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黑色追緝令--Pulp fiction

低俗小说/黑色追緝令(台)/危险人物(港)

8.9 / 2,260,136人    154分鐘 | 178分鐘 (original cut)

導演: 昆丁塔倫提諾
編劇: 昆丁塔倫提諾 羅傑艾佛瑞
演員: 約翰屈伏塔 山繆傑克森 烏瑪舒曼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京生

2010-01-11 05:46:57

原創影評:《黑色追緝令》:百年陳釀


讓我們來回味一下,黑色追緝令,相信沒有人會陌生的。即使沒有看過,也應該有所耳聞,在這部電影當中,有這樣的一段鏡頭,文森為搶救奄奄一息的蜜兒,在它胸口畫了一個紅點,這段場景好像百年孤獨里,奧諾上校那臨死前的道別。昆丁是個十足的天才,如他模仿百年孤獨一般,他將是百年不衰的天才,他善於抄襲,但是總是能夠自成一派,年輕的他叛逆,沒有套路,卻完全有著自己的主張和規律,他的影片早就已經形成了昆派風格,《黑色追緝令》就是一部地道的昆風。

記得有人這樣評價昆丁:鬼才,鬼才知道他在想什麼?黑色追緝令也是一樣,很少有人能夠看出它在講什麼?故事片嗎?三個故事,鬼知道昆丁要講哪一個?暴力片?不,昆丁吐沫橫飛的鏡頭也不少,記得朱斯背誦他最喜歡的聖經那一段就佔用了近1分鐘。有人說,酒是越陳越好,在黑色追緝令這部影片當中,簡直低俗的可以,所有的人物,其實都是小人物,從一開場的小南瓜和小兔子,就已經奠定了本片的性格:小角色,俗鏡頭。唯一的大boss馬沙,出場還遭遇了尷尬。但是整部電影超越兩個小時的跨度,卻足夠讓人睡個午覺,而這個午覺就是陳釀,凡是堅持的看完它的影迷,不會沒有影像鏡頭的,這就是昆丁的才華,他的無邏輯往往最具逆反魅力,他的刻意往往無意中會成為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不知道有多少人曾經沉迷於再昆丁的電影中尋找遊戲

昆丁喜歡講讓人看不懂的故事,黑色追緝令不過是一切庸俗的拼合。沒有倒敘、插敘,毫無線性規律,只是開頭給人犯罪,結尾讓人救贖。但是真正的大團圓,卻在1小時51分,布奇帶著妻子離開洛杉磯。昆丁的電影《黑色追緝令》沒有唯一串聯的線索,從影片的字幕,我們可以如此理解。開場是小南瓜和小兔子商量如何搶劫餐廳,獲得財富,然而我們沒能看到結果,緊接著是字幕黑色追緝令,低俗就是那個皮箱子,裝滿金子的皮箱子,為了這個永遠沒有讓觀眾看到裡面的金光閃閃的皮箱子,其實貫穿了全片,它總共就打開過兩次,開頭10分鐘和結尾十分鐘,但是永遠沒有一個正面鏡頭。在這段故事裡,文森與朱斯殺死了馬沙的兩個叛徒,沙發男和椅子男,但昆丁丟掉了牆角男馬文。下面進入了字幕文森與馬沙之妻,在這段故事裡主要講了布奇和馬沙之間的交易和毒販與文森之間的交易,請注意這兩段交易都將成為下文的伏筆。交易過後文森受到老大馬沙的委託,陪同大哥的女友蜜兒遊玩,在小兔子餐廳跳了一段招人笑意的扭扭舞,尤其是餐廳中的夢露,昆丁還模仿了她經典的性感一幕。當蜜兒瘋狂過後,在家裡卻誤吸了毒販賣給文森的毒品而差點丟命。請注意,在這裡文森的鏡頭是在廁所中,在開場時,文森也是從廁所里出來殺死椅子男,而現在他也是從廁所里出來發現蜜兒偷吃了他的強力毒品。於是文森返回毒販家搶救蜜兒。接著故事回到了一個孩子,和一塊金錶的故事,於是電影總出現了第二個關鍵物品金錶,可是金錶的來歷不凡,故事透著粗俗,這就是昆丁的低俗之道。

金錶是昆丁在電影敘述中臨時插入的線索,看似好像皮箱無了蹤影,實際上金錶是發生在皮箱之後的。金錶的出現徹底打亂了開始時,布奇與馬沙的交易,於是馬沙決定派文森幹掉布奇,在布奇發現金錶遺失返回舊所時,文森卻在廁所暴露了自己,還記得嘛,要命的廁所,讓文森這次丟掉了自己的小命。在我們看來布奇將是馬沙的必殺對象時,卻發現故事發生了轉折,布奇巧遇馬沙,馬沙與布奇誤入雜貨鋪,雜貨鋪古怪異常,老闆奇特,野獸古怪,連警察都很變態。但是這一系列的莫名其妙卻讓馬沙與布奇重歸於好。實際上這才是故事的大團圓結局,布奇帶著妻子遠走他鄉。

這時字幕出現邦妮的遭遇,讓我們發現故事還沒有完,但實際上故事回到了開始。朱斯與文森殺了椅子男。卻因為一個槍法奇差的漏網之魚,讓朱斯開始悔悟,而文森又不慎走火誤殺了馬文,引來馬沙安排的人物沃夫先生,這就是在邦妮家的傳奇遭遇,還記得開場時的西服變海灘裝嘛,這裡就能找到答案,實際上式邦妮家發生的故事,緊跟著朱斯和文森在餐廳吃飯,遭遇小南瓜與小兔子打劫。而朱斯卻一改常態,在背誦了自己最喜歡的聖經之後,放走了小南瓜和小兔子,而自己卻和文森離開餐廳,這一次文森也是在廁所,然而沒有出入命,看似結尾是美好的結局與救贖,實際上我們捋一下,會發現,皮箱只發生在上午時間,金錶發生在皮箱事件之後,而貫穿所有故事的是馬沙的故事。

這就是昆丁的作品,他喜歡玩遊戲,喜歡在電影中使用暴力、美學、娛樂和刺激,同時他也喜歡給觀眾帶點爆米花的同時,和一點智力遊戲,在昆丁的電影中尋找答案是影迷的另一口糧。這種強烈的互動正是昆丁的電影風格和特點。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