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星際大戰四部曲:曙光乍現--STAR WARS EPISODE IV:A NEW HOPE

星球大战/星球大战第四集新希望/星际大战四部曲曙光乍现

8.6 / 1,448,477人    121分鐘 | 125分鐘 (special edition)

導演: 喬治盧卡斯
編劇: 喬治盧卡斯
演員: 馬克漢米爾 哈里遜福特 嘉莉費雪 彼得庫辛 亞歷堅尼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張小北

2010-01-21 05:56:09

(轉)西方科幻電影與目前的『銀河熱』」


原文刊載於《電影藝術譯叢》1978年第1期(內部發行)


該刊在P.273頁的外論綜述:「西方科幻電影與目前的『銀河熱』」(瀚波著)一文中的第四節「目前的主要潮流——『銀河熱』」,非常詳細地對該片進行了論述。具有當時社會上對《星球大戰》評論的代表性。全文如下:

目前的主要潮流——「銀河熱」

1977年夏天,美國青年導演喬治·盧卡斯拍攝了影片《星球大戰》。它在現代科幻電影的發展中具有重要的意義。這部影片標誌著七十年代從美國擴展到歐洲的「銀河熱」,集中反映了這股熱潮的基本特徵、時代背景和發展方向。

《星球大戰》在美國公映,引起了空前轟動。男女老少排著長隊爭看此片,許多青年觀眾看過七八遍。此片發行五個月後,票房收人就達兩億美元,創電影史上賣座新紀錄,甚至被認為「國際票房價值的冠軍」。這部影片在巴黎、羅馬、米蘭和雪梨等歐亞大城市放映,也立即引起轟動。盧卡斯的這部電影小說在美國也是第一號暢銷書,其錄音帶和唱片都大受歡迎。拍攝這部影片的二十世紀福斯公司的股票上漲,獲得較前一年多百分之四百七十四的利潤,正如核公司廣告部副經理大衛·韋茨內爾所說的,「它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繼《星球大戰》之後,11月公映了科幻片《第三類接觸》,也引起了轟動。美國各大製片公司也爭相拍攝這類影片,如華納公司拍攝《超人》,迪斯尼公司拍攝《一號宇宙站》,哥倫比亞廣播公司準備同派拉蒙公司根據韋爾斯小說《在彗星的日子》拍一部八集電視片。不僅如此,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的許多宇宙航行影片也被搬出來重映,掀起一個規模空前的「銀河熱」。

《星球大戰》為什麼到處轟動?為什麼發生如此巨大的影響?讓我們先看看故事梗概。

銀河星系有一批壞人,推翻了銀河共和國,建立銀河帝國,橫暴地壓迫銀河系的所有星球,統治者大莫金還建造了一個「死星」,準備鎮壓任何行星上的叛逆者。以阿爾迪蘭行星上的萊阿公主為首的一些叛逆者,反抗暴政失敗,被囚禁於「死星」。萊阿公主通過機器人,向居住在沙漠行星上的原共和國老騎士克諾比求救。同住在這行星的青年「行天者」魯克因銀河帝國殺死了他的親屬,決定與克諾比等向銀河帝國進攻。他們的宇宙船被「死星」吸住,他們使用巧計救出了萊阿公主,克諾比以「雷射劍」與敵人決鬥,不幸被害。魯克護著萊阿公主飛向亞班星球,得知「死星」弱點,立即派出戰鬥機隊,與敵機展開天空戰。魯克在空戰中處境危急,幸得宇宙之神——「力量」之助,炸毀了「死星」,重返萊阿公主身邊,舉行盛大的祝捷會。

影片最引人注意的,是大量使用尖端科學的成果,特別是宇宙飛船、雷射、電腦以致機器人等等。而且用了許多新的特技;據說有三百六十六種之多,不僅機器人神通廣大,而且能在屋裡投射出一個會說會動的萊阿公主的立體圖像,這種特技是以前沒有用過的。神奇的特技加上遙遠銀河系的神奇壯觀,使觀眾產生強烈的新奇感,成為此片轟動的一個原因。但是這畢竟只是表面的、次要的原因。

《星球大戰》放映後,美國國內外發表了許多評論文章,從不同角度對此片進行分析,其中有幾點值得注意,有助於我們了解此片轟動的社會原因以及「銀河熱」的新傾向。在壟斷資本主義社會,統治階級往往把科學技術高度發展與生產手段私有的尖銳矛盾所造成的種種災難加以掩蓋,把它說成是科學技術本身帶來的禍害,鼓動人們仇視科學,這在過去許多幻想片中是屢見不鮮的。統治階級的另一種騙人手法,是把罪責推到個別科學專家身上,說是壞的專家治國造成一切禍害,只要用好的專家治國,就解決一切。美國卡爾·諾克在一篇評論文中就認為,《星球大戰》正是體現了這種理論。銀河帝國以壞的專家治國,致使各星球飽受暴政之害,甚至使魯克所在的行星變成風沙之地;要是專家治國不那麼兇惡,不那麼自私自利,這個大地就會更加豐饒。魯克的使命就是以『好的』專家治國來取代『壞』的,他就是這樣做的。在最後一場舉行的儀式中……魯克接受了公主獎賞的一枚勳章,她是「新的仁慈的統治階級的象徵。」這種專家治國論並不新鮮,但在科幻電影中以強烈感染力去體現這種謬論,使億萬觀眾受其毒害,這倒是新的傾向。

《星球大戰》一個最不協調之處,就是把最先進的科學技術和古老的封建社會硬湊在一起。銀河帝國統治者大莫夫就是封建皇帝,達斯·瓦德是他的武將,星球還有許多被統治的臣民,而他們用來維持統治的是最新式的武器。就拿代表「好」人的這方面來看,仍然是封建關係,萊阿公主代表貴族,「水鄉農民」魯克代表平民,還有武士和奴隸(機器人代表)。有些評論根據這種極不協調的情節,認為「《星球大戰》裡的未來世界不是比今天進步,而是復古,回到中古時代去」。

《星球大戰》還極力煽起宗教狂熱,宣揚非理性主義。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情節中作了巧妙安排,魯克所代表的「好」人所以能打敗銀河帝國的「壞」勢力,不是靠尖端科學技術電腦,而是靠那個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作者稱之為「力量」,其實就是神或上帝的代號。冥冥中的主宰者統治著全人類。這不僅有濃厚的宗教意義,還有政治上的寓意。

這部影片還標示出一個重要的新傾向。過去科幻片和災難片往往有濃厚的悲劇色彩,往往是惡勢力猖狂已極,億方人死亡,甚至人類浩劫,世界末日。可是這部影片卻強調樂戲的結束,喜劇的氣氛。魯克終於消滅銀河帝國,和萊阿公主等開會隆重歡慶勝利,給人輕鬆愉快的感受。而現在美國一些評論家正是緊緊抓住這點,強調今後科幻電影的一個重要特點應當是富於樂觀色彩,讓人感到輕鬆愉快。其實就是使人們在科幻片中自我麻醉。

  ……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