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發現心節奏--Fish Tank

鱼缸/后少女性起义(港)/发现心节奏(台)

7.3 / 65,068人    123分鐘

導演: 安德莉阿諾德
編劇: 安德莉阿諾德
演員: 凱蒂‧賈維絲 Rebecca Griffiths Carrie-Ann Savill Toyin Ogidi Grant Wild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Luc

2010-02-02 12:08:50

《魚缸》:上路之前的成人割禮


從女孩到女人,只轉眼一瞬,內在的突變,連父母都置若罔聞,只有敏銳的導演能發覺。安德里亞•阿諾德抓住了,殘酷青春裡的一個耳光,一場情變,悲痛到崩潰的無言。女孩為這個成長付出了貞潔的代價,沒有被謊言撕裂,終於「在路上」。 十五歲的那個夏天,在經歷了生死愛恨,精神割禮之後,女孩離開了破碎的家,拉開了人生第二道帷幕。

循著白馬起舞

        安德里亞•阿諾德,曾經憑藉短片揚名奧斯卡,《紅色之路》是她在坎城的初試啼聲,引來全世界對這位擅長女性題材導演的關注。在今年的坎城電影節上,她作為兩位入圍的女導演之一(另一位是金棕櫚得主簡•坎皮恩),帶來了新片《魚缸》,再一次用少女細膩的成長經歷,征服了全場的世界媒體記者,最終也捧得了「評委特別獎」。甚至不少影評人認為,她在倫敦東郊拍攝的這部作品,比起前作更加完整、成熟,應該拿到評審團更高的榮譽。

        像所有成長類影片一樣,《魚缸》的劇情並不復雜,僅僅是單線關注於某個人的生活:一個叛逆的貧家女孩,在十五歲那年經歷過一段情感,一個男人,讓她突然長大了。從女孩到女人的那一刻,或許只是幾秒鐘。當昨天還是與母親爭吵,與姐妹謾罵的女孩米婭,今天突然變成了一個有目標和責任感的女人時,這世界在她眼前,突然就變了色。影片的長處,正在於導演阿諾德敏銳的把握住這種變化,既不煽情,也不平淡的吐露出來。整部《魚缸》的節奏一直保持的好,繃得住,沒有因為高潮的到來而泄成通俗劇。攝影和配樂也是兩大亮點,看後給人以流暢清新的希望之感。

        影片中多次出現的白馬,讓米婭為之心動,這是種最原始的吸引,連觀眾都會企盼孤獨的女孩和動物之間會出現情感上的交流。女孩與馬,這在精神分析學上早已有著特定的寓指,曾經有不少影片都在這兩個具象的情感符號上大作文章。米婭在郊外的旅行車旁,發現了這位「美麗的朋友」,發自內心的喜愛,讓她不由自主的想偷走,佔為己有。對於一個道德觀缺少的女孩,這樣做在她看來並沒有錯。對於白馬如此,對於母親的男友也同樣毫不顧忌,可危險就在於,後者並不想白馬看起那麼純潔、善良。男人是野獸,絕不是馴服的夥伴。對於白馬,有太多的詮釋,可在導演阿諾德看來,影評人的某些解釋其實是過度了。她在記者發佈會上表示,出現白馬的鏡頭,純屬一個巧合,連自己都沒想到那麼多心理學上的複雜分析,直到影片拍攝結束後上網一查,才讓自己大為吃驚。對於這個細節的符號化探討可以終結了,但喜歡這部影片的觀眾,依然可以找到自己的解釋,那就是女性導演出於本能的感覺,潛意識裡翻出了兒時的向外,與大家形成了共鳴。

        影片中的女主角扮演者凱西•嘉瑞斯,正是一位沒有表演經驗的同齡女生,她的本色出演,讓這部影片更加可信自然。導演阿諾德在小鎮車站的人群里發現了她,獨特的氣質,那種不服輸,又無所謂的勁頭,很適合《魚缸》劇情對女主角的要求。在劇情中,有一條她學街舞的線索,這也讓適當的場景配樂達到了渲染情感的作用。影片的主述對象,從一而終都是米婭,沒有旁支廢話,導演始終站在女性的立場上說話。更可貴的是,導演並沒有把故事處理成老套的勵志劇,少女的成長也不是因為舞跳得好,拿了獎。正相反,米婭跳得很糟,讓她成為女人的原因,還是因為一個男人,一個有魅力的『帥蜀黍』。

情人,帥蜀黍,和女兒

        這個帥哥就是國際影壇新生代的男星麥可•法斯賓德,他因為去年的《飢餓》大獲業界讚譽。《魚缸》里他扮演的科諾,有家有室卻勾搭米婭母女,由於害怕負責而一逃了之,男人的自私虛偽和道德缺失,在導遊阿諾德鏡頭下切膚露骨。但這裡每個人都有其複雜性,科諾對女兒的愛,米婭母親對女兒期盼,都在高潮前後逐步袒露。為了這個高潮的到來,兩個多小時的電影,默默的鋪墊下很多暗示。米婭對科諾的感情,帶有明顯的戀父情結,她在一個缺乏男性光輝的家庭里長大,身邊只有單身孤僻的母親,任性淘氣的妹妹。一旦在這種環境裡出現一個中年男人,即便只是他粗壯袒露的肌肉,都能帶給米婭某種安全感。在影片中,導演多以米婭的主觀鏡頭,在背後觀察這個睡在沙發上的「不速之客」。他的溫柔,幽默,性感,給米婭的生活照射出一束耀眼的陽光,在彌補了父愛缺失的同時,也誘發了身體裡最原始的「性致」,如一顆埋藏多年的種子,在愛撫之後終於破土萌發。

        科諾對米婭的誘姦,由此可以預見到,《魚缸》給觀眾展現了一個最標準的案例。情竇初開的女孩,把對未來的渴望,率先寄託到一個男人身上,一個比自己年長很多的「叔叔」,他能帶給自己比男友和白馬更多的安全感。導演在影片中,多少也給出了米婭對兩種男人的看法,另一個年仿的鄰居,白馬的主人,本可以充當她的男友。他們在一起很快樂,但這種快樂是建立在平等的朋友基礎上,而一旦平等了,就沒有了敬畏和神秘感,愛情索然無味。

        米婭的成長經歷,在影片中經歷了兩次「升級」,第一次是「性的初試」,第二次則是「生命的體驗」。相比之下,第二次對米婭的觸動更大,她在突然之間領悟了生死的差別,自己需背負的責任感。所有這一切突變,都來自於米婭對科諾朦朦朧朧的愛。就因為這份愛,她才會去追蹤逃避的男人,探尋另一種生活,當她發現真相後,無法承受。如同一個巨浪劈頭蓋臉的襲來,父愛與性啟蒙的美妙一同遁入黑暗,真相把米婭脆弱的神經徹底擊碎,她的肉體也無法承受,居然出現了「失禁」的畫面。影片中最具有震撼力的兩個場景,一是米婭毫無防備的蹲在科諾的房間裡,任由自己的身體排泄崩潰。鏡頭上搖,窗外的陽光,與室內昏暗壓抑的心情形成反差。排泄的聲音,構成了獨特的畫太空間,觀眾無法想像,卻可以理解米婭的失常。米婭私闖入科諾的家中,發現阿諾德的家庭秘密,這是影片可以預知的發展,如果是她頹廢的母親,當然不會有此反應。那一刻米婭回到了童年,在情人女兒的玩具旁手足無措,也由此可見米婭雖然叛逆,但內心卻是單純脆弱。殘酷的疤痕在這一刻劃下,米婭必須學著面對事實,失禁的過程,對她來說也是一種心理上的緩衝。阿諾德沒有迴避,鏡頭再度收回時,米婭已經穿上褲子,站了起來。
        
        很多人喜歡另一組畫面,也是影片中最具詩意的場景-米婭驚嚇了科諾的小女兒,一路拐騙、追逐到河邊,「從這個畫面就可以看出,阿諾德比《紅色之路》時更加成熟灑脫了」法國著名影評人讓-呂克•杜萬在坎城如此評價。廣闊的草苔上,奔跑著兩個不同命運的女孩,一個是家庭美滿的幸福,一個無人憐愛的孤獨。阿諾德是克制的,她沒有讓這種顯然的對比變得煽情,毅然摒棄了配樂和特寫,只用客觀的全景來敘述人物動作。在女人最基本的嫉妒之後,米婭作出了超越道德的舉動,但她悔過了,哪怕這種悔過是來自於對死亡的恐懼。可至少她救起了女孩,完成了一次自我內心的救贖。就是這一瞬,她不再是房間裡任性的「女兒」,迎接這個高潮的到來,承受命運託付的責任感,以及科諾作為「父親」的一記耳光。

缸裡的三條金魚

        沒有人再見到米婭,她獨自開車走了。也沒有人一睹真正的嘉維斯,這位充滿個性的少女,並沒有隨著導演來到坎城領獎。因為在她的人生中,有另一件更加重要的事情需要完成-成為一個母親。影片在坎城上映時,年僅20歲的女主演正在醫院裡分娩,如果把《魚缸》螢幕內外的故事聯繫起來,觀眾們看到了一個完整的成長路線:女孩-女人-母親。影評人對授予嘉瑞斯「影后」獎項的呼聲,雖然是對其本色表演的極大肯定,但與女性真正的人生榮譽比起里,就顯得無足輕重了。

作為一部展示英國底層社會,探究普遍角落的現實主義力作,《魚缸》不乏戲劇的張力,在手法上可以看到達內兄弟的影子,內在情感上,又與索菲亞•科波拉有某種共同之處。在許多法、英、美國的影評人看來,安德里亞•阿諾德做到了詩意和寫實的契合,把少女的心理聚變,通過具體的人物關係呈現出來,「沒有幻想,也毫不偏移的直視」(《電影手冊》)。

片名定為《魚缸》,其寓意是女主角米婭生活空間,置於一個狹小的貧民間裡,精神狀態和物質條件都十分侷促。但阿諾德的鏡頭並不侷限,她在城市空鏡和郊區全景之間遊走,內外過渡自然,在心理線索的演變下,為觀眾逐漸打開了一個明朗的空間,一個開放的結局。就像魚缸,雖然四面都是玻璃,但依然透明堅固,能讓外部的光線自由照射,偶爾呈現出美妙的折射。在這個缸里,本來游弋著三條孤獨的金魚:母親、姐姐和妹妹,教育的失敗,性格的缺失,造成了三條魚並沒有多少交集。是男人的到來,攪渾了這一缸水。少女寄望的溫存體貼,母愛、父親和男友,以及那匹只活到十六歲的母馬,一一道來,都在預示著米婭(也是嘉維斯)終將長大。


Luc,2009年10月29日於巴黎
發表於《看電影》12月刊,轉載請註明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