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為巴比祈禱--Prayers For Bobby

天佑鲍比/为鲍比的祈祷/为巴比祈祷

8.1 / 13,782人    90分鐘

導演: 羅素莫卡席
編劇: 凱蒂福特 李瑞艾倫斯
演員: 雪歌妮薇佛 亨利茲尼 萊恩凱利 Dan Butler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無知水也

2010-01-02 02:02:10

當電影裡的兒子是個gay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已經很少有什麼電影會讓我不能自己地流淚。而下午看的一部《Prayers for Bobby》卻讓我要極力抑制著才能不在寢室放肆地哭一場,但仍任淚水洗面。
            
    在由真人真事改變的《天祐鮑比》中,是Bobby之死,才深深喚醒了母親瑪莉的。無限悔恨的母親開始意識到,原來錯的不是Bobby而是她自己。她最終認識到自己的小Bobby從來都是那麼的與眾不同,只是她從未正視罷了。
    
    與其簡單地把本片歸為「同志電影」,不如說它是一部很好的倫理片。片中圍繞《聖經》中有關「同性戀之罪」見解的探討變相體現了那個時代的美國同志維權事業的艱辛歷程。大部份深信「傳統」基督教義的人(正如母親瑪莉)都無法接受子女是同志的現實,他們認為「同性戀」的罪是無可赦的並終將下到地獄。甚至是Bobby的死亡,也這份「信仰」脫不開干係——他無法得到母親的認同,覺得自己是無可赦的,他愧疚痛苦無助迷茫而最終絕望地放棄了一切。正如那位牧師所言:迷信與信仰的缺失一樣恐怖。
    
    片中多位父母關於自己同志子女的態度,都與「前一個」瑪莉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尤其是David的父母對待兒子David與Bobby戀愛關係的從容與坦然,更為Bobby之死添加了一份悲哀惋惜。不禁讓人感慨,因為這樣的錯誤而導致出悲劇是多麼殘酷的事實啊!而瑪莉在與那位為同志維權的牧師探討關於「同性戀之罪」的解釋後、在於PFLAG小組中聽到其他父母們分享關於自己同性戀子女的觀念的轉變後、在自己對Bobby之死的深切反思後,由最初對同志人群充滿抵制厭惡到將其後半身投入於同志維權事業中的這一轉變,更是體現了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美國人對於「同志」這一敏感話題的觀念的轉變過程。
 
    舊金山的同志遊行上,瑪莉在人群中看到了她的小「Bobby」,她走過去緊緊擁抱他,然後離開的是一個面帶微笑的堅強的母親。這個鏡頭,真的真的深深把我觸動,如那個眼眶濕潤而面帶微笑的小「Bobby」一樣,我混著淚與微笑為這個母親致以敬意與祝福。我知道,她把所有這些需要愛與擁抱的孩子都當做了她心愛的Bobby。
    片末是一張現實中的瑪莉的照片,滿頭銀絲的她面帶著微笑,那種寫滿釋懷安然的淡定笑容。
    
    Prayers for Bobby,為這個犧牲在那個同志得不到足夠關愛與認同的時代的男孩。Prayers for 瑪莉,為這個值得人們敬畏的母親——敬畏她對自己兒子執著的愛以及她為同志這個弱勢群體所作出的所有努力。

    最後我想寫下她在推動市議會同志自由日提案時曾說過的那句話:「當你們在家中、教堂說出阿們時,想想和記得,有個孩子在傾聽。」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