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米Mia
2010-01-19 11:03:24
這一刻的靜謐,有了力量
據說,絃樂是最接近於人聲的。而大提琴,音色豐厚沉鬱,論表達人類感情可謂之翹楚。時而豐滿,時而低沉,在管絃樂的演奏中,大提琴的存在不可或缺,往往沉澱了一支樂曲的靈魂。而在電影語言的表達中,大提琴相比其他樂器往往被賦予了最深刻的人類情感:高畑勛的作品《大提琴手》中落魄失意的大提琴手,吸引小動物伴其左右;經典作品《她比煙花寂寞》講述著名大提琴家杜普雷的一生。看似輝煌喧鬧人生,感情卻流離失所。她無以倫比的音樂成就,藉著大提琴成為了無處排遣的寂寞;《八月迷情》中的大提琴手萊拉,古典與現代兩種氣氛的摩擦,如月老的紅線,成就了她與流行歌手劉易斯的愛情樂章;《獨奏者》中,流落街頭的演奏者納薩尼爾跟同樣失意的洛佩茲相遇,是大提琴完成了彼此的救贖,讓原本兩個世界的人萌生友誼。納薩尼爾這樣一個病態的,純潔的人,生命中只剩下貝多芬,沉靜在自己的幸福里,儘管衣衫襤褸。
以上這些片子裡,大提琴無不表達了深沉,真摯,複雜,抑或是含蓄的人類感情。而此片中,大提琴被賦予了更沉重的主題,那就是死亡。
剛開始在雜誌上看到此片時,我選擇了迴避。奧斯卡獎揭曉時,我對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這部日本電影產生了一點點的興趣。但是直到鬍子的力薦,我才利用我國無敵的盜版資源,DOWN了這部片子來看。可以講,我早該聽鬍子的話。
我承認我迴避該電影的最初原因首先因為這是日本電影:不喜歡拖沓的慢鏡頭加上一點點的對日本的牴觸情緒,使我一再的錯過他。其次,主題比較陰暗。看看我們國家,我們的光電*宗菊。催生多少「好」片子啊,胡打爛鬧一同,從獻禮片主題高大全,到山寨片挑戰低俗底線,主題或光明,或雷人,別管是否有藝術價值,從院線經理到掏錢進影院的小百姓,不全是樂樂呵呵的?那有這樣的主題呢?但是看過之後,真覺的這部電影好看的「讓人為難」。
回想當年李安的《斷背山》,在英雄美女的好萊塢當下,用這樣一個同性戀題材征服觀眾,體現了一個導演的眼界與膽識。對人物情感的細膩把握,讓人們驚嘆的發現「禁忌之愛」也可以這樣純粹。《入殮師》也是如此。生命艱難。如大提琴手小林在樂團解散時為養家被迫接受的一份工作,如在廣場上遺棄自己兒子的至今無以相認的母親,又如溪流中逆流而上的魚,縱然流水沖下先驅者的屍體,也要努力上前。
揭開逝者的面紗,那曾經鮮活的容顏已失去溫度。拋開恐懼,送逝者最後一段通往天國的路,這段儀式甚至如洗禮般神聖。人,不管活出怎樣的一條人生軌跡,那一刻來臨,所有糾葛消失。逝者已矣,活著的人依舊留在這個世界上,帶著對亡者無法抹去的情感。村上春樹在《挪威的森林》中寫到:死,並非是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份得到永生。(原文是否如此?)那些經歷著至親離世的人,若可以亡靈面前或懺悔或諒解,那麼死亡這樣冰冷的情感,也許會得到最後的溫暖吧。我認為本片很經典的兩個場景:一位老先生去世,夫人在其額頭上留下一吻。其他女親屬依次吻別,紅唇印布老先生滿臉頰。大家笑了,笑了又哭了。此情節如《鐵達尼號》中巨輪將沉時相擁而眠的老夫婦一段那般閃亮。還有影片最後小林原諒父親,父子冰釋前嫌的時空對話依靠一對石頭來完成。「古時候還沒有語言,人們就找一塊能代表自己心意的石頭送給對方。」這是何等浪漫的表達?也許,小林從未理真正解過,只有天人永隔的時候,才能完成親情的拯救。
此片音樂考究。久石讓的配樂一如既往的讓人盪氣迴腸。隨著主人公心緒的變化,大提琴所演繹出從恐懼懷疑,到釋然接受,再到理解醒悟。情緒精準,緩急有序。我對音樂沒有研究,對電影音樂實則懷有最樸素的情感。我珍視一切讓我有情感衝擊的旋律。用鬍子的話講:你會閉上眼睛,安安靜靜的用心來聆聽。
這一刻的靜謐,有了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