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7,524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邑人

2010-01-13 01:05:42

紅塵之外,那個屬於自己的知音


沒想到澳洲電影可以做到這麼好,也沒有想到動畫片可以這麼拍。

看慣了皮克斯與迪斯尼,會覺得美國的動畫片都充滿了天馬行空的想法,覺得很神奇,而且整體的色彩都是向上的,都是美好的,觀影人群也是老少咸宜。只有少數的動畫片,它們只是借用了動畫的外殼,所表現的主題卻一點都不是那種單純的美好,這樣的片子,《和巴什爾跳華爾茲》就是這樣的一部,還有這一部《瑪麗與馬克思》,覺得他們之所以被拍成動畫片,完全是內容的需要,給人的感覺是除此之外,沒有別的形式可以容納那種散發的氣息。只有在動畫的世界中,才能夠準確與傳神地導演想要表達的想法。

《瑪麗與馬克思》的觀影過程,幾乎就是在讀一篇有聲的抒情散文。想一想吧,在冬天的午後,打開音響,黢黑的鏡頭慢慢升騰起來,起初一切都顯得不那麼經意,然而隨著鏡頭看起來,慢慢的一種在茲念茲的孤獨感就在觀影的心中氤氳地升騰起來,就像山石下面的小草,總是蜿蜒著伸展穿越岩石的縫隙,去尋找屬於自己的空間。人的孤獨,需要排遣,而這種排遣,最好的方式就是去尋找一個正確的人,去跟他or她細細地敘述點點的苦與寂,然後再看著他or她一點點地接納下來,而且感同身受,會為你擔心起來,為你設身處地地去考慮。

這個電影是帶有導演半自傳成份的片子,所以故事的時代被設置在了1990年代以前。那個時候,現代的通訊設施還沒有被建立起來,要想跟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之外的人建立關係,還要靠手寫的郵件,而網路與電話都還是故事之外的產物。

瑪麗是一個生活在澳洲墨爾本的一個小女孩,幼小的她由此突發奇想地給給一個人發去了一封郵件,沒想到居然收到了回復。來信的人是一個生活在美國紐約大都市的一個患有自閉症的44歲的中年男人。於是,來往與兩個世界的兩個完全不同的人,小女孩與老男人,他們建立了一種奇妙的關係。通過郵件,兩個孤獨的人被維繫在了一起。

這個故事本身沒什麼可說的,重要的是兩個人各自生活的狀態,在墨爾本鄉下與在紐約,他們都是孤獨的。這兩個人,他們的生命普通的幾乎都沒有什麼值得讓人關注的價值。而正是這樣的兩個活著的人的樣本,將世界上的我們每個人內心深處的孤獨與寂寞感給串了起來。瑪麗與馬克思的生活,在某種程度上都在散發著我們生活中的某種精神狀態,他們就屬於我們,我們分明就是他們,此在即我在,我在即彼在。這種微妙的精神狀態,即使是最好的演員,也是難以充分傳達的,而亞當·艾略特聰明地將之用動畫片的形式給予了展現,正謂恰如其分。而且,整個電影的配色與音樂都恰到好處,與情節配合的天衣無縫,撓到觀影者的內心深處,於是,隱藏著的精神感覺,便被輕易地激發了出來,並對於電影給出了深刻的認同。

這樣的電影,就像讀一首優美的散文詩,拿《瑪麗與馬克思》與《飛屋環遊記》相比,可能《飛屋》適合的人群更多一些,而且因為老少咸宜而傳播的更久,但我覺得再藝術上,還是《瑪麗與馬克思》更勝一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