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01-28 02:45:53
************這篇影評可能有雷************
《入殮師》——2009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的獲得者。對這部電影慕名已久,但如果不是在採訪伊能靜時由伊能靜推薦,我想我不知會拖到何年何日才看。伊能靜當時是這樣說的:「一些好的電影,真的能改變你的一生,比如《當幸福來敲門》,比如《入殮師》……」
於是在一個深夜,我獨自一人在黑暗中從電腦上看完了這部電影。故事並不復雜,情節設置簡單,以致於最後的懸念——老人臨終時手裡還緊握著兒子送他的小石頭——都被我早早猜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簡單平白的生活故事,卻蘊含了無限大無限多的哲理與情感,以致於我在觀影中先後三次悲從中來,伏案泣不成聲。好電影,我通常在看過一遍後,總會抽時間再回放幾遍關鍵情節,細細品味。然而這部片子,卻讓我不忍回放,不敢回放,因為我的情感已無力再一次承受那巨大悲傷的衝撞……
故事的男主角小林大悟原本是一名大提琴手,他從小練琴,期冀自己能成為一名優秀的大提琴家,成功的立足於東京這個大都市。然而樂隊在因不景氣而解散後,他霎時間看清了自己的差距:他的音樂才能,也許作為興趣發展還算不錯,但遠遠不足以支撐他成為一個藝術家。無奈中,他賣掉了剛剛借錢買的、昂貴的大提琴,回到了鄉下老家。之後為生計所迫,成為一名入殮師。
入殮師這份「送人上路」的「少見」的工作並不令他喜歡,又因常常要面對一些「搬屍體」等難忍的場面,小林幾乎要把它放棄。然而,在一次次「送逝去的人離開」的嚴肅儀式中,他漸漸認識到了這份工作對人、對社會的重要意義,那就是:給逝去的人一個最乾淨、最體面、最完滿的離去。這是一份對逝者的敬重,一份對人的敬重。
於是,小林頂著多方壓力堅持了這份工作。這些壓力,不僅來自朋友、愛人的不解,還來自某些服務對象——逝者家屬的輕視。在愛人賭氣離去後,他的空餘時間,便不停的以拉大提琴來緩解內心的抑鬱,在安靜的家裡,也在風飄揚的曠野上。琴聲就是他的心聲,有為世人不解的宣洩,也有一份篤定的堅持。
一切只因為,他深深知曉,這份工作是有意義的。
小林的這一段歷程讓我明白,你所認為的你在某方面出類拔萃的天賦,其實對於「成名成家」來講可能是微不足道的,天外有天,強中更有強中手,它可能遠遠不具備成為事業的資格。.當興趣無法成為職業,那麼,就把它當成伴在身邊的愛好吧。而謀生,並選擇一項有意義的,對人對社會有貢獻的工作才是最重要的。無論工種如何,只要你知道它有意義,你便能明白你存在於世的價值。
影片中令我悲傷到難以自控的,是幾次送逝者離去的場景。這也是這個平常故事的最不凡之處——直指了你內心最重要最必須卻如空氣般被經常忽略的那份情感:親情。我們不難想像,如果我們是那逝者家屬的一員,看著世上最愛自己的人,對自己最好的人靜靜的被淨身、化妝,然後安詳美麗的躺在那屬於他的棺木里,卻再不能睜開眼看看你,我們內心將是何等的悲痛!之後要封棺,你會此生最後一次看到他的面容……再然後,棺木被漸漸推進煉爐,熊熊大火在煉爐里燃起……影片中,逝者的兒子要求透過煉爐的小窗看媽媽最後一程,當他看到那煉火銷噬了棺木,銷噬了親人在人間最後的身軀,他也只能大哭著捶向煉爐,大喊著「媽媽,對不起!對不起!……」
你能想像,有一天,那個懊悔痛苦、捶胸頓足的人會是你嗎?雖然那一天總會來臨,但我們是否一定要痛哭著說「對不起」呢?
任何時候,我們對父母、親人的愛都遠遠抵不上他們所給予我們的。這部電影過後,我想無人不學會珍惜,學會在當下的每一天,盡最大努力給親人最多的關愛,最多的快樂。莫要待離去時才自責,才想起「對不起」……
再來說一說小林的父親。在小林六歲那年,父親就因愛上了別的女人而拋棄了這個家,之後,二十餘年沒有聯絡。小林一直恨父親,也因此,直到得知父親離世,他都不肯去為父親履行他的工作——送父親最後一程。後來,在同事,愛人的勸說及自己骨子裡對親情的那份不捨下,他還是為父親挑選了最昂貴的棺木,鄭重的去為父親入殮。到了父親那裡,他驚呆了,原來陪伴父親的,只有兩個簡陋的行李箱。這可以讓人聯想到父親一生過著怎樣落魄孤獨的生活。不僅如此,更令他驚訝的是,父親直到臨終,手裡還緊握著小林六歲那年,送給爸爸的小石頭!那手握得是那樣緊,以致於小林和愛人費了好大的勁才把它張開來……
父親緊握著小石頭,其實,他是想緊緊的抱著那二十年不曾聯絡過的兒子吧……
小林一定很慶幸自己在最後關頭選擇了去看父親,給父親入殮,否則,他永遠不會明白,父親原來一直深深惦記著他,愛著他,他也永遠不會明白父親的後悔與難過,他日後更會因未曾盡到一個兒子最後的孝道而自責。有了兒子相送,父親如果在天有靈,一定會含笑離去。
影片借小林的女同事之口道出了小林父親的心路歷程。那位女同事也在孩子很小時候因愛上了另一個男人而拋棄了自己的家,但多少年來,她從未停止過對孩子的思念。如今的她獨身一人,生活並不幸福,但她沒有臉面再回家,沒有臉面去面對孩子,然而,她是多麼希望孩子能知道這份愛,多麼希望孩子還能承認她這個媽媽,在她離世時能去送送她。
這就告訴我們:某些人,不過問你的生活,不代表沒有深深掛念你。
而我們,也一定要儘可能的去寬恕、原諒曾經傷害過我們的人。他也許一直在深深自責並將一輩子自責。原諒,不但能寬撫對方的心,也讓能自己感受到更深的愛。
小林的妻子美香在這裡也不能不提。這是個性格樂天,知足常樂的女人。她的最大魅力在於,愛老公之所愛,並以此為樂。小林放棄大提琴,她是難過的;跟小林放棄東京回到鄉下,更非她所情願。然而,「我不會反對,因為你喜歡」,她選擇了她所愛之人的選擇,並在選擇中怡然自樂,隨遇而安,從沒有一點抱怨。這種女人應該是男人都想娶回家的那種吧,而這種心態,也是幸福的秘訣吧。
最後,用豆瓣上豆友的一句深深打動我的評價作為本文的結尾和對電影的核心提煉吧:只願你,曾被這世界,溫柔相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