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歸鄉 [俄]--The Return [2003]

回归/爸不得爱你/真相(台)

8 / 36,670人    105分鐘  | Turkey:99分鐘 (TV version)

導演: 安德烈薩金塞夫
演員: 弗拉迪米爾加林 伊凡 杜布朗拉沃夫 康斯坦汀 拉朗尼柯 娜塔莉亞 維杜維娜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haidb

2010-01-08 02:55:51

父親旗幟下的俄羅斯民族返航


典型的俄羅斯獨行風格,冷峻而廣闊的視角下,零星的人物演繹簡單明晰的故事。《回歸》顯然繼承了傳統俄羅斯詩化藝術電影的主體氣質,從容而意味深長的鏡頭裡從來不乏嘴嚼和聯想的空間。在塔可夫斯基《伊萬的童年》為俄羅斯電影首開先河的40年後,《回歸》重新從威尼斯捧回了金獅,也算是鏡頭裡外同回歸吧。兩位同名為安德烈的導演,同樣攜名為Ivan的片中人物同奪金獅,這其中何為巧合何為刻意,我不得而知。從這兩部作品在表現手法上的一脈相承,可以隱約看出俄羅斯語境下的影像脈絡,還有這個民族的話語思維。

《回歸》是一則寓言,這是顯而易見的。如果說這是一部講述父子情深的電影,實在是非常牽強的,通篇里父子的關係從未突破隔閡,直到末尾父親追逐歇斯底裡的Ivan和Ivan面對隨船沉沒的父親屍體時,才勉強可以說能看到彼此間所謂「感情」的東西,而其他段落里父親和兩個孩子的交流,至多夾雜責任而已。憑藉如此薄弱的主旨訴說拿下金獅是難以想像的,唯一可能是主旨另有所在。

2003年的俄羅斯家庭,母親單獨帶著兩個兒子過活,突然有一天孩子們被告知分離12年的父親正在床上睡覺,而12年前恰恰是蘇聯解體拋出了俄羅斯。12年足夠孩子成長起來,正如兄弟倆追逐著回家那個偽長鏡一樣,斷斷續續的奔跑過後終於見到了久違的父親。父親帶上兩個兒子開始這段旅程,大兒子Andrei唯唯諾諾、惟命是從,小兒子Ivan則倔強固執、桀驁不馴,父親始終是一副剽悍剛毅的形象。孩子們對父親感到陌生,這再正常不過,他們甚至無法確定眼前這個男人是自己的父親,只是他和母親都這樣宣稱。Andrei很順從地快速融入兒子角色,Ivan卻不願在每句話後面都加上「爸爸」。可其實父親對兩個兒子的態度並無大異。Ivan惹惱他時,被丟出車外淋雨;Andrei做事不合他意時,也未能逃脫皮肉之苦。父親似乎從未對孩子們袒露過感情,只是機械般地照顧著他們,同時告訴他們在什麼時候應該怎麼做,而且必須這麼做。從兄弟倆的視角看,甚至很難察覺這個男人的內心情感動向,只能在肥臀豐乳的女人走過時,才透過後視鏡里父親追逐的眼神偶得一瞥。兄弟倆不時談論著對於父親的態度,Andrei傾向於逆來順受,Ivan的懷疑與警惕始終難以釋懷——「他再碰我,我就殺了他。」直至後來父親對Andrei拳腳相加,Andrei一反常態竭力逆反,Ivan積蓄已久的情緒終於爆發:「住手!否則我殺了你。」「如果你不那麼可惡,我會愛你,可你比別人還要可惡!」這也是父子間第一次附有感情色彩的對話。從此我們也知曉了,Ivan內心其實早已接受眼前這個陌生男人為自己父親,只是感情上的稀疏讓他難以立刻認同彼此關係。同時也看到,Andrei和Ivan對待父親看似迥異的態度,其實骨子裡完全一致,表象完全是個性使然。因為Andrei表面上的欣然接受在此刻也暴露出根基的缺乏。這裡父子三人的衝突是一個轉折點,此後父親意外身亡,而兄弟倆的角色也驟然易位,一向懦弱膽小的Andrei開始掌控局勢拿主意,原來很有主見的Ivan從此對哥哥俯首帖耳。父親躺在木船里沉下去時,兄弟倆聲嘶力竭地喊著「爸爸」,這可能是兩人第一次不假思索、發自內心的身份認同,只是對於父親來講太晚了。

片頭Ivan被夥伴們丟在高台上時,對母親說:「如果你不來救我,我會死在這裡的。」這個誓死不當膽小鬼的孩子在片尾毫不猶豫地衝上高台,並把父親拒之台下。兄弟倆將父親的屍體丟失在水底,回歸到父親歸來前的世界。而在這次旅程過後,兄弟倆各自的性格和心智都經歷了一次洗禮,我們能從他們身上看到父親的精神繼承。透過他們,俄羅斯民族性格和身份認同的回歸序幕,也緩緩拉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