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訊息
錦衣衛--14 Blades

锦衣卫/14Blades

6.3 / 8,472人    114分鐘

導演: 李仁港
演員: 甄子丹 趙薇 吳尊
電影評論更多影評

風間隼

2010-02-05 23:04:43

武俠正宗,執手故人如初見


鄭淵潔曾寫過一個童話,假託古代的神奇生物——龍——穿越時空來到現代,結果「龍的傳人」因為它長得與畫像中不一樣而拒絕承認它的「龍格」,甚至給他起了一個名字「亞龍」,以資區別。故事的最後,真正的龍黯然離開了龍的傳人,回到屬於自己的時代。

《錦衣衛》就是這樣一條穿越時空的龍,秉承了所有香港電影黃金時代的風采,而且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卻發現曾經被新武俠電影哺育的那幫所謂「老港」已經不認得它了。理由是「故事太膚淺,台詞太雷人」。這種錯位,未免令人尷尬。那麼,究竟是誰錯了呢?是這部電影確實稀鬆平常,不值一哂?還是我們已經被內地電影市場的風刀霜劍陶冶得連好壞香臭都分不出來了呢?

我先挑明白己的觀點,我認為這部電影是新世紀以來最好的一部武俠作品,其美學形態是中國武俠電影的最前沿。扣除劇情方面的失分,即使放到90年代初的新武俠大潮中,也會是中上的素質。

為了不讓問題過份複雜化,我們可以從八九十年代新武俠電影入手,來解讀這部作品的來龍去脈。原因一是這部近作顯然與這類型電影的淵源最深,二是因為新武俠片是中國武俠電影的巔峰時代,通過它,可以追索到之前所有的武俠脈絡。這裡我們摘開新世紀的大陸武打電影不提,因為那些是怪胎。

先從一個最基本的問題開始,那些當年令我們痴迷的新武俠作品,其核心要素是什麼?區別出這些,然後才好說《錦衣衛》的淵源。我自己總結了一下,大概有4點,1,動漫式的誇張美工,2,攝影、剪輯和特技,2,音樂,3,胡風。這肯定不完全,期待同好補充,不過我自認為它基本囊括了我們稱為「新武俠」的那些作品留給人印象最深刻的方面。

以下一個一個來說。

一,動漫式的誇張美工

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香港武俠片就是華語武俠的全部,其美工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六十年代初以前,以粵語殘片和邵氏武俠為代表的舞台化階段,主要借鑑的是京劇的裝扮,當然據說《王氏三俠》中還有西部牛仔的裝扮,我沒見過,邵氏六十年代末期的服裝和舞美多有借鑑日本劍戟片處,這倒是領教過的。不談那些民族主義的廢話,這反映了類型片之間相互吸收和融合的旺盛活力。

第二個階段是寫實階段。邵氏電影從六十年代後期開始,逐漸擯棄了那些舞台化、不利於打鬥的扮相。伴隨著武俠電影向功夫電影的嬗變,符合人體運動要求,並且有一定歷史現實依據的服裝和道具成為主流,最終階段就是我們在TVB武俠劇裡面看見的那些。胡金銓的電影代表了寫實階段的極致,但是因為費工費料,並未成為主流。

第三階段就是新武俠的誇張動漫風格了。這種風格的源頭之一是以日本為代表的動漫文化,例如東方不敗的今川義元扮相和煉鋒號裡的短打扮。但是我認為——我要冒天下之大不韙了——新武俠電影最主要的美工靈感源泉,就是胡金銓!

盡人皆知,徐克跟胡大師在《笑傲江湖》中鬧得很不愉快,但同樣明顯的事實是,徐克電影的形態顯然極其類似胡金銓電影,尤其是在服裝這方面,是百分之九十的照抄。例子可謂俯拾皆是。《新龍門客棧》中韃子頭上系的手巾,是吳明才在《空山靈雨》中戴過的。《倩女幽魂》中寧采臣的背囊,也是從《空山靈雨》中的孫越那裡借來的。《笑傲江湖》中俠客們穿的書生服,顯然是《忠烈圖》中伍繼園那一身。當然,一陣風可不只這一身衣服,還有身白的,借給了《青蛇》、《梁祝》和《刀》。《空山靈雨》中徐楓的髮髻,傳給了《倩女幽魂》中的小倩。《大醉俠》中的罩袍,也叫《笑傲江湖》中的古公公借去施展了一回氣功。

凡此種種,不勝枚舉。有心人比較一下徐克《笑傲江湖》之前的武俠作品如《蝶變》,就能看出來他在美工方面受了胡金銓多大影響。以致於他的作品無論時代背景是哪個朝代,看起來都像發生在明朝!新武俠旗手都如此,跟風的就更不必說了。

也正因為如此,不好說新武俠的風格是寫實,而只能說是融合了哥德、東方和洛可可風格的動漫風。

《錦衣衛》不用說,繼承的就是這股脈絡。而且很純很純——是直接回到了胡金銓那裡。那頂為人詬病甚多的帽子,導演自己解釋過,還不明白,還有疑問的,請看這裡。你可以質疑李仁港的歷史常識,可總不能跳起來說胡金銓也犯糊塗吧?

還有劉松仁扮演的趙審言的純靜冠。

《錦衣衛》裡的美工分寫實的和寫意的兩類,寫意的一類,我們後面再談。這裡只要明確寫實的一類即可。宣傳總在把李仁港和張徹相提並論,他自己也承認不諱,不過我始終認為,無論徐克也好還是李仁港也好,他們欠胡金銓的,遠遠超過欠張霹靂的。

二,攝影、燈光、剪輯和特技

新武俠電影在這方面的成就,堪稱其最鮮明的特色。我還深切記得第一次在錄像廳裡看到《人間道》的經歷,出來之後,整個人都傻了。

看過《武林聖火令》、《如來神掌》之類老片的人應該會明白,那些快速剪輯、鋼絲和動畫特技之類的手段,在香港電影中是有根的。但是集大成的,顯然是新武俠,它徹底革新了中國武俠電影的形態。

這篇文的題目畢竟不是《新武俠電影論》,為節省篇幅起見,我就挑《錦衣衛》中涉及到的一些段落來談好了。

關於攝影,《錦衣衛》與新武俠中徐克一派的風格大不相同,通篇基本沒有什麼刁鑽古怪的機位和視角。我想這是因為李仁港的世界觀與徐克不同,比較中庸平和,沒那麼偏激。李仁港拍文戲時候,攝影機多半是保持在水平位置上,中規中矩。

《錦衣衛》的攝影讓人想起最多的還是另兩部新武俠經典《白髮魔女傳》和《東邪西毒》,要言之,就是升格拍攝靜態影像,放大時間的流逝。中間曾有幾次用來渲染英雄人物的細節,有興趣地可以留意一下,拍出來的人特別有神采,所謂浪漫武俠嘛。這種手段說來簡單,沒在大螢幕上看見卻也有十幾年了也!

另外就是新武俠沒落之後才興起的快慢鏡,伴以機位的快速移動。自從老杜在《暗戰》裡玩開了這個花活之後,武俠電視劇里倒是很快就抄了去,可惜用得太濫了,也太爛了。《錦衣衛》裡面讓人印象深刻的鏡頭,有開頭青龍在趙太傅府吊鋼索躲避迎面的官兵,還有中間火槍隊趕路的一個鏡頭,打戲中大概也用過幾個渲染人物造型,但是不明顯。這就是李仁港的聰明之處了——用,但是不濫,只用在該用的地方。

全片的鏡頭可以說分得非常細緻,說是商業製作,比國內的藝術電影還漂亮。舉個例子,青龍在太傅府與趙審言的那段對話,隨著談話內容衝突深入,正反打的景別不斷變大,最後青龍大喝一聲:「夠了!」本來已經是面部近景的鏡頭居然猛拉了一下,變成特寫,劇力陡增。香港導演就能細緻到這個地步。

新武俠電影的燈光,大餅總結過一個重要特徵,就是體積光的運用。這一點在雁門關地窖里和天狼古城裡最明顯,前者伴以花紋繁複的大門,後者是猙獰的金剛像。效果超好!

影片的前半小時的打光是最新武俠的,照大波的說法,電影裡香港的夜總是藍得出奇,亮得出奇。前面半小時的情節讓我想起《帶子雄狼》第一集(最酷的一集),而純夜景拍攝又讓我想起了另外兩部也是主打夜景的電影,《白髮魔女傳》和《笑傲江湖》。順說,影片這樣的安排是有道理的,前面表現青龍的黑暗使命,所以是夜景,後面多是日景,則是表現他棄暗投明後人性的復甦,最後拍他在落日中策馬,則是寓意與光明化為一體,滌盡罪惡。都是很好的安排。

《錦衣衛》的剪輯,當然秉承了新武俠的快速剪輯(其實源頭又在胡金銓那裡),好多人抱怨剪得太碎不好看,我建議這些人還是去看跆拳道比賽,那個一定能看懂。不是新武俠薰陶出來的人,是很難快速接收到那麼多資訊,然後拼成一個完整格鬥場面的,這跟老爸老媽看不懂漫畫是一個道理。

這一段的最後說說電腦特技,新武俠所謂的電腦特技,其實很簡陋。跟後面那些《風雲》啊,《中華英雄》啊之類不好比,可是它有一個好處,就是服務於劇情,不會為了秀特效來硬扭橋。這一點,《錦衣衛》也繼承了,影片的特技鏡頭其實也不少,但是都很妥帖地鑲嵌在故事發展之中,讓你看了不齣戲。例如從天鷹幫馬隊衝鋒的俯視鏡頭突然拉到空中,呈現雁門關的大全景,這是在交待環境,脫脫金蟬脫殼的神功則融入了格鬥和美女的元素,只會覺得一種詭異的美,並不是為了展示技術。特技出現在這裡,是為了營造戲劇衝突,這是個好習慣。

說到天鷹幫衝鋒那段,有個剪輯失誤不得不談,就是遠景上看來筆直的衝鋒道路,後面為了迴避錦衣衛的弩箭為什麼射不中他們這個問題,居然加了一個馬隊轉彎的交代。

三,音樂。

論音樂,新武俠比舊武俠是一大進步。傳統武俠片配樂,黃梅調時代就不用說了,七八十年代多是東抄一點西抄一點,電影真正有專門的原聲配樂,又是新武俠的功績。而且這配樂中又多有一首帶有古風的主題曲,《黎明不要來》、《傲》、《滄海一聲笑》、《白髮紅顏》等等,不用多說。算來,只有《新龍門客棧》和《東邪西毒》是例外,然而那配樂也是經典。可以說,有完整的電影配樂,有極為襯戲的主題曲,這是新武俠橫行江湖的一大法寶。

《錦衣衛》的配樂,可以說是集《東邪西毒》交響樂風格與傳統民樂主題曲之大成,捷克樂團自從《見龍卸甲》開始,就以其大氣磅礴的演奏,為傳統武俠帶出一份蒼涼豪邁的意境。劇中無論「白虎鬥脫脫」的妖異香艷,還是天狼古城伏擊戰中的熱血搏殺,配樂都極強地擴張了畫面的氛圍。最後黃沙落日中青龍策馬踩著鼓點而來的一幕,竟讓我想起了《東邪西毒》中的「天地孤影任我行」的配樂經典。

主題曲《錦衣衛》以悠揚的馬頭琴開場,薩頂頂的演繹雖然失之浮滑,但歌曲本身確實是近年難得的佳作。不管對電影什麼態度,至少這一點大家還是認可的。

與音樂相關的是音響。《錦衣衛》中那些凌厲的格鬥場面,音響的功勞不可磨滅。印象最深的是脫脫出鞭時,至少用了兩種聲音來襯托威勢,一種是金屬破空之聲,另一個是類似響尾蛇在沙上爬行的響動,一剛一柔,效果極佳。大漠判官決鬥脫脫時,空中下劈的一剎那,響起一聲獅吼。對比前一陣子的《刺陵》就能看出,《錦衣衛》打戲中聲音的運用要考究得多。可惜這些抓人的音效,普通觀眾緊張過後就忘了,不懂得體會。

從音樂和聲響這方面來看,《錦衣衛》不但繼承了中國武俠巔峰期的成就,還百尺竿頭更進一步。國內武打片連砍竹子的音效都要拿出來炒作,說起來就是個玩笑了。

四,胡風

胡風只是個概括的說法,文一點的話應該說多元文化,或者文化混雜。歷史本來就是多元文化混雜的,這一點已經越來越成為史學界的主流。武俠片的古代背景使得它不可避免地要對這個問題表態。而這表態中的差異,也是新武俠的特點之一。

傳統武俠片一般都是關於漢人社會的內鬥,異族頂多作為中原文明的挑戰者或仰慕者出現。日本武士挑戰中原俠客的橋段百拍不膩,那是挑戰者,而六十年代《儒俠》中出現暗戀俠士的番邦女子,就是仰慕者了。

這種情況到了八九十年代,有了很大改觀。某種程度上,新武俠可以看作是新浪潮的餘波所及,而新浪潮的旗手們,多有海外留學背景。對國外新史觀耳濡目染,而且親身經歷過文化碰撞,對於異文化自然會有一份敏感。反映在電影中,那就是「胡風」大盛。

徐克的那幾部經典三部曲就不用提了。老樹妖的髮髻借自蒙古族,十三姨的西洋裝迷得黃飛鴻七葷八素,好端端的日月神教被放到了苗疆,東方不敗阿姨和東西方不敗阿姨的手下更是從東洋的武士、忍者到西班牙火槍手,整個一八國聯軍。《龍城殲霸》裡的海盜舉杯暢談在巴黎的艷遇,還沒講完就喪生在黃飛鴻和鬼腳七的左輪槍下,《刀》裡定安在街市上買的十字架最後救了他一劫,白髮魔女的滿頭珠翠分明又是藏人裝扮。直到《七劍》裡面,徐老怪還不忘給風火連城的士兵每人配備一頂西班牙頭盔。

總而言之,新武俠的美學風格就是一個多元文化的雜貨鋪。只要你有一顆開放的心,你可以在裡面神遊天下。

好玩的是,新武俠的這個淵源,無巧不巧又是繼承的胡金銓。前面我們說過,《忠烈圖》的美工堪為《笑傲江湖》系列的原形,從一開始日本浪人站在海邊圖謀復國的鏡頭,到伍繼園的打扮,《笑傲江湖系列》無不亦步亦趨,而畲族女英雄伍若詩的打扮,完全可以認為啟發了苗疆的設定——研究民族學的人都知道,苗瑤畲是不分家的。胡金銓的美學理念,在當年可謂極為前沿。這一點看看張徹在《江湖漢子》和《八道樓子》裡把蒙古人拍成什麼德行就知道了。

《錦衣衛》的美工,直接讓我想起徐克晚期的《刀》。雖然都是發生在西部邊城兩部經典,但《刀》的美工顯然比《東邪西毒》更能折射當地的文化混雜狀況。那些富有西北少數民族特色的服飾,標誌著徐克盛年在美工上最為混搭的一部經典。而《錦衣衛》比這還要更進一步,乾脆把雁門關打扮成了一座伊斯蘭教城市,市面上跑的都是胡兒。符不符合史實我不知道,不過當年茶馬互市的集散地,有胡人聚居還是有可能的。關鍵是李仁港的這種多元文化訴求,我估計跟他在加拿大求學的經歷有關係,跟他受徐克的薰陶,肯定也離不開關係。

有心人可以注意一下大漠判官,別只懂得挑剔吳尊的台灣腔,注意他手裡那枚金幣。沒人覺得奇怪嗎?為什麼不是一錠銀子或者一枚銅錢?因為那是中亞的貨幣,而在邊貿中,這種貨幣相當常見。電影中的那一枚從特寫看,有伊斯蘭武士騎馬的像,邊緣有字母文字,李仁港顯然是參照過歷史實物的。《孔子》裡季孫斯丟給僕人的那一枚是銀子還是鏟幣,他敢給個特寫讓你看嗎?這就是細處的功夫。

《錦衣衛》的美工結合了中原和伊斯蘭的特色,關鍵是不管哪邊他都做的很到位,從開始的中原廟堂之上,到漢人的江湖,再到胡兒的邊城,只要不是故意追求造型的誇張,每一個細節都很地道。很多人罵《錦衣衛》不懂史實,問題是,他們還沒證明白己懂史實呢!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相信已經可以看清楚,《錦衣衛》是對中國武俠文化的最高峰——香港新武俠電影的繼承和發展,涵括了所有那些最為關鍵的核心特徵。有人說,你還沒說故事呢!那是因為我認為,相對於其他核心要素來說,新武俠電影的故事並不出奇,大多數「新什麼什麼」是舊瓶裝新酒,頂多是多了一些同性戀的元素,跟老片比起來也並不算新鮮。新武俠的那些關鍵的影像標誌,其實是可以放進各個導演不同的訴求,綻放出不同的美麗。

我希望這些分析可以說明一點,那就是《錦衣衛》是有根的,腳下站的是武俠電影一百年的龍脈,後面支撐著的,是幾代武俠電影工作者的心血積累。這本來就是一份屬於所有中國人的遺產,只不過在最近十年中被無知地丟棄了。輕佻的內地導演們以為他們可以在這片被深翻過無數次的沃土上移植自己在文藝片中的成功,事實只是證明了他們的愚蠢,拍出來的那些簇新的廉價品完全就是在開歷史的倒車。而《墨攻》、《投名狀》和《七劍》這樣的電影雖然也是在新武俠基礎上的前進,但都只是實驗品,還沒有形成獨特的風格。近十年來,能接續新武俠脈絡並在吸收東西方先進美學基礎上前進的電影,只有一部《錦衣衛》。

所以也就不難明白,我為什麼這麼激動了。電影是現場的藝術,對走出影院的普通影迷而言,聲光的衝擊會逐漸淡漠,只有劇情和台詞可以反覆嘴嚼,嘴嚼得多了,所謂不合理和硬傷自然會出來。但別忘記,在電影院裡的那一份心潮澎湃同樣不是虛假,那都是細緻的聲畫鋪墊出來的,值得細細品味。我這麼說不是給《錦衣衛》難盡人意的劇本開脫,我只是覺得,這樣一部在視聽方面做出了傑出效果的作品,不宜被一句「文戲零分、武戲不錯」的場面話打發過去。

對於武俠片的擁躉而言,如果你確實受過新武俠的薰陶,如果你對最近十年的武俠片現狀不滿意,那麼我希望你能像我一樣支持《錦衣衛》。只因為他證明了一件事——我們的記憶沒有死去,他還在伴著我們一起成長。面對歷劫歸來的老友,你還願意認他嗎?

PS.五年前,也同樣為《七劍》激動過,寫了一篇長文,過程非常快樂,五年後,這樣的感覺又回來了,因為讓我感覺回到了那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影迷階段,少了很多這五年來沾染上的世故和俗氣。因為是隨性文字,零七碎八不可避免,看在這是我給李仁港,不,是給武俠電影打的一份義工的份上,千乞讀者諒解!
評論