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口白人生--Stranger than Fiction

奇幻人生/口白人生(台)/离奇过小说(港)

7.5 / 236,390人    113分鐘

導演: 馬克佛斯特
演員: 威爾法洛 瑪姬葛倫霍 艾瑪湯普遜 昆琳拉提法 達斯汀霍夫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文澤爾

2010-01-07 11:38:16

只有寫作的人才感同身受


悲劇的一般意義是創造鮮活的生命,然後再去撰寫他們的死亡。

如果一管筆、一台打字機或者一種叫WORD的件能夠通神入魂,如果上帝長著作家的面容——你我雖不察覺,卻一直被敘述;一則完整的先知的故事是對強硬決定論的有力成全:這樣的世界該有多美好該會多可怕……無知即幸福。不知道必然發生之事,不知道近在眼前的必死,這是怎樣程度的一種「無知」?就像是人總是懷抱僥倖心理,認為未來永無止境,凡事皆可明日完成,對上帝和必由的嚴格存在持懷疑態度,讓時間如醇酒一般麻醉自己——否認死亡的確定性乃是一項人權,它讓蟻民可以容忍週而復始的無聊,儲藏壓根不存在的希望:對於電影而言這是件簡單的事,對我卻是道複雜的難題。因為我寫小說,修建一些這一那一時空的細節,掌控角色的生死:Karen Eiffel在小說里殺死了8個人,即將殺死Harold,第9個。對於可從打字機內一行行蹦躍而出的閱讀之鮮活,即使是——對於一位目前正執著於從實景想像中發掘具象靈感的女作家而言——即使如此了,她創造的也僅限於鮮活的符號。一位新小說家怎麼能夠去輕易相信宏大敘事呢,此種相信(或者信仰)是萬不可亂用的:因此一個活生生的Harold可以使Karen接近於發瘋,或許手錶先生的救贖能夠用溫情拆毀悲劇,讓故事的連貫性更加好。甚至換句話說,其實最後倘若不提手錶先生,而讓Harold如約死亡——不論是一點不懂敘事學的Harold,還是Jules Hilbert教授:他們都在編劇為了追求劇場相變的理想化心境中產生了批評錯覺——這就是一部庸俗的悲劇,並非能從一些帶著好看細節的段落中被提升為傑作;即使這兩位的演出再精湛些,再去提及卡爾維諾或者浮士德也好,他們的基礎審美實際是產生了偏差的,為了浮於表面的完整而造成的殘缺和刻意在我是減去一星的一半原因,另一半在於後半及收尾的氛圍不夠豐滿,故事整體在八九成漂亮的位置停住了,無法做到十足:這也是很遺憾的、本片無法成為一部真正經典的原因。

換個角度來思考,假設本片實際是根據Karen在修改之後,確定Harold已知故事流程的情況下再造的一次完整敘事:如果這樣,那麼它就趨於一種隱晦之中,又失掉一氣呵成的大氣。這個兩難目前如何解決,我缺乏好的假設。不過我經常想著被我用文字殺死的數十人——其中一大半是符號,以及被仁慈地作為敘述中的敘述的「斷面死者」。沒有前因後果就不完整;但是,如果是具有極端完整性的拼貼藝術又如何?——目前的《骸望浮世》就在做如此的嘗試(數十萬符號化的死者和一具完整的馬賽克屍體,或者其它麼……我中意這詭譎的想法)。

創作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抽菸淋雨的Jules堅持的是一種極端貼近的專注,不在乎生死和勉強少許用到的世故是一種獨有的作家式偏執:我相信有這樣的一類人,不過我倒是更享受孤獨。因為這世上有太多如曾經的Harold那樣、如死去般活著的人;也有太多如一貫的Ana那樣,愛用靈魂跳波西米亞民風熱舞的人;還有太多自以為是的瘋子和一無所知的傻子。我了解博爾赫斯的永生的荷馬之恐懼和悲哀,為此一杯希臘的醇酒還不夠。因為我作為另一些時空的創造者,在這一處時空不享有蔑視時間流逝的特權,故而心境上成為講求效率的斤斤計較的傢伙,這點上只有寫作的人才感同身受——我們希望從圓圈裡跳出來,不過所見猶豫總是不滅。

亂語胡言,姑且如此。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