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克拉瑪對克拉瑪--Kramer Vs. Kramer

克莱默夫妇/克拉玛对克拉玛/克蓝玛对克蓝玛

7.8 / 155,039人    105分鐘

導演: 羅伯班頓
編劇: Avery Corman 羅伯班頓
演員: 達斯汀霍夫曼 梅莉史翠普 珍亞歷山大 Justin Henry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尹喜

2010-01-16 09:09:58

殼總有一天會破 而愛永生


深夜 抽出OSCAR老電影的碟 點開了克萊默夫婦。。。

幾年前 就有這張自己刻制的碟集,也曾點開過克萊默夫婦那個小畫框,由於那個時侯的浮華和已經習慣了的炫目,對這樣一部像「成長的煩惱」般畫面質量的家庭倫理老電影,毫無興趣。

今天,很安靜 很感動的看完了這部電影。情節,可以說簡單得讓所有人都覺得很俗套,敘事方法,可謂是平鋪直敘,沒有令人驚異的剪輯,燈光,佈景,或者任何令人感到迷惑的元素。從頭到尾的直白,就像是法庭上的旁錄,不參雜任何懸念。

然而,就是這樣一部 穿著打扮停留在上個世界七十年代,人與人沿襲著美國歐洲風度的文雅禮貌的老電影,吸引了我,打動了我。在困頓的時候,我沒有以每5秒的速度快進的跳著看完,而是,從頭到尾,喝著牛奶,抱著枕頭,一次次被輕輕的打動,一次次被悄悄的感染。

最深刻的感受,來自 人最本源的——愛

婚姻障礙,單親生活,父愛缺失,母愛缺失,失業危機,419滿足需要,撫養權爭奪,女性獨立,迷失自我……這一切的疊加都讓生活看起來,很糟糕,然而……

喬安娜的離去,是因為她本快樂幸福的婚姻,使她一天天迷失自我,一天天抑鬱,她尋求丈夫的幫助,卻得不到至愛的回應,她只能痛苦的離開家,離開自己最最疼愛的兒子。

泰德在事業頂峰,突然變成了一個單親爸爸,一團亂的生活,讓他兩頭忙活,對兒子的照顧分散了他大量的工作精力,也使他失去了工作。當然他彌補了從前對生活的缺失,成為一個稱職的父親,和兒子建立起珍貴的父子情。

在一如生活般的敘述中,影片並沒有激化矛盾,而是儘可能真實的展現。泰德和同事在家419,被兒子撞見全裸的女人,比利表現得如此淡定,只是問了些小問題,目的只是看眼前這個和父親親密的女人是否和自己有類似的興趣愛好。

而當泰德回答比利母親為何離去時,經過了抱怨,哀傷,思念,變成了理解。他幾乎說出了喬安娜離開的最深刻的原因,也不外乎是對自己進行反思後,最直白的反省。不再有怨恨,也沒有了抱怨。

法庭上的撫養權爭奪戰,律師們之間為達目的的唇槍舌劍,鋒利無比,刀刀見血。當泰德的律師嚴厲的質問喬安娜「你人生中最重要最長久的婚姻關係是失敗的,是不是?」,喬安娜淚流滿面,而看著前妻的泰德向她示意著「NO」。婚姻的結束,並不代表這對愛人有多失敗,反而使他們,在法庭上,通過那些尖銳的問題,進一步的理解彼此,理解彼此對於比利的愛,是如此真實,和全部。

泰德失去了孩子的監護權,為此他不惜金錢的希望上訴,卻因為如果上訴必然要讓比利出庭面訊的話,他放棄了,他不願意給孩子幼小的心靈幪上這樣的創傷。他細心的和孩子解釋著,給他做最後一頓早餐,收拾好他所有的玩具,答應孩子所有的要求。他是難過的,卻不忘對兒子微笑,給兒子最有力的擁抱,他是一個爸爸。

喬安娜,雖然得到了兒子的撫養權,卻深深的意識到,她將帶走的不僅僅是兒子,而是將兒子帶出一個他自己的家,無論再怎麼仿製得跟原來一模一樣的房間,也無法彌補這個事實。於是她放棄帶比利離開,也只因為她是如此如此的愛自己的兒子。

一切源於愛,而非強行佔有。一切形式,都只是一個固有的軀殼,而愛如水無論再什麼樣的容器里都可以滿溢,並將我們包圍。

瑪格麗特,克萊默夫婦的鄰居,比他們早離異,甚至因為自己,也因為出於朋友的考慮而曾勸不快樂的喬安娜離開。她和喬安娜不同,她盡守著一個母親全部的職責,而讓丈夫離開,而在與泰德閒聊時,她從未責怪過前夫,甚至時常想起他,甚至矢志不渝。當泰德問她如果前夫回來和她和好,她是否會接受時。她的回答是,如果他真的愛她就不會選擇離開。然而,在經歷了克萊默夫婦的官司,親見泰德的稱職父親生活,接觸喬安娜曾經的抑鬱後,她主動打電話給了前夫,決定和好。

不管是離開,還是回來,帶走,還是留下,彼此深愛便沒有什麼可改變。外在的形式,看似合情合理合法的,看似受到強權保護的,都是脆弱的,強求不得,而真正流動在我們彼此之間的僅僅只需要是,那一份源自心底最最深刻的愛。

難怪人說 有愛不死,因為生死已成形式。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