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書中自有顏如喵

2009-12-28 23:10:57

關於烈日灼人的真實大清洗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科托夫上校娶了這個家族的小姐瑪爾索才住在這裡的,他們有了一個可愛的女兒。一家人過著舒適,寧和的日子,雖不時有一些小事發生,卻如調味劑一般豐富著溫馨的生活。不久,家族的養子米迪亞回來了,和諧寧靜的生活從此被打破。米迪亞十年前突然失蹤,家族中沒有人知道他去哪裡了。對這個問題最關心的是科托夫的妻子,因為米迪亞原是她的男友,由於毫無道理的失蹤,當年的小姐已為人婦。故事自然轉移到兩個男人的身上,但這不是一個愛情故事。原來,米迪亞是蘇聯秘密警察,他當時的上司就是科托夫。科托夫派遣米迪亞執行抓捕叛國分子的任務,米迪亞身不由己,但他卻立功了,只是失去了他作為貴族的養子所能得到的一切。於是,他想報復。他用溫情的語言和貴族式的多才多藝刺激著那個沒有成為自己妻子的女人的敏感的神經,使她受到內心那無法抹去的情感的折磨。而對於科托夫,米迪亞憑著自己特殊身份,藉助於當時史達林搞的個人崇拜氛圍,將這位英雄推上了國家的敵人的位置。科托夫失去了自由,米迪亞最後也自殺了。


    這是一個被無情的太陽灼盲雙眼的人的悲劇,一個所有的人都被革命與專政這顆毒太陽燃燒,所有的人在絕對的光明下失去信仰和視力的寓言。在這顆太陽底下,人民有著統一的口號、思維和奮鬥,整齊有序地呼喊著、向著既定的目標衝鋒著,為了在人間建立千年王國烏托邦而自願獻出自己的一切,生命和尊嚴是最起碼的,還要充當無恥的炮灰和可憎的反面教材,普通人再也不會有過去的生活情調,激進分子再也不會有悲慼的情懷,再也不會有朝霞湖畔的娜塔莎,再也不會有真正的親近。布爾什維克就像是通天塔那樣難以建造,需要持續的奉獻和犧牲。這這試驗過程中,最難以解決的問題倒不是人民的積極性,而是不能對最高領袖有絲毫懷疑。所有的挫折都是敵人破壞造成的,敵人在哪裡,敵人在「我們」當中必需剔除,而這自然是最終審判,沒有上訴的機會,最殘酷的是這就像一個永動機似的循環。

  也許,對大多數俄羅斯人而言,史達林時期的暴政是一段無法抹平的傷口,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因為那是太多的痛苦與無奈。電影《烈日灼人》卻客觀尖銳地審視了那一段殘酷的歷史,目的是提醒人們整個民族不能重複那苦難,為的是讓更多的人記住被烈日灼傷的時代。影片中很多場景和道具都被寓意了深刻的義:河邊危險的碎玻璃以及假日中的軍事演習暗示著國家平靜中有股暗流在湧動,始終在原地打轉迷路的司機,明顯是對當時前蘇聯的被集權控制的隱喻;史達林的巨幅畫像升在天空中,這個鏡頭揭示了時代背景,那畫像彷彿就是獨裁政治,無論對與錯,人們必須向它敬禮。為了反襯主題的殘酷,電影有大量的詩畫般的田園風光,也許只有這和諧而泣強烈的對比才能更恰當地表現出那種狠毒的烈日。


史達林時代(部份相關)
  1918年,俄國內戰爆發。史達林和托洛茨基等人入選了由列寧組建的五人主席團。同年5月,他被派往察里津徵糧,在伏羅希洛夫、布瓊尼等人的支持下,他強化了自己在軍隊中的影響力。這段期間內,史達林多次違抗當時軍事革命委員會主席托洛茨基的決議,處決了很多紅軍中在沙皇時代任過職的軍官以及「反革命」。為了徵糧,他還使用了焚燒村莊的手段,逼迫農民服從和防止食物供應被強盜劫掠。最終紅軍在察里津戰役中取得勝利,同時他也和第一騎兵軍的軍人建立了政治上的合作關係。在史達林掌權後,察里津被改名為史達林格勒(1961年改稱伏爾加格勒)。1919年初史達林被調回莫斯科,3月24日他與娜傑日達·阿利盧耶娃結婚。5月他又被派往彼得格勒附近的西部前線,期間對紅軍中的逃跑者,他嚴厲的把他們作為叛徒集體處決。

  大清洗(俄語:Большая чистка,英語:Great Purge)是指在1930年代,蘇聯爆發的一場政治鎮壓和迫害運動。它包括對蘇聯共產黨內部的清洗以及對無辜人員的迫害,這段時期典型的現象包括無處不在的政治審查、到處都存在的懷疑「間諜破壞」、做秀公審、關押和死刑。
     在蘇聯「鎮壓」這個詞被官方用來表示對被認為是反革命分子或者人民公敵的人的迫害。大清洗的目的之一是將反對分子清除出共產黨,一般認為其最終目的在於鞏固史達林的權威。與此同時在社會上進行了一系列針對被認為是或者被指責為是出於落後或者秘密政治目的反對蘇聯國家以及共產黨政策的人群的迫害運動。
   官方將一系列清洗解釋為消滅潛在的破壞分子和間諜,其背景是當時蘇聯預期的與德國之間的戰爭。公眾目光主要集中在對共產黨領導階層本身、政府官員和蘇聯紅軍領導人的清洗。大多數這些人是黨員。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