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阿子

2010-01-15 18:03:30

茫然的英雄


     這場戰爭的敵人到底是誰?文明之間的隔閡究竟如何消除?看過《拆彈部隊》(Hurt Locker),人們心中可能有無盡的疑問。在伊拉克、阿富汗,無數的美國大兵大概也面對著同樣的問題,他們面對毫無蹤影的敵人,打一場不知道該和誰打的戰爭,不知道自己什麼時候會喪命。這部電影講述的正是他們的故事,被很多英美影評人視作「為21世紀戰爭片下定義之作」。如果有一部電影能夠為伊戰代言,那可能就是這一部了。

  Hurt Locker本身指的是拆彈士兵們身上那層厚厚的防護服,當然從電影裡來看,這層高科技的衣服並不一定能夠幫助他們在炸彈爆炸時逃生。儘管《阿凡達》如今有著橫掃一切的姿態,但卡梅隆前妻凱薩琳·畢格羅(Kathryn Bigelow)導演的這部電影,在今年的各種電影節上與之形成了對峙之勢,儼然是一段佳話。她擺脫了大多數女性導演只能拍攝浪漫愛情片或者文藝小眾電影的桎梏,一出道就以拍攝各種動作片見長,算是一個異數。和卡梅隆的婚姻,也是在某次合作當中迸出的火花,即使分手以後,卡梅隆仍然對她有著「惺惺相惜」的推崇。

  影片一開始,你可能會以為這是一部以蓋伊·皮爾斯(Guy Pearce)為主角的英雄片:美國大兵將伊拉克平民從炸彈的威脅當中解救出來。但沒過幾分鐘,他就命歸黃泉,兇手不知道究竟是誰——拆彈的緊急關口,附近有個伊拉克肉鋪老闆撥通了手機,手機信號引發了爆炸。但又沒有任何的證據說明肉鋪老闆是故意的,同樣美國大兵們也無法下定決心朝肉鋪老闆開槍,以此換取同伴的性命。 

  隨後到來的拆彈小組新任組長威廉·詹姆斯(威廉 詹姆士),和蓋伊飾演的前任組長作風完全相反,不按程序來,更像一個獨行俠,而且性格固執,認定了什麼就一定不會放棄。這是一個理想的牛仔式好萊塢電影典型主角,《阿凡達》、《星際旅行》的男主角都是這種性格的拷貝。只不過從美國西部來到伊拉克街頭,一切都不一樣了,不再有那些黑白分明的佈景,沒有美麗的異族女性來幫助解決語言問題,只有陌生如同外星、不停有冷槍和炸彈的滿目瘡痍的街巷。而這大概也是美國士兵們在海外普遍面對的問題,《拆彈部隊》只是坦白地表示了出來:他們不知道怎麼根本地人溝通,本地人也沒有興趣與他們溝通。  

  他們認為自己在給異國的人民帶去福祉,但本地人並不領情。而他們又無法真正越過文化的鴻溝,去了解自己正在幫助的人。詹姆斯認為自己和軍營門口能操幾句英文賣盜版DVD的伊拉克小孩「貝克漢姆」交上了朋友,他看到工廠里「人體炸彈」小孩的屍體,認定那就是「貝克漢姆」。於是從軍營裡偷偷跑出來,逼迫本地人帶他去「貝克漢姆」的家,結果他真的認錯了人,「貝克漢姆」第二天又出現在軍營門口。伊拉克街頭被拍攝得如同外星球一般陌生,詹姆斯穿行其中,氣氛緊張堪比拆彈場景。  

  拆彈的緊張氣氛貫穿了全片,還有無法預料的遭遇戰,一切都不可知。就是拉爾夫·費因斯(洛夫 Fiennes)這樣的超級明星,也一樣不佔多少戲份,他扮演的賞金殺手,出場以後不到15分鐘就被看不見的敵人遠距離狙擊,死掉了。和以往的好萊塢電影裡,壞人總是有血有肉不一樣,這部電影裡的敵人全部是看不見的。有很多主觀鏡頭,似乎在暗示你,他放了炸彈,還有狙擊手的主觀鏡頭,但最終這些人都面目模糊。這有點讓人想起哈內克導演的歐洲片《隱藏攝影機》(Caché)。不同的是這終究是好萊塢產品,這個題材本身不停遊走於生與死之間,讓人腎上腺素分泌更旺盛。而且最重要的不一樣,是美國有一場真實的戰爭要面對,儘管面對的敵人,正如電影裡所表現的那樣,是看不見的。 

  有人可能會把這部電影解讀為為戰爭辯護,尤其詹姆斯這個孤膽英雄的形象,按照通常的好萊塢邏輯理解,應該是一個被謳歌的對象。但一切恐怕並沒有這樣簡單,詹姆斯是一個被戰爭異化到無法融入家庭生活、只想去前線的「怪胎」。他甚至會保留每一次拆彈拆下來的引信做紀念,他的戰友認為這個習慣實在是讓人毛骨悚然。他只是一個茫然的英雄,在一個陌生的地方,做著自己以為是正確的事情,選擇回到戰場繼續拆彈。而電影提出的問題並沒有解決,敵人到底是誰?隔閡究竟如何消除?這大概也是導演提給美國的問題。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