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巧克力情緣--Mary and Max

玛丽和马克思/巧克力情缘/玛丽和麦克斯

8.1 / 189,036人    92分鐘

導演: 亞當艾利特
編劇: 亞當艾利特
演員: 東妮克莉蒂 菲力普西蒙霍夫曼 艾瑞克巴納 Barry Humphries Bethany Whitmore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劉玥

2010-01-24 08:19:31

將眼淚作為送給你的禮物


       小時候多愁善感,經常偷偷地哭,那時候的我還真想過要把眼淚收集起來,裝在瓶子裡,不過真的收集起來也沒有可以送的人,必定只能在瓶子裡揮發或腐敗。長大以後,還是常常哭,但浪漫的瓶子已經承載不住真切的淚水,所以更沒有再想過收集眼淚這樣的事了。當我在《瑪麗和馬克思》中看到瑪麗把小半瓶眼淚和巧克力一起給遠方的馬克思寄去,忽然心底里有種顫動。儘管他們遠隔千里,儘管他們不曾見面,但如果有一個人把你的眼淚看著珍貴的禮物,一直保存到離世的一天,那已經是一件很美好很溫暖的事。
   《瑪麗和馬克思》是澳洲導演亞當•艾略特(Adam Elliot)花5年時間製作的一部陶土動畫,本片被選為2009年是聖丹斯電影節成立25週年的紀念的開幕電影。影片講述了兩位持續通信20年筆友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故事,瑪麗是一個居住在墨爾本市區的胖乎乎的有些抑鬱和孤獨的小姑娘,而馬克斯則是一個居住在亂糟糟的紐約的肥胖的,患有亞斯伯格症(自閉症的一種)的44歲猶太人,影片在一封接著一封的書信中,把觀眾帶入了兩個人關於友情、自我和觀看世界的不同視角的討論。其實《瑪》片也是導演的半自傳式的影片,導演艾略特在現實生活中也有一個交往了20多年的筆友。艾略特不僅是本片的編劇和導演,也是影片中所有形象的設計者,而影片中的所有文字——那些出現在街角商店櫥窗裡的文字、招牌上的文字、包裝上的文字、啤酒瓶上的文字、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書信上的文字——統統是艾略特親自書寫的。
    陶土動畫一直不是我最喜歡的動畫類型,唯美和靈動不是陶土的專長,但在本片中有點笨拙、有點「丑」的人物形象卻正好是劇情需要塑造的那種平凡普通人的樣子。但這樣的陶土動畫製作可是一點也不輕鬆,影片的製作過程中一種使用了212個黏土人,製作了475個微縮的道具,從酒杯到打字機,都是工作人員一點一點用黏土捏出來的。特別是影片中出現的那台老式打字機,工作人員花了9周時間設計和製作。而為了能讓人物活動起來,在每一定格中,工作人員都會給人物換一張不同的嘴,全片一共用了1026張不同的嘴、886隻含有電線製作的骨骼的由塑料做成的手、394個瞳孔,12升潤滑劑在影片中被用作流體――其中眼淚就是由這些潤滑劑製造出來的。
    儘管這是一部動畫片,而片中也有詼諧的細節,但這並不是一部搞笑的動畫,甚至可以說有些壓抑。影片中大量關於自我的反觀和剖析都有點沉重,而對於世界的觀看視角也往往是沉鬱的,這一切正好和影片灰色和褐色的色調吻合,讓觀眾不知不覺融入這兩個自卑和自閉者的生活之中。電影的許多細節透露著讓人傷感的孤獨,例如那一條條死掉又被換的金魚、那瞎眼的貓、那被撿回來的公雞、那坐在椅子上幻影和那個心情戒指……都那麼平常,卻無聲無息地刺痛著我們內心的那些孤獨的角落。不過也正因為那麼多的灰調和壓抑,瑪麗和馬克思之間的友誼才顯得尤為珍貴,那一封封的信、小禮物、巧克力,以及潛藏著的鼓勵、支持和信賴才顯得那麼地令人溫暖,才讓人感受到愛和希望。當瑪麗和馬克思各自都經歷了人生的許多痛苦,疾病、親人愛人的離去、誤會和被遺棄等,當瑪麗終於來到紐約,當她發現她還是來不及見到馬克思的最後一面,她發現屋頂貼滿了她寄去的信,她的照片一直插在鏡子邊上,她的眼淚也還保存在那裡,那種彼此之間的愛和溫暖一剎那間竟然擊破了所有的哀傷和孤獨,讓人想要為那種艱苦中的希望而流淚。
   不同的人看了這部電影也許會有不同的感覺,我想如果去靜心感受就能去體會電影中的許多細膩的情感。有沒有一個人,會珍惜我的眼淚,如同一生的禮物?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