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魅影魔星--The Shadow

魅影奇侠/影子/魅影魔星

6 / 21,690人    108分鐘 | Canada:93分鐘 (edited version)


編劇: 羅勃辛密克斯 導演: 羅素莫卡席
編劇: Walter B. Gibson 大衛柯普
演員: 亞歷鮑德溫 尊龍 潘妮洛普安蜜勒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DrAcuLa

2010-02-04 22:49:43

「中國」蒙古的BOSS成吉思汗


電影本身就不說了,就轉篇文章給這些下面噴劇情「侮辱天朝」的達人們看看




1963年10月22日《人民日報》和《紅旗》雜誌聯合發表的《新殖民主義的辯護士——四評蘇共中央的公開信》指出:「成吉思汗是當時蒙古的汗,中國和俄國,都是遭受侵略的。成吉思汗在一二一五年侵入中國的西北和北方的一部份,一二二三年侵入俄羅斯。成吉思汗死了以後,他的繼承者在一二四○年征服了俄羅斯,過了三十幾年以後,一二七九年征服了全中國。」

      公開信中還引用中國著名文學家魯迅在一九三四年寫的一篇文章中講過一段關於成吉思汗的話:「聽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歐洲,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到二十五歲,才知道所謂這『我們』最闊氣的時代,其實是蒙古人征服了中國,我們做了奴才。....蒙古人的征服『斡羅思』,侵入匈奧,還在征服全中國之前,那時的成吉思汗還不是我們的汗,倒是俄人被奴的資格比我們老,應該他們說『我們的成吉思汗征服中國,是我們最闊氣的時代』的」

      開信明確指出,歷史上侵略俄羅斯的蒙元帝國並不代表中國,當時的中國也是成吉思汗發動的一系列侵略戰爭的受害者之一。公開信中這兩段關於蒙元問題的清晰論述,是符合歷史唯物觀中最主要的一個特性,那就是實事求是的看待歷史問題。論述是符合歷史事實的,結論也是真實和客觀的

    13世紀的蒙古人是當時中國乃至歐亞大陸許多國家最兇惡的敵人。 1122年中國人口9347萬,到元初1274年,人口887萬,損失率高達91%。蒙古帝國在中國境內的種族滅絕,作為世界記錄放在《金氏世界紀錄大全》1985年版。

     元宣政院奉詔言:漢人凡毆西番僧者斷手,罵者斷舌。蒙古人可以任意姦淫漢人妻女。蒙古人除了在平時大量地屠殺漢人外,為了鞏固蒙元的統治徹底消滅漢人的反抗力量和可能性,元丞相伯顏提出要屠殺張,王,劉,李,趙五姓漢人。如此野蠻的政權怎能長久?

     南宋歷時44年(1235——1279年)悲壯的抗蒙戰爭完全是反侵略的正義戰爭,而明朝北伐滅蒙元之戰則是中國的復國戰爭,明太祖朱元璋和他手下徐達、常遇春、藍玉等將領是光復華夏的千古功臣,他們的英名和業績將永遠光照史冊,激勵後世人民為反抗異族的征服和壓迫而獻身

     亡國並不可恥,世界上不少國家都有過亡國的痛苦經歷。俄羅斯被蒙古人征服並統治了數百年之久,但他們從不承認蒙古鐵騎建立的欽察汗國,以為那是一段屈辱的亡國曆史。波蘭歷史上兩次亡國,巴爾幹諸國也曾長期遭受土耳其人的奴役和壓迫。但這些國家都毫不諱言本國曾經亡國的這段歷史,相反還以亡國時期民眾可歌可泣的頑強抗爭來激勵廣大人民的愛國熱情。中國是唯一一個承認蒙元建立的政權為正統的國家,這是中國史學界的悲劇

     對於佔領軍,不管他們佔領的時間是長還是短,都不能被叫作其佔領國人。例如英國佔領印度,納粹德國佔領西歐,誰也不會說查理一世也是印度人、或說希特勒也是法國人。日本人佔領中國許多年,沒有人認為明治天皇也是中國人。當年遭受蒙古人野蠻侵略和征服的國家有很多,但沒有一個國家像今日中國某些人這樣恬不知恥地把自身的亡國史說成是自己國家的統一,一個不懂得正視自己歷史的國家,又如何能贏得其他國家的尊重?

        今天中國還有人不顧紅朝太祖教誨,厚著臉皮說成吉思汗是中國人,甚至把其建立的元朝奉為正溯,把開創元朝的忽必烈尊稱為「元世祖」。

       蒙古人在建立元朝之前從未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他們入侵中國後,把人分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指眼珠有顏色的人,不一定金髮碧眼,但不是純黑,如中亞細亞人,大概他們被奴役的資格老,所以更受信任)。第三等:漢人(指原金國地域的人民)。第四等:南人(指南宋的人民,他們最後被征服)。由此可見,那時在中國的土地上,中國人最為卑賤。這就是亡國奴的命運。

      直到今天,蒙古國曆史博物館館長奧琪勒在世界遺產會議上依然表示:「不管到什麼時候,成吉思汗的後裔建立的大元帝國永遠是蒙古史的一部份」。這話足以給那些自作多情的中國人當頭一盆冷水。

--------------

這是歷史唯物主義的態度,很多不懂歷史的傢伙都自作多情地宣揚征服者成吉思汗是自己的祖宗,可為認賊作父矣。這把四川,重慶,襄樊軍民激烈抵抗蒙古的犧牲置於何處?關鍵是教科書錯了,史書的立場錯了。

由此可見著史立場的重要性,特別是正史,它將極大地影響後人的歷史觀。
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