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左邊最後那棟房子--The Last House on the Left [2009]

魔屋/杀人不分左右/左边最后那幢房子

6.5 / 100,504人    110分鐘 | 114分鐘 (unrated version)

導演: 丹尼伊理塔迪斯
演員: 莎拉派絲頓 莫妮卡波特 東尼古威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不會獨行

2010-01-06 08:37:45

千萬別相信這樣的電影


這部《魔屋》算一部,今年還看過《伊甸湖》、《肅靜》,去年看過美版的《趣味遊戲》,之前有沒有看過類似的就不記得了。總之這種反暴力侵犯類的影片看多了以後,稍微一總結,會發現許多老套的反覆出現的橋段,讓看的人大呼不解進而大失所望最後只好歸結為「電影總是這樣拍的,否則就不是電影了」。

1、主角在逃跑的過程中總會跌倒或扭傷腳,這是最最常見的了。需要說的是在某些這類影片中,主角會選擇駕車代替雙腳跑路——毫無疑問,車子在那個時候總是莫名其妙地發動不了。
2、眼看主角跑路要成功了,一轉眼反派肯定會出現在跟前,或者最後肯定會用另一種方式截住主角。具體到這部電影,瑪莉游出去很遠了,男反派1號在開了N槍後,「終於」打中了瑪莉。
3、主角想打電話求助?手機總是沒有信號(我沒去過美國不知道情況,真不曉得美國是不是手機信號那麼差,要不就是我朝中國移動太牛X,反正我去西南大深山裡信號照樣槓槓的,印象中手機出現沒信號的狀態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了)。
4、主角向外界呼救?關鍵時候路人們總是華麗麗地無視掉的,甭管主角喊得多大聲。

暫時就想到這麼多了,大家可以補充。其實我並不是說這類電影不可以有這些情節的存在,但其實要推動故事發展,增加故事的偶然性和懸念感,還是有很多其他方法的。老是落於這樣的窠臼,懸疑片也就不是懸疑片了,每次看完前一分鐘就能猜出後一分鐘的情節,擱誰都掃興。鮑魚吃過一次知道是什麼味道就行,天天當飯吃誰受得了?到底是該怪導演還是要怪編劇呢?難怪現在大家又懷念起希區柯克那胖老頭,不是沒道理的。

另外看這種類型的電影,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看著看著就產生了代入感,想著自己如果是片中主角,面對這些侵害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這裡跟大家說一個真實的故事,10年多以前我上小學時在一本雜誌上看到的,至今難忘。

說一個少年,那年12歲,小學6年級。就文文弱弱的一小男生,戴一副眼鏡。有天晚上兩個歹徒騙開他家的門,入室搶劫。歹徒二人一個手持自製的鋼珠槍,一個持刀。少年的父親是個消防隊員,身強力壯(不好惹的主兒啊),迅速想做出反抗,結果歹徒一槍撂倒了他父親,少年和他母親則淪為人質。不曾想不知是鋼珠槍威力太弱還是少年的消防員父親命夠硬,鋼珠射出後只是卡在了顱骨上,並未擊穿,所以少年的父親只是暈了過去,歹徒卻未發現。當然這是後話。

於是接下來我們的主角少年出場了。歹徒很快發現這家人家裡還有一個小男孩,持刀的歹徒將少年押到廁所中,另一位歹徒則押著他母親開始在臥室裡翻箱倒櫃找值錢的東西了。少年當時異常冷靜。據事後記者的採訪,少年的第一反應非常迅速,他意識到家裡有壞人後,馬上將書桌上的一把水果刀藏進了自己寬大的睡衣的袖口。在廁所中和其中一個歹徒獨處的時候,少年也並未停止思考如何反抗,他想過假裝不小心打破鏡子,這樣就可以撿玻璃碎片做另外的武器,但又感覺玻璃會誤傷自己;然後他又將目光鎖定在啞鈴上,覺得十幾斤重的啞鈴起碼有不小的威力(你敢不佩服他嗎?)。歹徒搜刮好錢財,準備跑路,少年和他母親被押出,這個時候,少年的父親醒過來了。這個意外成為導火線,「決戰」一觸即發。

歹徒想上前結果掉少年的父親,一了百了。少年本來以為父親已經死了,突然發現父親居然還活著,而且馬上真的要被害時,亮出了藏在袖子裡的水果刀!他捅向了離自己近的那個歹徒,可是水果刀居然太鈍,大冬天的只捅穿了歹徒厚厚的衣服後就被嚇一大跳的歹徒躲了過去。少年的母親見狀抱住了這個歹徒,衝著少年大喊,少年跑進了廚房。兩個窮凶極惡的歹徒面對一個嚴重受傷的男人和一個女人——等少年拿著一把菜刀和一把尖刀(果然廚房裡不缺的就是各種刀哇)衝出廚房時,他的母親已經倒在了血泊中,父親在做拼死抵抗(當兵的真不是蓋的,這兩個歹徒只能怪自個兒點兒背,挑這麼戶人家,也是自尋死路)。少年衝上去以後4個人很快扭打成一團。

搏鬥的過程不記得了。最後的結果——混亂中少年掉落的菜刀被他父親撿起,一刀劈在其中一個歹徒的頭上,菜刀直接卡在了那歹徒頭上,但歹徒並沒死,他父親也身中幾刀,終於不支。但少年手持尖刀爆發出了強大的復仇力量,他總共在兩個歹徒身上連捅了十幾刀(原文有確切數字的,真不記得了),直接KO了那兩個人渣。

在公安局裡的時候,幾乎毫髮無傷的少年一副羸弱的樣子驚呆了在場的警察和記者。大家很難將剛才那場殊死搏鬥和眼前這個少年聯繫起來。少年只平靜地問了兩個問題:父母怎麼樣了?得到的答覆是母親遇害,父親被搶救了過來但傷勢十分嚴重。又問會得到什麼樣的處罰嗎?警察回答說是正當防衛,沒有關係。

之所以說這個稍顯冗長的故事,是因為我覺得,人在那種情況下,只會出現兩種情況,而不是電影中的這「第三種」情況。電影中的主角往往是在復仇或者逃脫的同時,卻又膽顫心驚哆哆嗦嗦。就像這片子裡的克林伍德夫人,開槍打死了女反派,救下了自己的丈夫,握槍的手卻在顫抖。而我認為現實中,只存在另外兩種人:一種是根本不敢反抗的,那他就根本不會去撿起那把槍;另一種是篤定反抗的,絕對會拚個你死我活,就像前文中少年,而不是電影中的那樣,捅了歹徒一刀反把自己嚇一跳。電影的這種處理,說到底是一種情節的需要,畢竟牽扯一些心理成份的戲份,給演員的表演和情節的推動都留下了餘地,電影可能認為那種狀態才是人在那種情況下的正常反應,但我不這樣認為——當然你可以說我沒經歷過這種情況,不過我想導演和編劇們應該也沒經歷過吧。

以上個人看法,僅供討論。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