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1208全民開講--12:08 East of Bucharest

布加勒斯特东12点8分/布加勒斯特以东午后8分/十二点零八分位在布加勒斯特东边

7.3 / 8,125人    89分鐘

導演: 柯內流波蘭波宇
編劇: 柯內流波蘭波宇
演員: Mircea Andreescu 泰爾多柯本 Ion Sapdaru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aidb

2010-01-03 16:23:06

印象中的歷史,符號化的革命


作為2006年坎城金攝影機獎得主,《布加勒斯特以東午後八分》用箱底般的陳舊色調,試圖將觀眾領回那個泛黃的年代,藉助羅馬尼亞本土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事件,來講述一段和那個時代並無多大緊密關聯的話題。開篇即是密集而均勻的靜止長鏡頭,而且幾乎每個鏡頭的景深都所差無幾。更有意思的是,有相當部份的長鏡頭是透過窗戶或者門取景的,讓鏡頭前後的距離無形間增大,觀眾更容易產生舞台前後的錯覺,不知不覺間做的更像觀眾了。前半段鋪墊完成以後,一個平行運動間相對靜止長鏡頭,跟隨聖誕樹下汽車裡的三個人來到了直播室。過渡完成後,影片後半段的鏡頭轉嫁到電視節目直播鏡頭上,近距離特寫鏡頭穿插於直播長鏡頭中,模糊著電影和電視欄目的鏡頭語言。

1989年12月22日的羅馬尼亞革命,之於16年後的羅馬尼亞人意味著什麼?共產主義在這個國度的終結?抑或是自由的回歸?齊奧塞斯庫政權垮掉了,被羅馬尼亞人民趕跑了,或許只留下這麼一個符號化的印象。今天生活在這個國家的人們,無意對那場革命不敬,又或者是不敢,多數人選擇的是不分配多少注意力給它,而將更多的精力集中於隨後的聖誕節。沒人否認,自己生活在那場革命開闢出來的時代里。可是你要人們掏出崇敬去回首那次久遠的事件,人們很難提起興趣,一來可能沒多少了解,二來可能忙碌於當下而無暇顧及。

在電視欄目開始前,主持人和兩個嘉賓各自忙碌著自己的家庭生活,忙著為聖誕節做各種準備。主持人Jderescu費心安排台裡的工作安排,費盡口舌想要手下的女主播不要回布加勒斯特過聖誕。Piscoci老人則重拾舊行當,準備扮演聖誕老人。而歷史教員Manescu更要不厭其煩地應付週遭的一切:學校學生的補考、門外的討債大軍、家裡等著他的工資來打理聖誕節的妻子、被自己酒後大罵的中國佬,當然還有自己的酒精嗜好。在12月22日和聖誕節以同樣的速度臨近他們,而12月22日在前的情況下,我們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聽不見一句關於那場革命的對話。人們其實並非有意,只是在不經意間已經架空了16年前的所謂大事,或許它之於當下的羅馬尼亞人與更遙遠的法國大革命並無差異,只是學校里補考學生的選題而已,還隨時可能招來討債者一樣不屑的嘲笑。

電視欄目直播開始以後,主持人Jderescu一副佯裝熱情,似乎急切地想知道當年的革命有沒有波及到他們所在的小鎮。酒鬼歷史教員Manescu則自始至終無精打采地說波及到了,而且自己親身經歷了。在逐一接到反對者的熱線以後,焦點集中到當天12點08分這一時刻,它的前後就如非黑即白般勢不兩立。當Piscoci老人用路燈般的蔓延模型描述革命時,我們看到符號化和模型化的思維。三個人和熱線裡的觀眾看似熱火朝天的討論,直至節目結束也沒有討論出結果。而就在宣佈節目結束的瞬間,三人就此沉默,再沒有一句關於節目中話題的討論。在很大程度上,自從節目開始的那一刻,三個人想的僅僅是怎樣把這個節目成功做好做完。在節目結束的那一刻,三個人長出一口氣,緊鑼密鼓地張羅今天吃點什麼,或者怎樣過接踵而至的聖誕節。至於革命到底有沒有波及到這個小鎮,只是這次節目的話題而已,僅此而已。在人們以各種儀式化的活動來紀念16年前的革命時,或許更多的是一種朝聖心態,更值得人們關心的還是自己眼前當下的生活,因為「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

當歷史被架空為一種印象,當年的革命被縮微成一個符號時,我們該是怎樣的心情?對人們的真實生活狀態頓悟?還是對人們的冷落健忘感到失望?其實都犯不上,因為這樣的局面壓根兒就不是人民做出選擇的結果,而是不知不覺間隨生活漂流至此。倒是一小部份人應該反思一下,因為恰恰是你們的失職才繪出這幅圖景。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