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愛麗絲漫遊城市--Alice in the Cities

爱丽丝城市漫游记/AliceintheCities

7.9 / 13,313人    110分鐘

導演: 文溫德斯
編劇: Veith von Furstenberg 文溫德斯
演員: 魯迪格福格勒 Yella Rottlander 麗莎克羅伊策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唐|局外人

2010-01-12 10:26:59

身份的焦慮


最近在看阿蘭·德波頓寫的《身份的焦慮》,此君從哲學藝術談到政治波希米亞,如此煞費苦心,為的就是教會人們應該在這個身份焦慮感日益增強的社會裡學會儘量獨立於別人的評價之外確定並堅定自己的身份。讀了之後我深以為是。只不過我覺得關於身份的另外一個難點是如何去確立這樣一個自我的身份認同,如果我們已經確信應該在社會和別人的價值判斷之外存在一個不受流變的外界評價影響的自我存在,但是卻迷惑於這樣一個自我和身份的具體內容,那似乎還是無濟於事。而關於這點,阿蘭·德波頓教不會我們,或許沒人可以教會我們。
 
這種身份的焦慮跟著phil無精打采的步子漫步於《艾莉斯城市漫遊記》中的美國街頭,在把一切變為商品的美國電視節目裡,在拍立得尚未立得照片還沒能顯影的間歇里,縱橫交錯,盤植在phil經常僵滯著的表情里。他臉上的表情跟我一樣少,他在美國到處亂晃的步子跟我五個月的步伐節奏如此相似,於是我意識到我進行的並不是一場五個月的旅遊或者旅行,而只是一次漫遊。
 
直到艾莉斯的出現,從阿姆斯特丹的機場開始,phil不怎麼拍照了,雖然心不甘情不願,卻還是投入到了為艾莉斯尋找祖母的過程中。而在這個過程中,那種關於身份的焦慮感卻在不知不覺減輕。我想類似的故事很多,《蝴蝶》、《中央車站》都是講述在與孩子的相處過程中成人逐漸獲得新的感悟的故事,但是《艾莉斯城市漫遊記》卻並不是那麼樂觀的,直到片尾我還是感覺到那種有些虛無的氣氛,但是很明顯,phil漸漸輕鬆了下來。
 
放下相機,放棄一些自己眼中的世界,與人發生聯繫,進入到客觀世界中,而不是單純地旁觀和評價這個客觀世界,我想這就是phil最後能夠輕鬆下來一點的原因。因為過份執著在自我的尋找和身份的確立里,反而讓自我成了這一切的阻礙。這時與阿蘭·德波頓所說的恰好相反,我們不是要盡力擺脫外界的標準,而是要進入到外界中尋找一些參照物。儘管我們需要一個獨立的自我、一個獨立的身份,但這樣的獨立始終都不能擺脫我們生而為人的身份,不能擺脫我們所處的環境。
 
艾莉斯彷彿phil的小精靈一般,引導他走出了一段「漫遊」。《德州巴黎》,《歧路》,《艾莉斯城市漫遊記》,文德斯的電影裡,始終讓我印象深刻的就是人物行走的姿態。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