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送行者~禮儀師的樂章--Departures

入殓师/礼仪师之奏鸣曲(港)/礼仪师(台)

8 / 55,616人    130分鐘

導演: 瀧田洋二郎
演員: 本木雅弘 廣末涼子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浮雲蛟龍

2009-12-27 20:23:09

死------生的催化劑


    看了《入殮師》,一下子經受了這麼多的生離死別,再堅強的心靈也難以抵擋淚水的決堤。走出教室,不由自主仰望天空,想起了在家鄉的母親,原來,我已很久沒打電話回家了。打電話對面母親的聲音響起,心中一絲幸福,一絲愧疚。媽媽說她最近很忙,也沒抽出時間打電話給我。如果沒有《入殮師》,這次的通話可能還會推遲幾天。我想,這就是藝術的作用吧。
    藝術是情感的產物,人是需要情感才能存活的生物。隨著社會的進步,日益充實的物質生活讓「非主流」、「空虛」、「寂寞」等流行詞語層出不窮。人類對情感也具有著很強的慾望,所以,藝術就是人滿足情感追求的一個途徑。
    生與死是無法分開來的兩個詞語。在《入殮師》中,我們看到了很多家庭中親人離去的悲痛場面,我們看到入殮師的工作就是把死人表面上弄得像活人一樣,讓死人體面地離去。當丈夫看到被化好妝的妻子後聲淚俱下,當兒子看到火化爐被點燃時的驚嚇,號哭,並說著「對不起」時,他們的心中在想些什麼呢,是後悔。後悔在親人在世的時候沒有多給他們些關懷,多些愛。《入殮師》渲染的不是死亡,也並沒有把每個死亡弄得過於傷感,而是通過描寫死亡,來提醒大家珍惜生的時光。
    藝術是人創造的,藝術最終是關乎人的,藝術使人成為人。人一出生就註定要死亡,這是我發改變的客觀現實。既然如此,怎麼活都是活,怎麼活都得死,那活得精彩就是偉大,才是人區別於獸的標準。
    《入殮師》中的主人公經歷著很普通的大眾生活:職業的選擇,家庭的維護,親人的離別,身邊人的質疑。但《入殮師》完成了人在經歷了某些事情,重新認識了世界,經過思考後達到了思想狀態、價值觀的改變。最開始主人公對自己工作的質疑,到自我價值的肯定,到忍受朋友及妻子的質疑仍堅持自己的價值,到後來妻子被感動回到了他身邊,朋友消除了對他的偏見,都最後完成了自己與父親之間隔閡的消失,解開了自己30年的心結,最終達成了生活與思想的雙昇華。
    看過《入殮師》的人就不應改天天抱怨工資是多麼微薄,老闆是多麼無恥了,不應該總是嫉妒那些住洋房,開跑車,穿名牌,泡高級夜總會的人了。應該體會自己的工作是不是有意義,自己的家人是否幸福,朋友是否開心。這就應該是藝術的作用,把人類從生存帶向生活。
    我們都應該去細心體會身邊的生活,像《入殮師》的主人公觀察白鷺,並伴隨著白鷺的飛舞,在陽光下拉著大提琴一樣,生命的美,會把我們感動。


    《入殮師》看過之後,留給我們的是一段影像的記憶,在接受這段影像的過程中,我們的心靈與影像上的內容產生了共鳴,這段記憶便成了心靈的一部份。看電影是一個主動接受情感灌輸的行為。人在自己的生活中缺乏情感的體驗,才會選擇去看電影。《入殮師》作為一件藝術品,沒有給觀眾任何客觀尊在的實物,但看多之後可以讓觀眾的心靈得到滿足。
    人同時是個具有無限慾望的生物,一次心靈的滿足很快會被遺忘,會被物質的誘惑所扭曲,所以應該有更多的像《入殮師》一樣動人,一樣細膩,一樣深刻的影片在觀眾面前出現。《入殮師》只是一個作品,無法一直感動人,但藝術是會永久伴隨在人身邊的。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