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听说//听说

7.4 / 3,398人    109分鐘

導演: 鄭芬芬
演員: 彭于晏 陳意涵 陳妍希 林美秀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小築

2010-01-20 08:01:55

聽說


愛情和夢想都是很奇妙的事情
不用聽 不用說 也不用被翻譯
就能感受到它

 

        難得認認真真看完一部愛情電影,眼睛差一點點就濕透了。換做兒時的自己,肯定哭的稀里嘩啦的。就像看了「媽媽再愛我一次」一樣。記憶中這也許是第二部讓自己心動的電影吧。

        剛打開播放器,電影並沒有華麗的開場,沒有扣人心懸的對白,更沒有漂亮的女主角,一切都顯得那麼平庸。只有那小小的標題讓我多看了兩眼。「聽障奧運在台北」。



        太多太多感人的畫面,讓我無從下筆,姑且從「聽障」這兩個字開始吧。所謂「聽障」就是聽力障礙,通俗點說就是聾子。從小我接觸到的形容關於聽力障礙的人就只有一個字「聾」。讓我吃驚的是台灣,這個小小的島嶼居然會使用這麼文雅的詞語。聽不見是種生理障礙,而不是一種生理缺陷。比如形容一個人有智力障礙,很多人會不假思索的說別人是白痴一樣。然而這兩個詞對於這些障礙人士來說,心理反差是多麼巨大,就可想而知了。記得在成都,有一個字「瓜」,用來形容對方很笨,很不會處事。區別於成都,重慶或者全國更多地方會使用「傻」或者「笨」來代替。「瓜」這個字給人的感覺似乎並沒有人格的攻擊,而是客觀形容某人處事不當。這也從側面證明了天府之國的居民與世無爭,善良厚道的主人形象了。晚上在英語課上,老師讓我們造句。當說到愚蠢這個詞我們都不約而同地想到了stupid或foolish。老師說這兩個詞是對人格的攻擊,是不恰當的。應該使用silly來代替。比如愚蠢的錯誤應該寫成silly mistakes。老外為人處事往往是站在對方的角度思考問題。他們首先想到的往往是對方的感受。這也是我們5000年文明古國所需要借鑑的。

        記得中學時候在網咖上網。當時有一個語音聊天網站挺流行的,叫做罵吧。來自全國各地的人聚集在一起開罵,拿到麥的人只要能一直罵人不斷氣,就可以一直拿麥說。在網咖上網時,鄰座的一個青年男子就無所顧忌地罵開了,甚至連對方的祖宗十八帶都不放過。也許這是當時人們釋放壓力的一種形式吧。也許人們在國罵的背後還思考有新的發現。但至今,這種愚蠢的表現我都無法苟同。記得小學老師說過一句話:你要別人尊重你,就先要得到別人的尊重。一直刻在我心裡,無法抹去。回想起來,良好的啟蒙教育對我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成長指出了非常明確的方向。我非常感謝小學的啟蒙老師。

        說遠了,我們開始正題。天闊和秧秧是電影裡的男女主角。天闊的父母是做便當生意的,天闊大學畢業以後就一直在幫助家裡的生意,每天給客人送便當。秧秧是一個傳教士的女兒,她還有一個姐姐是游泳運動員,也是一位聽力障礙人士。每天秧秧不辭辛勞在外打工,為的是能夠幫助姐姐早日實現夢想,取得聽障奧運游泳冠軍。

        電影剛開場,10分鐘都聽不到電影的任何聲音。我想起台灣著名導演侯孝賢曾經導演的一部電影,名字不太記得了。開場是長達10分鐘的黑屏。把觀眾的胃口吊夠以後,突然出現的畫面使所有觀眾為之震撼。「聽說」是一部描寫聽力障礙人士的電影,開場的靜默很正常,也許是導演的藝術手段。然而過了20分鐘仍然沒有聲音,只有那單調的字幕。我開始檢查我的耳機。果然,聲音沒開,汗!重新看吧。雖然有點點失望,但喜劇的行為配合喜劇情調的電影,也還是頗有一些情趣。

        既然說起了侯孝賢,我就想再多說兩句,給某人上上電影課吧。侯孝賢是繼索科洛夫的「俄羅斯方舟」以後,第二位擅長使用長鏡頭的導演。而且其美術功底不亞於索科洛夫的表現。「拍了這麼多想從形式上著手求改變的電影,感覺已拍得差不多,我想以後所拍的片子將會有很大的不一樣,不再從形式著眼,而是從內容一步步來。」這就是侯老成名的關鍵了。他的「海上花」是他藝術的巔峰。奠定了台灣在國際電影史上的地位。說他是電影界的季羨林一點也不為過。附上作品年表,某人有空去下下來看看吧。

  ■侯孝賢作品年表

  1980《就是溜溜的她》

  1981《風兒踢踏踩》

  1982《在那河畔青草青》

  1983《風櫃來的人》《兒子的大玩偶》

  1984《鼕鼕的假期》

  1985《童年往事》

  1987《尼羅河的女兒》

  1988《戀戀風塵》

  1989《悲情城市》

  1993《戲夢人生》

  1995《好男好女》

  1996《南國再見,南國》

  1998《海上花》

  2001《千禧曼波》

  2004《咖啡時光》

  2005《最好的時光》
        繼續說我們的喜劇。我認為天闊父母的角色定位非常重要。天闊可以被認為是台灣80後吧,那麼他父母我們姑且稱為80後的父母。80後的父母形像是如何的呢?首先他們出生在亂世,年輕沒有接受太多教育。生活很艱苦,大多人成就事業是靠自己艱苦勞動。對於小孩,他們希望能夠為之提供最優良的環境。希望他們完成自己未完成的夢想,所以很嚴格。又希望他們不要太勞苦,所以很溺愛。因為經歷了現代社會的發展,所以思想很開放。就這樣一個角色定位,使天闊從小就特別依賴父母,聽父母的話。然而又有一些小小的叛逆,希望有些事情能自己做主。就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天闊認識了秧秧。而秧秧生活在社會的底層,姐姐是聽障人士,母親去世了,父親去了非洲傳教。秧秧每天要照顧姐姐,從小就成就了自己面對艱苦永不放棄的個性。

        兩個人在一起,有很多很多難以磨滅的記憶。天闊認識秧秧是在游泳館,當時秧秧和姐姐正在用手語說話,天闊以為秧秧也是聽障人士,因此用手語和她攀談起來。直到秧秧打算嫁給天闊,他們一直用手語在戀愛。這是最讓我感動的情節。思考我們現在所謂的感情,已經很幸福了。大家溝通沒有障礙,能夠充分表達自己的思想。然而正是這樣的正常,給很多感情帶來了危機。思考多了,表達多了,人自然就變得複雜起來。愛情其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不需要長篇大論,不需要無休止的爭吵,更不需要藝術的語言去烘托。只簡簡單單的「幾個動作」就能表達的淋漓盡致。愛情和夢想都是很奇妙的事情,不用聽不用說也不用被翻譯,就能感受到它。感情是心與心的交流,如果停留在表面,則永遠無法感受那最美麗的東西。記得尋秦記中有段對白,項少龍與琴清被奸人挑撥,琴清堅信自己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所愛的人。如此至誠至深的愛情,是只能用心去感受的。而非一句:「求求你相信我吧。」所能達到的。



        此外,秧秧的性格也讓我印象深刻。秧秧是一個做事很認真的女孩,要嘛不做,要做就一定要做到最好。這與我個人的觀點有些許類似。秧秧在步行街賣藝。這裡我想多說兩句。台灣的藝人在步行街賣藝是政府支持的,而且政府也希望這些藝人能夠給步行街帶來更多的生氣。粗略數一下,電影裡的台北步行街有大大小小十多群藝人,各自表演不同的技藝。靠自己的勞動謀生。甚至有些還認為這是做著自己喜歡做的事情。這是正當職業,並不是乞討。而在我們偉大祖國的北京就不同了。來到北京3個月了,每天在13號線里折騰2個小時,電視裡的廣告,車站到站時的報站,都能倒背如流了。但是有4個字我一直沒聽清楚。並不是我聽力的問題,而是我完全無法將地鐵與那四個字聯繫在一起。「請大家共同抵制乞討賣藝等行為。」就是這「乞討賣藝」四個字,是直到這個月在地鐵13號線的LED顯示屏上看到的。我很難忍受北京人做事的方式。為什麼乞討?周星馳的一部經典電影「蘇乞兒」里就有一句非常中肯的話來解釋。國泰民安了,還有誰會去乞討呢?難道乞討就一定是乞丐的錯了?再說賣藝。藝術家把自己的作品展現給世人的過程,是這個藝術家嘔心瀝血的一個過程。而藝術家更需要靠自己的雙手來養活自己。那麼結論就是藝術家靠出售自己的藝術品來養活自己,從而能夠進行更多藝術領域的探索就無可厚非了。地鐵上的「乞討賣藝」被說成是一種貶義的行為,被形容成一種城市的垃圾。那麼我想說一句,難道只有國家大劇院裡,花大把鈔票買票進去看的才是所謂的藝術。而街頭藝術就被形容成像垃圾一樣的東西,污染了城市形象。我們花費大量精力來建設我們的精神文明,結果全被那些骯髒的金錢所束縛。實在可悲啊。也許這也不能責備我們的社會。自古以來,我們「偉大的」手工藝技師、「高尚的」表演藝術家都是要被用來當作與帝皇殉葬時的陪葬品。他們被當作是一件有價值的東西,而不是文化。而歐洲的藝術家則可以享受宮廷的待遇,甚至貴族的稱號。這也不難解釋為什麼中國的藝術永遠無法走出國門,走向世界了。

        秧秧對姐姐很真實,她說了一句話,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當姐姐因為游泳的成績無緣奧運的時候,姐姐消極了,放棄了,說:「你也不該犧牲你一輩子來成就我」。而秧秧卻一直說是自己的錯,一直在說「對不起」。她勸說姐姐,「你不是我的負擔。我做街頭藝人只要認真的站在那裡就好。而你游泳的時候卻要用零點幾秒的差距跟別人爭勝負。有你這個姐姐我覺得好驕傲。小時候,別人欺負你聽不見,你從來不生氣。可是有人欺負我,你就會生氣地跑去打他們。有你這個姐姐,我覺得好驕傲。你從來都不是我的負擔。」





        看到這裡,又把我感動的一塌糊塗。聯想到現在很多人,因為生的小孩不健康,有殘疾,而拋棄他們。甚至還有些年輕人,因為嫌棄父母年老多病,怕拖累自己的生活,把他們送到了老人院,甚至斷絕親子關係。每個人的人生都有它存在的道理。為了家人的幸福,犧牲自己。難道這不就是一種完美人生的表現嗎?世俗的社會讓有些可恥的人類越來越覺得理所當然。然而,放棄了愛,這還算是人生嗎?

        再扯遠一點。每個人都會有不幸。也許下輩子,這個不幸就會落到自己的身上。難道不幸的人就永遠要被社會唾棄?今天看了一則新聞,說是新的拆遷法頒布前,全國很多地方開始了突擊拆遷,為的是避免付高昂的拆遷費用。導致很多貧苦的居民在大冬天流離失所。看這自己的房子被推倒,無家可歸。只能在路旁如乞丐搬生火取暖。「他們(拆遷入員)對我說,你們是貧民,這麼好地段的房子你們要住,就拿3萬、5萬一平米來買。他們好囂張啊。」褚女士感嘆地說。

        我曾經一度懷疑,我們偉大的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唯物主義觀點,讓當今的國人分外現實。為什麼阿拉伯人離婚率是世界最低的?因為伊斯蘭教的教義就告知他們一生只能愛一個伴侶。為什麼西方人那麼節約食物,每次吃飯都各取所需,定量取用?因為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在吃飯前都要做禱告,感謝主賜的食物。而國人在這方面表現的就特別現實,網路上不是流行一句話:「等我有錢了,我吃雞腿,吃一隻,扔一隻。」很多人還感覺很搞笑。難道就不覺得這很可恥嗎?婚姻也是一樣,很多男人發現妻子老了就出去尋找年輕的女人,來證明白己還未消亡的男性的魅力。而很多女人因為不甘心就這麼共同貧苦的生活下去,而選擇分手,去追尋物質世界的滿足感。在這裡我並沒有從洋媚外。而是感覺我們的儒家文化確實少了點什麼。魯迅筆下的拿來主義我們忘了嗎?拿來的全是國外優秀設計產品,抄襲的有模有樣。就連我們政府深度認可的綠壩件都是抄來的。難道我們就不能抄一抄人家好的思想,好的作風嗎?我為我是中國人而自豪,而為我的中國同伴而感到羞愧。



        為什麼天闊的父母會用本子寫字呢?其實此時,天闊還不知道秧秧不是聽力障礙人士。他和他父母都很愛這個聽力有障礙的女孩子。你看父母洋溢的笑容,多麼真摯啊。這就回到這篇文章開始,對天闊父母的描述。他們思想很開放,不會因為兒媳婦是殘疾人而歧視別人。而是尊重兒子的感情,希望彼此能夠更融洽。此時,感情再次戰勝了世俗的觀念。樂觀的愛,對一個家庭來說都是一劑良藥。任何怨憤都會被它消滅的乾乾淨淨。

        電影有個喜劇的結局。這也給了人們無限美好的暢想。秧秧同意嫁給天闊。也許有些人會說電影是虛構的,生活並沒有這麼完美。其實所有的電影都來源於生活,卻高於生活。用辯證的思想處理問題,用愛來化解矛盾。每個人都會像天闊和秧秧一樣,擁有一段幸福美滿的愛情。

 

附:男女主角照片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