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彈簧刀--Sling Blade

弹簧折刀/弹簧刀

8 / 99,148人    135分鐘 | USA:148分鐘 (director's cut)

導演: 比利鮑伯松頓
編劇: 比利鮑伯松頓 比利鮑伯松頓
演員: 比利鮑伯松頓 杜威約肯 JT華許 約翰瑞特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胃-

2010-01-23 06:23:34

給我一把正義的彈簧刀


像美少女戰士那樣,「替月行道,消滅你們」(手指向壞人)

 

        第一次,觀看完《彈簧刀》,「我喜歡」,就三個字。

        當時的我,精神萎靡,過著日夜完全顛倒的生活。凌晨四點中央八台海外劇場播放了《彈簧刀》,被我看到,此後,我感覺到身體微妙的變化,一點點意識到自己在長大。

        第一次,《彈簧刀》留給我的印像是,安靜,聖經,特別。真的,沒了,就這,成功地讓這部電影登上了本人心裡喜歡的電影的冠軍寶座。

        第二次,伴侶嘗試著與我推敲劇情變化,給我講解拍攝手法技巧,了解皮毛之後,我更加肯定這部電影在我心裡的地位,哪怕客觀上,有更傑出的電影作品,但那年那天那夜那時的看電影的心情,永遠都不會再有,無它能及。

        如果你還活著,如果你的靈魂還在你身體裡苟延殘喘,如果你還沒有拋棄你的那丁點精神世界,那就別聽我廢話了,先靜下心來,靜靜地觀看這部2小時左右的劇情電影吧。

 

 

       《彈簧刀》帶給我很多精神,不過從未被我整理成語言。

 

正面向上的精神是:

善良:
     鏡頭的最開始的視野可以看見整個精神病房間,光線昏黃,這是個與世隔絕塵封了很久的世界。每個病人成對或者自顧自地玩耍,一個病人,光是看上去,他神情並不易於常人,他拖著一把椅子坐到了另一個病人旁邊,這個病人一直座著往向窗外,他就是主角卡爾。坐下來的病人開始不停的敘述自己的過往,有些帶污穢,叫我都不耐煩,但是卡爾沒有出聲,他沒有回應,也沒有抱怨,偶爾眨眼睛,皺眉頭表示不快,他只是不停的揉搓手掌,這個動作讓我很安心。卡爾很善良,從這一刻起他的形象就是很善良的。再後來,有記者要來採訪,卡爾,只答應會見一個記者,不能拍照,不能提問,不能一直盯著他看,燈光需要柔和,看似卡爾的要求苛刻,但是聽完他的自述,還是覺得他那麼善良,他從被動變成主動,他善良地知道:「別人」需要什麼,他善良地做自己能做的說自己能說的,最後採訪結束,女記者伸手示意和卡爾握手,但是卡爾只是揉搓自己的雙手,看似很沒禮貌,但是後來說「我必需要學著習慣看著漂亮的人」,這裡的卡爾又很可愛。。。描述卡爾善良的地方太多了,他幫小男孩拿衣服因此他們成為了一見如故的好朋友;無處可歸的卡爾在「院長」家坐了一夜,起身時,他撫平了床單;他誠實地對待工作,維修了別人說不能被維修的機器。。。最後,他殺了那個小男孩母親的男友,但是他還是善良的!對還是錯,不重要了。是法律沒有健全?是小男孩的母親本身不懂得保護自己?現實這麼無奈,卡爾犧牲了自己。



  

母愛:
    卡爾的母親嫌棄卡爾天生缺陷,和別的男人偷情,小男孩的母親喪夫後也交了男朋友,但是這個男朋友酗酒,對小男孩也不好,小男孩的母親一方面要照顧到小男孩情感上的生活健康,另一方面又要維持一個家,在經濟方面相對獨立,但畢竟是女人,能力有限,也是經濟問題讓她遲遲沒有離開男朋友。影片裡,母親有懦弱,也有反抗。愛在卡爾心裡就像餅乾,回憶裡,母親對自己的愛就是讓自己一週吃上三到四次的餅乾,他自由出院後,在快餐店門口想要買餅乾,後來小男孩的母親為卡爾做餅乾吃,卡爾誇她偉大,衷心希望小男孩可以快樂幸福地成長。

 

聖經:
    所有的宗教,演變到現在,應該都是積極向上的,教人行善,教人得福。卡爾的行李就只有那些書,其中那本黑皮紅邊的就是聖經。聖經讓他平靜,教他不應該傷害人。最後,就在洗禮後的那天,他再次殺了人,這裡是不是有點諷刺?宗教,到底是什麼?善良到底是可笑的還是高尚的?當卡爾決定殺人時,他把聖經送給小男孩,如果他的內心是灰暗是仇恨這個世界的話,他就不會把聖經交給自己愛的朋友了。這裡,關於宗教,還是給予了一個向上的意義。

 

要說到反面,可能問題就在社會兩個字上

卡爾在醫院裡呆了幾年?好像是20年。這場不負責任的放逐,說的好聽是自由,但是卡爾很快就跋山涉水回到了醫院。

他回去找院長時對話裡說

「I want come back stay here」

「you can't do that, you'r a free man」

「I know I don't care to be free man」

雖然卡爾試著去學習適應新世界,可是現實很殘酷。

 

影片最開始時,記者想要採訪卡爾,但是卡爾被採訪的要求很多,於是記者問「院長」,既然他那麼麻煩為什麼要放他出去,「院長」的回答是,時間到了,這是規定,他已經接受了治療和檢測,他現在已經沒有任何跡象了,「跡象?」「殺人跡象」。。。呵呵,多麼可笑的規定,這是不合理的,一個與世隔絕數十年的人要怎樣重新回歸社會呢,數十年里,卡爾接受的是怎樣的治療呢,所謂的檢測是以什麼作為標準的呢,沒有殺人跡象的卡爾最後又殺人了,這場自由的放逐是對是錯? 小男孩是值得慶幸的,在卡爾的犧牲下,他不會再變成第二個卡爾。

卡爾自述時,提到自己的父親工作很賣力,但是老闆給的工資很少,一句帶過社會問題

  

其實影片仔細推敲起來,有太多微妙之處。特別是在開頭,埋下了很多伏筆的。

卡爾要約採訪時,自述就說「有些人問,如果一切再重來,你還會不會做同樣的事,我知道我會的」,這裡給的是肯定的答案,記者問「你出去後還會殺人嗎?」卡爾回答「我不知道,我沒有理由再殺別人」,這裡給的是不確定的答案。當劇情靠近尾聲時,觀眾也在不斷的猜測,到底卡爾會不會再殺人呢?我知道會,因為小男孩的經歷就好比是重來,卡爾會選擇做同樣的事的。當卡爾磨刀的鏡頭出現時,我很難過,紅了眼睛,即使畫面沒有什麼感人,即使知道這是電影,是假的,但是是這個劇情,讓我替卡爾委屈。。。

 

影片最後,卡爾回到了醫院,回到了窗前,那個愛滔滔不絕的病人又開始和卡爾對話,當病人侮辱小男孩時,卡爾反抗了,像是為自己反抗一樣,他終於說不想再聽下去了。那個病人離開了,卡爾仍然安靜的望向窗外,好似渴望,但他明白他真的不適合。。。

 

那我呢,我像一隻壞脾氣的小刺蝟,不願意接受現實,不願意按理出牌,但我比卡爾幸運,我懂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