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意閒

2010-02-03 23:10:59

何以為家


一個家庭的基本單位是人,隨著核心人物離世,家也跟著離析,宅邸轉售,文玩出讓,變成支票,兌給毫無戀棧、忙於眼前的後輩們。這即是法國電影《夏日時光》(L'Heure d'été)的走線。我看到明麗的海報又或者有點陰惻的官網時,完全想不到像l'heure、l'été這麼陽光的字,可以傳遞那麼無奈的意思。後來才明白,所謂點狀時辰(l'heure)而非連貫時間(le temps),大抵有物以稀為貴的含義,因為短暫,所以即或濃炙的夏,也是一灑綠蔭下的涼薄,僅供追懷,不能良久。

我想倘使美國人做這個電影,也許會力挽狂瀾,讓主人公以無限的懇切,挽留行將失去的家園;然而法國人不,就是要貼籠現實,一路慘澹下去。這在我這樣的觀者,也不是沒有一點觸動。我小時候視以為家的奶奶家的老宅,早已不再。那時候我幾乎總是一氣跑上二樓的,怕底樓的黑暗,怕自己的影子。殊不知,黑黝黝的影像,原本也是自己的一部份,之後換了燈火通明的大廳,反而無處遁形。十八歲以後,回家的次數越來越少,新房給我的陌生感,來不及滌去,又空落一段時間,接著發酵,以致於直到現在,我去撳電梯時,都不知如何挪腳,深怕一下子踏空。而老宅的窗前,原來拂著梧桐葉,有我流口水睡著過的電話間,有小叔坐臥下圍棋的小屋,有爺爺的書房,而今,統共變作酒家了。我們的家,原來大得可以開酒家,這也是我哭笑不得的後知後覺,然而我始終沒有做一輪食客,連那條街,都能避則避。留不住物戀,索性跟著龜縮起來,這也是我一直的處事方式。

電影對感情的表述,是十份內斂的。對老宅邸最割捨不得的大哥弗雷德里克,連喪母之痛,都在倉促的剎車聲中宣洩而收勒,弟弟妹妹主張變賣分家,他默然無語,叼起一根煙,躲進雲霧深處,悄悄落淚,鏡頭所至,只不過黑色的背影。據說由查爾斯.貝爾林(Charles Berling)飾演的這個角色身上,附套了導演奧利維耶.阿薩亞斯(Olivier Assayas)的個人經歷,他在拍片之前,同樣失去了母親,是以對「永恆與幻滅」,別有一番認知。貝爾林在《內莉與阿赫諾先生》(Nelly et Monsieur Arnaud)里出演過,我覺得眼熟,卻依然等到翻演員表,才對等號。隨後看阿薩亞斯執導的《情感的宿命》(Les Destinées Sentimentales),終於有點明了,為什麼阿薩亞斯那麼倚重這個演員,他總是不動聲色、不外顯宣張,情緒總被壓熨得平展展,而這正是生活里人們慣常的態度。家庭的灘涂,弗雷德里克無力拯救,他那個不情願又無力回天的木然表情,將戲路的方向慢慢推出來。


我以為不大成功的,倒是塑造小妹的朱麗葉.比諾什(Julliete Binoche)。在allocine上,我讀了一些她的角色解釋,可以說演一個有點叛逆、藝術眼光獨到的小黑羊,對她並非難事。可是我感到需要倚重她的解釋,才能看清這個角色的戀家情緒,而不幸的是,看電影的時候,我們身邊並沒有誰來貼耳解釋。阿薩亞斯似乎有些王家衛的營造,鬆鬆劇本里,留給角色很寬的自由餘地,或者說,演員有時候需要自導自演,貝爾林那部份,也許看得比較緊,比諾什,則只剩務實鐵硬的一面了,她的另重情懷,實在太過模糊。

這部電影,據說原是受邀為慶祝奧賽博物館(Musée d'Orsay)廿年所做,然而成品不止融入了阿薩亞斯的家庭經歷,好像也實在沒對館務歌功頌德,雖然俯瞰奧賽大鐘以及一層那零散而現代氣息豐沛的著名佈局,幾個大特寫是一定少不了。阿薩亞斯的細膩之處,反而在於他不單單針對人,同時也刻畫了物的漂泊。比如靠近收尾處,一行人跟著導遊餐館傢俱部,有年輕後生,抄著手機與友人約會,對當下弗雷德里克家裡舶來的藏品書桌,毫無好感,全然應付了事。與此平行,弗雷德里克和妻子現身,他們看到玻璃櫥中自家的花瓶,弗雷德里克很感觸,覺得這花瓶彷彿被拘禁了,它理應放在當風的桌上,注入清水,植入鮮花,那樣才叫做它的自洽生命。作為感念,他把另一尊同等名貴的瓶子送給了忠心的老傭人艾洛依斯,後者並不曉得花瓶的價值,卻事實上日復一日,幫它實現著命運延續。是以這樣的處置,完全跳脫了對物的尊隆,彷彿人的遺落,更外延到了物的輾轉,乃至嘆息。

這輕微的一筆,讓我想起以前看拜亞特(A.S.Byatt)的小說《迷戀》(Possession,A Romance)時一直揮之不去的想法:固然連著「羅曼史」,這個題目可做愛之佔有來解,可是possession也圍繞著物--書裡面是手稿、情書的爭奪:是應當隨著主人隱沒在舊宅,還是該掘出來,電子化,曝曬天下,英美兩派的做法截然相反,讀者亦能感到兩種情緒在拉扯。換言之,糅進靈魂的物件,哪怕理應不朽,它也可能已經人性化,不可能沒有一點愁的。我在電影《夏日時光》或毋寧說「追憶夏日時光」中,又一次觸到這一點點無處安身,家在何方的清愁。正所謂,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傷懷的,豈止是人吶。

圖文連結:http://ciyunw.blogbus.com/logs/57728134.html   舉報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