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歲月神偷--Echoes Of The Rainbow

岁月神偷/1969太空漫游/EchoesOfTheRainbow

7.4 / 2,389人    117分鐘 | Germany:120分鐘 (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 Germany:120分鐘

導演: 羅啟銳
編劇: 羅啟銳
演員: 任達華 吳君如 李治廷 蔡穎恩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太師絕滅

2010-02-02 20:03:31

殖民輓歌


   魯迅先生說中國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做穩了奴隸的時代,一個是想做奴隸而不得的時代。借一下這句經典論述套用在香港身上,我們可以這麼說,對一部份港人來講,香港也只有兩個時代,一個是暫時做穩了被殖民者的時代,一個是想被殖民而不得的時代。中間的分界線,大家心知肚明。雖然十多年過去,如今和諧為先,但回歸,始終是一代香港人心中的痛。從這個角度講,《歲月神偷》便是一幫曾經在「暫時做穩了被殖民者」時代無限風光的人,來到「想被殖民而不得」的時代裏,唱給舊時東主的一首輓歌。
   導演羅啟銳和監製張婉婷是香港電影界的金牌組合了。兩人都是中學就讀於貴族式教會名校,大學在港大接受英式教育,研究生去到NYU深造電影,這一條發展線,走得都是當時的教育體系中正統好學生的路子。與他們同代的許鞍華也是如此。如果你看過許鞍華的紀錄片《去日苦多》,你會發現她當時港大的同學,這批跟羅張一樣出生於戰後50年代,成長於60年代的「菁英」們,在90年代時已是香港政治、經濟、教育等各界的砥柱。他們的成長,與香港經濟飛躍、發展為國際化大都市的軌跡同時進行,已經摒除了戰後南下香港的那一代父輩的漂泊心,在這片土地上滋生了「生於斯長於斯」的本土意識。這些處於社會上層的菁英們,是當時殖民地系統中的既得利益者,九七的一步步逼近,對他們來說意味著權力/利益的大洗牌,產生對港英政府的不捨及留戀再自然不過。作為電影人的羅啟銳和張婉婷將這種感情化為影像,對殖民地香港的留戀,便在回歸時拍攝的《玻璃之城》達到頂峰。戲裏有一幕,港大學生黎明帶頭示威被警察抓之後,舒淇去監獄探他。英女皇畫像下,黎明伸出大拇指,「We are the best。」中文字幕更直接,「我們最菁英」。回歸後的殖民地菁英們不是沒有在新時代做過努力。張婉婷羅啟銳北上拍過《北京樂與路》,只是票房口碑都不佳,於是退守香港。隔了七年,醞釀出《歲月神偷》,完全主打本地情懷,雖然不如十幾年前《玻璃》般外露,然而懷舊的表皮下,骨子裏仍然是殖民地菁英意識在作祟。
    《歲月神偷》的背景是六十年代末,乃羅啟銳自己的半自傳。大概對於自己成長期的濃烈情意結,這段時空如同被抽離出來,同前後的歷史生生割裂,甚至與當時的現實也是脫離。那時香港有左傾的六七暴動,反對港英政府殖民統治,同時還孕育著七十年代初期一系列反殖色彩的如保釣、中文運動。當時的香港,思潮是反殖。但在《歲月》的鏡頭下,看不到反對殖民的大背景,羅對港英政府,稱得上是張開雙臂擁抱——光是羅進二偷來一面英國國旗披在身上狂奔,已經可以看作是一封羅啟銳對港英曲折示愛的情書。這種殖民地菁英對殖民地時期的美化回憶中,生活在深水埗的一家人原本貧窮艱難的草根生活,在導演的處理下,也彷彿罩上了中產階級的美麗光環。比如,深水埗底層平民出身的哥哥,最後葬在幽美靜謐的西式墓地,注意,不是中國式的骨灰龕,是與宗教信仰、身份地位掛鉤的西式墓地。這種不合情理、違背常識的嫁接,透露作者的價值取向——不妨跟陳果的《細路祥》比較一下,你會知道什麼是真正的香港草根。在這樣的取向下,殖民時期的香港,一切都是好的,一切都是浪漫化的,連向父親要保護費的鬼佬警察,在羅進二眼中也是教他學好英文的玩伴。羅啟銳借用小孩的視點,消解了殖民時期的陰暗醜惡,一切都因為打上「童年」二字而冠冕堂皇地美好起來。就算十號風球吹過來,瓦飛梁摧家徒四壁,導演的鏡頭也充滿了「懷念」——對於過去,準確地說,殖民地過去,已經近乎於沉溺。
    這種自縛情結,在《玻璃之城》中有黎明舒淇兩人的愛情來稀釋、來轉移視線,即使get不到背後種種寓言含義的人,仍然可以當作一個愛情故事來看。但到了《歲月神偷》,羅進一和Flora蒼白貧血的愛情卻只會達到反效果。熱帶魚,彩虹,門不當戶不對,移民,絕症,所有戀愛元素都像土得掉渣的瓊瑤劇,加上明顯選角失敗的女主角慘不忍睹的表演,兩位名校菁英的單純初戀令人止不住地掉雞皮疙瘩。呵,是啊,名校菁英,當DBS(香港著名男校)優生羅進一流利地讀著英文時——不是一般的英文,是不帶廣東口音的非常標準好聽的英文,你便知道他跟《玻璃》的黎明一樣,是菁英作者再次自我投射——在香港這個語言參與劃分階級的社會,英語是第一等,廣東話次之,國語印度語之類小語種再次,這個語言體系仍然是英殖民時期的殘留(插一句,倒背26個英文字母同理,進二不僅自己追求這一體系的認同,最後還要教他勞工階層的母親)。明白人看到這裏會心一笑,好了,知道你接受了貴族式高等教育。作者在哥哥角色中投射的自戀,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其他人物的空間(任達華和吳君如演技一流,但他們本應有更多的戲份和發揮)。

    種種潛台詞,香港之外的觀眾未必能夠解讀,可以單純地將它看作是一部懷舊親情片。而對於生活在「想被殖民而不得時代」的一些港人來說,這是帶他們重返盛世的時光機,是幫他們逃避當下的麻醉劑。只是,不帶反思的一味沉溺,對當下、乃至以後的香港,沒有任何啟示意義。




PS: 推薦一篇很好的影評:http://gucao.net/blog/2010/03/01/20100301/ (原刊於《明報》星期日生活,2010年2月28日)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