的幫助下,巴恩斯必須穿梭於現實和虛擬世界,在新千年之前抓住席德。同時,巴恩斯在席德6.7身上發現了殺害他妻子和女兒的變態殺手的影子。這場獵人的遊戲變得複雜起來,賭注也更加高昂。
由影帝丹澤爾•華盛頓主演的這部影片讓人聯想起國內一位作家王晉康的科幻小說《七重外殼》,因為本片的巧妙之處正是層層嵌套,把你以為的真實世界粉碎成虛擬現實。影片中虛擬空間裡的戰鬥能給人帶來輕微的暈眩感,就好像你來到了太空一樣。除此之外,它只是一部緊張的動作片,缺乏科幻電影中常有的反思精神。

《歷異》(eXistenZ,1999)
這是一款最新最酷的遊戲,玩家通過一個臍帶似的主機進入虛擬的遊戲空間。正當大家試玩體驗的時候,一群反對者高喊著「殺死控制者」之類的口號衝了進來。警衛泰德救走了遊戲的設計者愛麗拉,在她的影響下,兩人一同進入了遊戲世界。沒想到遊戲與現實似乎聯繫了起來,到處都是追殺和陰謀。泰德好容易從混亂中逃回了最初的地方,卻發現他剛剛完成了這個遊戲——這時候,被一種莫名其妙的力量驅使,泰德高喊著「殺死控制者」之類的口號,對著現實中的遊戲設計者舉起了槍!
本片在加拿大放映時的片名叫「未來的犯罪」,而「eXistenZ」這個詞本身更暗含了海德格爾哲學上的「存在」觀念。值得注意的是,本片裡的虛擬現實所採用的科技,是電子技術與生物技術的結合。當看到主人公吃完一條魚,把它組合成一把手槍,向敵人發射牙齒子彈時,實在能引起一種奇異的驚懼感。而從那些反控制的口號中,我們既體驗到導演克羅南伯格的反思精神,同時卻又感到一種對人類的嘲諷。這麼說,存在的真實與否就不僅僅在於物理層面上了。
(註:本文CG部份內容引自www.neovfx.com上Davidchili文章,特此感謝)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