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慾望莊園--Brideshead Revisited

故园风雨后/欲望庄园/旧地重游

6.6 / 13,737人    Argentina:133分鐘 | USA:133分鐘

導演: 茱莉安賈洛
編劇: 安德魯戴維斯 傑瑞米布魯克
演員: 馬修古迪 艾瑪湯普遜 邁可坎邦 班維蕭 海莉艾特沃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柴疏雪淺

2010-01-16 09:24:00

另一種悲劇的誕生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我寫作是為了在光陰流逝中使我心安」。


                                 —— 權作題記


    《故園風雨後》是一部由小說改編為BBC電視劇,又由電視劇改編過來的電影,故事發生在上世紀初,很老了,又很新。


   一個平民子弟查爾斯·雷德(Charles Ryder)進入了牛津,在那裡偶遇了酷愛男風的文藝青年,爵士塞巴斯汀·福萊特(Sebastian Flyte)。這位塞巴斯汀爵士風流倜儻,周圍的人都入不了他法眼,但是他卻一眼看上了容貌俊朗、表現質樸的查爾斯。於是乎經過一些精心安排,將其泡上了手,而查爾斯涉世未深,也樂得與富家公子一起在他家的莊園birdshead逍遙,其中旖旎種種,自不待言。然而盛宴不常,轉眼間查爾斯就發現了塞巴斯汀家的憂患種子:其母篤信天主教,對塞巴斯汀荒唐的行為多有不滿,其父親和母親則長期兩地分居。為了躲避母親的教訓,塞巴斯汀和查爾斯一起隨著父親去了父親的義大利情人家,而塞巴斯汀的妹妹茱莉亞 (茱莉亞 Flyte)也跟了去。

  結果是,在義大利,查爾斯發現他喜歡上了茱莉亞,兩人幽會被發現。於是賽巴斯汀很受傷,回莊園後一蹶不振,塞巴斯汀的母親(就是《穿普拉達的惡魔》裡面那個時尚老女人)不得不將茱莉亞許配給其他人,並趕走了查爾斯,塞巴斯汀後來仍然執意去了摩納哥。塞巴斯汀的母親病的奄奄一息,但為了兒子仍然去央求查爾斯前往摩納哥找回塞巴斯汀。查爾斯去了摩納哥,在那裡發現了已經病入膏肓的塞巴斯汀,塞巴斯汀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開始信仰他從來就不相信的天主。

   查爾斯為此遠走非洲,數年後回國,期間結識了一個賢惠的女子並在她幫助下成為著名畫家,進入上流社會。然而在一艘海輪上,她他又重逢茱莉亞並與之重燃愛火。茱莉亞告訴他,自己業已嫁給一個富家子,但過得並不幸福,塞巴斯汀就與茱莉亞一起回到闊別已久的birdshead莊園,並用幾幅自己的得意作品換回了富家子與茱莉亞的離婚協議。但是當塞巴斯汀正要帶著茱莉亞離開這個莊園奔向新的幸福生活的時候,茱莉亞卻拒絕離開這個地方了—— 作為從小受到母親教誨的天主教徒,離婚再嫁這種有違天主教教義的行為帶來的罪惡感始終折磨著她, 而茱莉亞老父病重,臨死卻回到birdshead來歸天,並在臨終也在胸前畫十字表示歸依天主教的行為更徹底地堅定了茱莉亞的信念。
    
     查爾斯不願留下來,只好黯然離開了birdsead莊園,並在二戰期間又回到這裡,得知塞巴斯汀死在了摩納哥,而茱莉亞也作為志願者去了前線,查爾斯當時思緒,估計也就這兩句可以概括了——「今來我思,雨雪霏霏」。

        
     也許有人會問,宗教的力量有多大?竟然可以將感情很深的兩個人分開?

    也許,讓茱莉亞不能拋棄而跟著查爾斯遠遁的根本原因,與其說是她的天主教信仰,不如說是她在天主教家庭里長期形成的道德感。這種道德感讓她掙扎,讓她痛苦,再加上她又非常沒有安全感,對查爾斯不敢完全信任,而留在birdsshead至少她還能保證心理安定,所以她選擇了留下。birdshead就像她的蛹殼,破殼而出,可能飛向廣闊的天空,也可能迎向死亡的鳥啄,她最後選擇了將自己包裹在繭里。

     就查爾斯來說,birdshead固然給他帶來了美好時光,也給他帶來過屈辱,作為一個「pattingdon 來的畫家」,一個從平民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塞巴斯汀母親給他的屈辱讓他難以忘懷。他不願和茱莉亞一起留在birdshead,只好選擇離開。

  
      有人說查爾斯很陰險,拆散了好好的一個家庭,不過由於電影本身沒有表現最終結果,對此我不做評價。


      我想提的是另外一種思路:

      關於悲劇誕生,很多人認同的說法是:悲劇就是將美好的事物毀滅給人看。但如何毀滅?似乎沒人回答。


      其實黑格爾說過,悲劇是兩種「普遍力量」之間的必然衝突,這兩種「普遍力量」都沒錯,但是它們又發生了衝突,最後衝突雙方只好同歸於盡。
  

      查爾斯和茱莉亞之間,如果有什麼悲劇的話,那麼他們之間的衝突就是宗教道德感、自我保護需要與男人的自尊之間的衝突,同歸於盡的,是他們之間的深情。


     寫到這裡,我自己也在震顫,這是怎樣的一種衝突啊——可能比肉體的毀滅更讓人驚心動魄——這樣衝突在的電影裡面也表現過,比如《霜花店》(原諒我看了這樣的電影),同樣是兩男一女的故事,王與其近衛統領有染,但近衛統領又與往後有染,最後是王用權力、用刀劍擺平了一切。這裡面儘管其中血流遍地,兩個男人都死了,但是這實在是一種巧合,太戲劇化。即使有那麼一種悲劇感,而遍地的鮮血又使得感情得到了宣洩。倒是像《故園風雨後》這樣表面的和風細雨下的悲劇性壯烈,反而讓人有一種鬱憤填膺的無比淒涼。

     
    而在這裡面,最讓人刻骨銘心的一句話莫過於塞巴斯汀和查爾斯都說過的那句:「I want too much.」


    是的,人總是吃飯的時候不肯吃飯,百般思索;睡覺的時候不肯睡覺,千方計較;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但是回頭一想,人在世上,有誰不想多嘗試幾種生活呢?有誰不願意情感經歷更加多一些呢?(當然,縱慾也抱著同樣的目的,但是那種追求跑得太快,把原來的目的反而拋在了腦後)我們去看電影裡面的奇幻世界,看肥皂劇裡面的悲歡離合,看紀錄片裡面的奇特人生,不就是想體驗另一種生活,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嗎?但是,有的感情需要,本身必須是基於自由人達成的契約才能完成;同時,命運又總會給不同的人賦予不同的「普遍力量」,於是悲劇便誕生了。


      所以,讓我們一起背誦盧梭在《愛彌兒》裡面寫下的句子吧:「人啊,把你的慾望限制在你的能力之中吧,這樣,你就不會痛苦了。」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