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江聲走

2010-01-22 19:30:44

人、居所、藝術品


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2008年的電影《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由於2009 年才在美國小範圍上映,所以得以有資格參加2009 年末美國國內的各大獎項的最佳外語片評選。有時候這樣的經歷對於一部電影來說是一次過山車般的體驗,《夏日時光》應該很快會在全世界非法語國家和非阿薩亞斯影迷的觀眾群體中再火一把——它剛剛獲得了紐約影評人協會和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的美國年度最佳外語片,這兩個分別盤踞在美國東海岸與西海岸的影評人協會,可是美國最有影響力的影評人協會,當初《臥虎藏龍》就是由於這兩個協會的力推,才開始在美國橫掃票房與獎項,最後直搗奧斯卡。在這個美國文化霸權的時代,要想全世界有名,還有什麼方法比先在美國成名更直接的呢?但是影片本身的品質確實令人刮目相看,它並沒有止於它表面所展示的那樣一部家庭情感戲,而是透過家庭來觀察更一般性的生活問題——包括人與藝術品的遷徙以及這種遷徙所帶來的影響。

  國內影迷認識阿薩亞斯可能是因為他的《HHH》(《侯孝賢畫像》,一部關於侯孝賢的紀錄片),但是普通觀眾認識他更多恐怕是因為他曾是張曼玉的前夫—後者的新興城市小資產階級螢幕女神的地位現在已岌岌可危。他們合作的無論導演還是表演都並不十分出色的《清潔》,在2004 年坎城獲得最佳女主角,可能也是因為那年實在沒什麼特別出色的競爭對手吧(那年的優秀參賽電影不是男人戲——《華氏911》、《老男孩》,就是動畫片——《攻殼機動隊》、《史瑞克2》) 。

  阿薩亞斯2000 年拍攝的《情感的宿命》(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扮演牧師的演員Charles Berling 在影片中說:「我們的房屋籠罩著我們,就像牧羊人的帳篷。」這顯然是一句宗教話語,表達了人類在世間的孤獨狀態和上帝的悲憫。這次,在《夏日時光》中(也是由CharlesBerling 主演),導演以一種更世俗的角度、更輕鬆的態度,重複了這個主題。

  影片中,兄妹三人在母親死後,準備賣掉他們的老房子,一座充滿了藝術品和老故事的房子——充滿藝術品,是由於他們母親的舅舅是一位傑出的藝術家,曾在這裡生活過,他和他的朋友們用油畫、當代設計、裝飾版畫和玻璃工藝裝飾了這座房子;而老故事,則是母親和她舅舅之間的曖昧情感,當然還有他們自己的回憶。

  影片的開場非常溫暖。一群小孩在屋後的草坪上奔跑,無憂無慮尋找著他們的「藏寶圖」。後來我們才知道,這是最後一次家庭聚會,之後,他們的祖母—也就是影片中三位主角的母親——就去世了。他們到影片結束,也再沒有像這樣聚到一起過,而且根據情節可以推斷,他們再也無法這樣聚會了,因為只有長兄會留在法國,二哥與小妹都要遠去他邦。

  所以在影片結束之後再回過頭來回憶最開始的這場戲,就不免有些恍若隔世之感了。導演之所以要把這場戲放在開頭,恐怕也是某種回憶的縈繞不去吧。二哥去中國,小妹去美國,大哥留在法國,曾在同一屋簷下生活過的三個人,在這個屋簷的支柱倒塌之後,開始各奔前程。

  在這裡,導演不僅僅展示了家庭的分崩離析,更重要的是展示了人類的某種普遍處境。就像那位牧師所說:「我們的房屋籠罩著我們,就像牧羊人的帳篷。」作為羊群的人類,這頂上帝賜予的帳篷一旦肢解,人的「羊群本性」就會暴露—影片中二哥的一些行為就體現了這一點。

  《夏日時光》中對於藝術品的見解其實也是由此生髮開來的。他們的母親曾說過,沒有插花的花瓶,就像死了一樣。這個論斷不僅適合於花瓶這樣的實用藝術品,其實也適用於油畫這樣的非實用藝術品。對於油畫來說,它的「花」不太可能是博物館中匆匆而過的看客,看客可以把它的一切技巧都瞭然於胸,但終究缺乏與它的血肉聯繫。與它有血肉聯繫的,是把它凝結而成的那些人物與環境。而這些人物與環境也終有泯滅的一天,這一天到來之時,也可能是它被收進博物館之日吧。他們的母親清楚地意識到這一點:能夠躲避風雨、容納新人的居所的落成,會催生一代人的故事和藝術品;當這代人老去,居所也隨之被雨打風吹去,其中的故事和藝術品,也就成了回憶或者博物館中的陳列品;而下一代人,他們將會有自己的「帳篷」。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